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荷花
微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张荷花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社交媒体,微信以其自由、平等、随性和开放的传播特点,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给大学生群体带来很多的便利。但是,作为微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圈子文化,微信所创造的“朋友圈”,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文以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作为研究重心,探讨微信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就如何趋利避害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微信;大学生;负面影响
[作 者]张荷花,硕士,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助教。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可以快速发送文字、图片和语音的手机聊天软件,自产生以来迅速崛起,且使用者数量一直在持续攀升,已超越微博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方式。据腾讯网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的报告统计,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其中,86.2%的用户年龄在18—36岁之间,从人员构成上来看,大学生群体无疑是微信的重要用户群体。微信已经对大学生的社交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微信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大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沉浸在微信世界里的同学,教室、宿舍、餐厅满眼尽是“低头族”,“你看今天的朋友圈了吗?”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流行语。微信带来的极大便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沉迷微信,降低有效学习效率
微信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接收和反馈,用户在离线情况下也可以接收到信息。一些学生时刻想着微信消息,不断地掏出手机查看更新的消息,过度沉迷于微信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据《指尖上的网民》在2014年的最新统计,中国网民中,20%的人每天查看100次手机;23%的人生活必需品中没有手机会心慌;34%的人起床第一件事看微信。①《〈指尖上的网民〉——2014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http://www.iydnews.com/2323.html。尤其对部分“微信控”而言,假设一天当中没有微信,甚至会有一种严重的心理恐慌。在校大学生有一句网络流行语,“早上不起床,起床就微信;微信到天黑,天黑又微信”,很贴切地反映了当下微信热的真实状况。腾讯网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的报告统计显示,在微信公众号用途方面,有41.1%的用户关注公众号是为了获取资讯,36.9%的用户是为了方便生活的,只有13.7%的用户是为了学习知识。据笔者调查统计,“微信控”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长高达4个小时以上。作为在校大学生,最初使用微信都是将微信当作一种新兴的社交工具,希望接受新潮的社会知识,满足娱乐、通讯等各方面的需求。由于没有较好的自控力,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在上课时间经常使用微信打发时间,在图书馆的同学也会经常掏出手机使用微信,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有效学习效率。
(二)轻信微信,危害大学生人身安全
据笔者调查统计,在使用微信过程中,90%以上的大学生会在微信中填写自己的真实信息;只有7%的大学生认为微信不能完全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如果隐私在微信上被泄露,91.2%的大学生会很在乎;依然有8.8%的大学生完全不在乎隐私被泄露。大学生尚未完全接触社会,心理较单纯,对于微信中的安全问题,还是存在误区的。
在校大学生通过微信即时了解同学朋友间的相关资讯,加强彼此沟通,自然是好事。然而,不少“微信控”将穿衣、吃饭、交友、聊天、应酬等一些比较私密的内容也上传到微信圈,从而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给自己和朋友添了很多麻烦。例如,微信的头像显示,为了便于被朋友们认出,不少大学生用自己的真实照片当作头像,这些真实的照片被不法分子拿来行骗早已不是个案了。
更有甚者,竟然打起了微信的歪主意,利用微信来进行犯罪。微信有“摇一摇”和“漂流瓶”两个功能,这两个功能可谓是微信的杀手锏,可以让大学生快速与陌生人聊天。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曾在深夜使用“摇一摇”“漂流瓶”等方式消遣寂寞,有不少同学的个人隐私权因此遭到侵犯。“查附近,查来的不一定是好人;摇一摇,摇来的可能是厄运”这句话就是形容目前利用这两个功能进行的盗窃、诈骗等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除此之外,微信还能够通过GPS或移动网络定位查找周围的用户,很多大学生由于好奇心理,接受对方的见面邀请,也极易被不法分子侵害。
(三)依赖微信,过度沉湎于封闭的自我空间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多半是因为好奇或者从众心理,满足社交娱乐需求,排解无聊空虚情绪。据笔者调查数据显示,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有一些人缺乏对微信的自制能力,每天在线超过6个小时甚至更多。受访群体中,有4.3%的学生总是想打开微信,看看新消息和朋友圈有没有更新;另外有3.9%的学生总是持续不断地查看微信是否有新消息,朋友圈是否有新动态。他们已经将微信圈视为自我展示的舞台,频繁地转发各种消息,旅行、日常各种见闻都要发张图片,甚至吃饭也要先拍张照片放到朋友圈,引起朋友们的评论和赞美,拼命展示自己的生活世界,以此获得大家的关注。
尤其是目前“90后”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人,大多数现实交往能力不强,过度依赖微信让他们深陷于微信所营造的虚拟的社交圈中。明明住在一个宿舍,却各自拿着手机在微信上聊天,用人们常常调侃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这句话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而另一方面,过度使用微信一味地陷在虚拟的社交圈,不仅没有扩大他们的现实交往圈,反而使社交圈越来越小甚至被淡化。沉溺于微信交往的同学拥有了一个看似庞大的朋友圈,一旦下线,却不如在微信上聊得痛快了,甚至有一个班级的同学微信上经常聊天,在线下却几乎不交流,“越微信,越疏远”似乎已经是当下大学生社交的写照。
微信虽然对大学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但是也对大学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合理利用微信,抵挡微信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这项新兴技术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便利,是需要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树立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控意识,不沉溺于社交娱乐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软件,微信能够满足大学生对社交娱乐和通讯等各方面的需求,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无可厚非。然而面对微信,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较好的自控意识,不能一味沉湎于微信带来的社交娱乐,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习。学校方面应该注册官方公众微信平台,多投放一些正面、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宣扬正确的微信使用方式,从而加强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自控能力。让大学生明白应该对微信这一类新兴媒介树立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正确利用其社交娱乐功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也不能让其来主导我们的生活。另外,上课时间教室里应该设置手机存放处,让手机远离课堂;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地也应该适时关闭无线网络,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迫使大学生严格控制微信的使用时间,既不沉溺于社交娱乐,又能时时刻刻进行自我提醒和约束。
(二)增强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新媒体环境中,一些负面消息的传播速度甚至会超越正面消息,在这些负面信息面前,大学生群体由于阅历不深、辨别能力差等特点,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误导。学生管理工作者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应针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对于网络上经常出现的一些安全隐患话题做出正确的评论,从而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引导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时候要自觉远离不良信息,以避免其对大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把正确的思想观念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从而行之有效地保障自身的安全问题。
(三)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交认知
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抒发个人情感的平台,教师及管理人员要善于利用这个平台,课余时间要深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经常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交认知。目前大多数高校和院系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应该切实应用到学生工作管理中去,将有关信息发布到平台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的人际交流。同时,对于微信平台中学生自发形成的各种讨论话题,学生工作管理人员要善于把握时机,正确引导。通过微信这个平台与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采取网上线下联合关注,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社交问题。
[本文系周口师范学院2015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编号:zknuB315121)“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现状及影响研究——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
[1]匡文波.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M].南京:华夏出版社,2010.
[2]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
[3]蒋建国.微信成瘾: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