李明鸽 沈春娥
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现状及对策探讨
李明鸽 沈春娥
高校流行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高校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流行文化中存在着诸多消极因子,比如流行文化中的世俗化、拜金主义、商业化等,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对校园流行文化必须充分重视、正确对待,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校园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文化建设。
校园流行文化;现状;价值观;对策
[作 者]李明鸽,湖北文理学院;
沈春娥,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新闻系教师。
(一)相关概念
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对“文化”进行了界定:“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流行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人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体现,它具有流行性的特点,受众范围广泛。百度百科对流行文化这样界定:“流行文化是社会上大多数成员参与,并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表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况与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它通常借助于这个时代先进的媒介工具传播与消亡,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流行文化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以流行趣味为引导,包括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1]
大学生是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一个群体,对新鲜事物、流行文化感知最为敏锐,反应最为迅速。刘姣在其硕士论文《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究》中对大学校园流行文化进行了准确的解释:大学校园流行文化是符合在校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在大学校园内由大学生充当主要参与者和传播者,并被大学生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表现形式多样的文化。[2]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反应的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内的大学生的爱好、行为特征、价值取向等,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二)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现状
1.多元化。大学校园流行文化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从文化形态上看,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环境设施文化,校园里的布局结构、建筑风格、校园绿化、雕塑、报刊栏、环境风景、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等都属于物质文化。而精神文化方面,有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有课程文化、课外文化,还有心理素质、学校的传统和作风等。从表现形式上看,校园流行文化也多种多样,有宿舍文化、课桌文化、涂鸦文化、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微信文化、校园媒体文化、网络流行语文化、社团文化等。
2.对数字化的依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运用日益广泛,电子产品被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各高校的学生中,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产品几乎已经成为学生的“标配”。大学生的手机也从原来的通讯工具变得更为智能化和多功能化,用手机上网、玩游戏、浏览新闻以及上社交网站、微信等功能已经被广大高校学生广泛运用,并且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很多大学生一天到晚面对电脑,上网打游戏、聊天、购物、交友,在网上订餐买饭、买水果,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能在网络上办理。一些学生由于缺乏自控力,一天到晚在网上,没有网络不知道怎么生活,甚至因为过度沉迷、依赖网络而缺课、逃课、挂科,严重影响了日常的正常交际和学业。
3.娱乐化。娱乐是大学校园里最受欢迎的一种自我放松的方式,也是大学生之间传播最快的一种文化。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大部分都用来娱乐,或者是从网上获取相关的娱乐信息。对娱乐明星、娱乐信息特别关注,有些学生对那些娱乐明星、八卦新闻说起来是如数家珍,细致到明星的身高、星座、前男友或前女友等信息都能信手拈来;那些信息量极低、只顾搞笑的影视剧和娱乐节目在大学生中极受追捧,于是,笔记本电脑成了男生的“游戏机”、女生的“影碟机”。
4.世俗化。大学常常被称为“亚社会”,但是大学生的本职依旧还是学生,亚社会毕竟与真正的社会有着很大的区别,然而许多学生在高校中表现得过于社会化、世俗化。有些大学生无论社交还是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都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特别是在入党以及高校的各项评优活动中,许多学生的目的并不单纯;在消费观念上,相互攀比、崇尚名牌、拜金的现象愈演愈烈,甚至一些学生不顾自身实际情况拉高消费档次,做兼职赚钱来买高档消费商品;在交往交际上,有些学生选择性地交朋友,选择那么对自己工作、学习或生活有利的人做朋友,为自己的将来积累更多的“人脉”,将纯洁的友谊掺入了太多功利的色彩。
(一)积极影响
一是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盛行加速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更早、更方便、更多途径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知识,为他们毕业进入社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在全球化驱使下通过跨国家、跨时空、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方便了大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世界,使大学生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
二是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大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韩剧、日剧、美剧在大学校园的流行,使大学生有途径去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文环境和生活方式,增长了见识,扩宽了视野。
三是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盛行,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更加开放的意识、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更积极的主体意识。流行文化崇尚个性、表现自我、标新立异,这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赋予了大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是大学生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自主、自立、自信、自强”,而这种理性精神正是现代社会中生存所必需的。[3]
(二)消极影响
但是,校园流行文化表现形式繁多,内容鱼龙混杂,流行文化的娱乐化、商业化、世俗化、拜金主义等对大学生造成了诸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对校园主流文化地位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主流文化是以一种代表官方的、以经典文献等形式传承于世的垄断性文化,它反映着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趋向和价值观。[4]大学校园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学文化。[5]大学校园里流行文化、非主流文化的盛行,削弱了主流文化的地位。
其次,流行文化使有些大学生陷入自我中心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陷入庸俗化、功利化的泥潭,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流行文化使大学生思想易产生焦虑、迷茫和困惑,而焦虑、迷茫程度越深,他们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就越强,这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的怀疑和反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标准的模糊。
最后,对流行文化的崇尚和过度依赖,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影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和发展。流行文化导致大学生随波逐流,盲目追随、追捧偶像,还有些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娱乐明星,甚至因此而逃课、缺考,严重影响了学业;媒体中的选秀、草根明星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知,一些学生整天做着明星梦,脱离实际;过度沉迷游戏、依赖网络,缺乏正常的交际、交流,形成了闭门不出、“宅男宅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加强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地位
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对现有的校园流行文化进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不但可以使高校学生接受到的校园流行文化与学校的教育相结合,另一个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而且这样价值体系还具有很强的实效。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对校园流行文化进行引导,可以将流行文化中有益于学生发展的部分提取出来,将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部分剔除出去,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一来,学生的文化品位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6]
(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首先要以引导为主,因为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个性,在思想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点。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这样也能丰富校园活动和校园文化,营造出自由的文化氛围。
思想教育工作要转变思想,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不要再采用老模式,抱着老思想不放,一味地指责现在的大学生素质比以前的差,一味地批评大学生。而应当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深入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有利于引导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
(三)高校要主动对话、引领流行文化,不断吸收、整合、扬弃,以主流引领多元,以多元丰富主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要尊重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喜爱和追求,针对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开设国外影视欣赏、礼仪等相关课程与讲座,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大学生合理、适度地追求时尚、潮流。另外,学校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在校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大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追求先进的、健康的流行文化。
(四)加强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尤其是网络文化建设
1.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良性网络文化,必须要有良性网络。学校要提倡“扩大覆盖面、提高实效性”的基本原则,大力推进网络进图书馆、进课堂、进宿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需要。校园网络中心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利用防火墙技术建立校园网络信息防火墙,加强网络信息监控。
2.建设校园特色网站。要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新颖性于一体,富有学校特色的集校园网、校园论坛、校园微信、校园微博等为一体的网络集群。随着3G时代的到来,高校现有的网络文化平台也要适应无线浏览的需要,进行升级改造,使学生上网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讯。
[1]百度百科.流行文化[EB/○L].http://baike.baidu.com/view/116953.htm.2015-7-20.
[2]刘姣.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究[D].天津大学,2011.
[3]刘妍.浅论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07(8).
[4]袁玉荣.青少年流行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丁学良.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D].安徽科技学院,2010.
[6]王颖.我国流行文化研究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