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勇 孔庆合 郭红建
在博弈中融合,在融合中超越
孔庆勇 孔庆合 郭红建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竞争中博弈,同时也在博弈中融合,这是大势所趋。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能在融合中超越。因为只有超越才有话语权,才能更快地发展。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测和规划基本上都能在历史和现实中找到方法和根源、超越,要么横空出世,要么一直领先,要么在跟随中找到发力点瞬间爆发。
博弈;融合;超越;“三个面向”;“三个率先”
[作 者]孔庆勇,副编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编辑室主任;
孔庆合,副编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力学编辑部主任;
郭红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编校中心副主任。
国际互联网1994年进入中国,新媒体的概念也就在中国出现了。对传统媒体而言,从漫不经心地喊着“狼来了”,到如今真的“狼来了”仅仅20年的时间。其间,新媒体的定义不断变化,范围也不断扩大;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和手机媒体等等都可以称为新媒体。
媒体在这一轮技术的浪潮中经历了模仿、起步、泡沫、发展,一直到现在,新媒体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想见,传播一定会成为我们未来生活的习惯,到了那时又会有什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差别呢?各种名词和定义不过是人们为了讨论问题时方便而已,生活永远比理论更精彩。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在任何时候“分”“合”都是存在的,只是可能会有一方表现得更突出一些罢了。
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竞争的过程中,市场和用户不断被蚕食,其实是被吞食,正在失去往日的美好时光。虽说是在博弈,但更是在融合,双方都在寻求靠近,朝着建立新的传播格局前进。
传播的方式在改变,传播的理念在发展,但传播的精髓却是不变的,这正是这场融合的基础。
(一)用户资源
新媒体的用户数量逐年增加,质量趋向高端,选择更加稳定。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新媒体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赢得和超过了传统媒体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积累出来的受众群,并还在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加。同时,用户也从之前的低年龄、低收入、低学历的状态(也就是网吧模式)趋向高端,已经覆盖了高校、政府等各个领域。特别是用户开始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和网络中对媒体也加以选择,有了选择也就意味着稳定性的增加。
(二)业务范围
新媒体的业务范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搜索引擎、手机阅读、云计算、大数据、4G网络等)在不断扩大,新的形式层出不穷。在互动方面有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在服务方面有检索、邮件、数据库;在移动领域方面有基于手机的各种客户端。各种媒体的网站(包括传统媒体)都变成了综合性网站。
(三)内容建设
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已成为廉价和易得的东西,寻找稀缺的信息成为很困难的事情。新媒体在内容建设上也正在向一直以内容为优势的传统媒体发起挑战,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注意选择和整合,为用户的浏览进行过滤和筛选,从而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四)即时互动
互动是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大优势和突破,而实时传播成为新媒体的又一大利器。
从电子邮件到留言板、博客、微博、微信等多种互动手段,新媒体可以使用的互动形式真的是丰富多彩并且还在不断推陈出新。
其实传统媒体所遇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未能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没有合理地利用新的传播载体等方面。有自身的原因,有技术的原因,还有用户的原因。
传统媒体普遍存在传播影响力差、内容同质化、读者结构老龄化、年轻读者多不阅读纸质读物的困境,而且经营收入不断地下降。另外,因为传统媒体有着一个较长和稳定的发展过程,所以内部管理往往落后,反应速度慢;用人机制不灵活,留不住人,导致人才匮乏。
一方面是新媒体强势崛起,另一方面是传统媒体在坚守中寻求突破,双方在不停地博弈,在内容资源、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上全面展开。在博弈的同时双方又都在取长补短,互相融合。
(一)一体化融合
融合并不是简单地结合,而应该是在互联网思维下的一体化融合。
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思维并不是指搭建自己的平台,比如开通网站、微博、微信,建立客户端等这种简单的嫁接和移植。新媒体的一体化思维也不是指在自己的平台上引入传统媒体这样简单。只有内容和技术一体化融合才能实现两种媒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美融合,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才可以实现内容、技术、平台、人才的互联共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
(二)内容的融合
传统媒体有较强的实力可以实现深度报道和专业化运作,从而形成强大的公信力,建立起舆论引领者的形象。它要借助新媒体的是渠道、形式和互动。新媒体则能够以更广的覆盖度、更快的速度和更多元的互动来满足广大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它要借助传统媒体的是精编、策划和原创。内容的融合其实是整个媒体最核心的部分。提供更权威、更真实、更温暖、更快捷、更多元的信息也就是媒体融合的高级目标。
(三)向全媒体终端融合
目前,全媒体终端中移动终端是最有发展空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个人互联网应用呈上升态势。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应用,使用率达到90.6%。抓住移动终端就抓住了用户的所有碎片时间,也就最大限度地抓住了用户。其他媒体终端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广播、电视、电脑都有其既定的用户群,通过向全媒体终端的融合最终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可以用任何终端获得任何其需要的信息。人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
(四)全面深度的融合
两种媒体之间全面深度的融合应该是在理念、战略、体制、组织、人员、内容、经营、管理、营利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一次整体变革。
其中人才的融合决定了媒体的生产力和可持续能力,策划、记者、编辑、制作、技术、传播、营销、管理以及综合性人才经过在媒体博弈中的积累都会成为将来超越的主要力量。
(五)构建用户池
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商业的支撑,没有自己的营利模式就无法发展,而只有形成一个大的用户池(大量、稳定用户群),才能支撑媒体稳定的商业模式。基础的用户池越大,产生的价值就越大,媒体传播的速度就越快,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价值和速度的上升是会以几何级数呈现的。
(一)把握超越的时机
超越的方式,要么就是横空出世,要么是一直领先,要么是在跟随中找到发力点瞬间爆发。横空出世,需要的是实现互联网技术的突破创新,只有在技术上领先了别人才是真正的领先。而一直领先,需要的是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融合中实现超越更现实的做法就是在跟随中找机会超越,因为前两种是强者恒强,这一种则更多需要耐心和把握时机。
新媒体的发展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博客、微博、微信……往往在人们还没能完全熟悉的时候,新的形式又出现了。怎样才能实现超越?如果脚下不能踩实,显然是无法做到的。何时发力,如何发力,这是一种策略,是需要规划的。发力早了,会一脚踏空;发力晚了,追不上。时机的把握可能就在于对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知道所有的技术都会有一个成熟期,不会总在变动,判断准了全力投入就是机会所在。
用户的增长也是一样,人就那么多,不可能总是每年恒定增长,到一定程度时,是否会成为技术成熟的信号呢?
(二)对于实现超越的建议
要想在融合中实现超越,我们认为需要做到“三个面向”和“三个率先”。三个面向:面向世界传媒发展格局,面向国家传媒发展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三个率先:率先实现互联网技术的突破创新,率先培养大量专业和综合性人才,率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媒企业。
[1]詹新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博弈中融合:互联网20年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J].青年记者,2014(15):30-13.
[2]朱春阳,张亮宇,杨海.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目标与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4(10):25-30.
[3]孙玉双,孔庆帅.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未来[J].科技与出版,2011(4):71-76.
[4]卢凤娇.全媒体时代的新旧媒体融合[J].金田,2012(8):235-236.
[5]马二伟.论数字时代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J].编辑之友,2011(7):56-58.
[6]王峰.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的一些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4(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