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手机摄像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特征

2015-03-19 23:49:53贾随平
传播与版权 2015年9期
关键词:拍摄者突发事件

贾随平

浅析手机摄像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特征

贾随平

在突发事件中,手机摄像越来越频繁地被采用。本文从这一新闻报道方式入手,简要阐释了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手机摄像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优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手机摄像;突发事件;特征

[作 者]贾随平,四川理工学院。

在2015年6月24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一则《浙江临安:暴雨致多地暴发山洪》的新闻中,采用了一段村民用手机拍摄山洪暴发时的视频。25日,腾讯新闻和央视《朝闻天下》播出的重庆巫山山体滑坡致船只翻沉事件中,同样采用了目击者用手机拍摄的视频。可见官方媒体对手机视频的接纳和认同以及手机摄像的影响力。随着手机的普及、功能的增多、上网的便捷等,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在发生着改变,新闻的披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属,权威媒体的新闻信息源变得更加丰富。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2.86亿户。①工信部:2014年手机用户净增5698万户,总数12.86亿户,中国新闻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5/01-21/6991924.shtml,2015年1月21日。如此大规模的民众持有量,为突发事件的拍摄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那么,什么是突发事件?手机摄像究竟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有何优势?又有何劣势?面对存在的问题又该如何去应对?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事件的概念做了阐释,认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结合此定义及实际发生的案例梳理出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一)突发性

突发事件往往是突然发生,难以预测,无规律可循。在毫无预见的情况下,不论是心理上、社会资源上还是应对措施上,人们往往缺乏充分的准备。如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马航MH370失联事件都事发非常突然。虽然地震这些自然灾害有一定的预警,但目前的技术仍无法准确地获知爆发的时间、地点及破坏程度,同样具有突发性。

(二)破坏性

突发事件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遭到破坏,并引发人们内心的恐慌不安及社会秩序的混乱。如果处置不当,会加重危害程度,造成难以预计的不良后果。不管是美国“9·11”,还是东方之星游轮沉没,抑或是印尼海啸,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三)关注性

一方面由于媒介的发达、传播手段的丰富,突发事件容易引起大范围的关注,成为媒体的焦点。另一方面,由于突发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与大众有着利益的相关性,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2015年6月26日,科威特、突尼斯和法国同日发生的暴恐袭击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此次事件受到全球媒体及公众的关注,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遭遇暴恐袭击。

二、手机摄像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优势

(一)便携性

相较专业的摄像器材,手机因为体积小,随身携带方便,受拍摄环境和空间的限制小等特点,而使其显得更为便捷,这极大地为第一时间记录突发事件提供了可能。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成都有强烈的震感,躲在桌子下的四川大学学生用手机拍下了一段地震时宿舍剧烈晃动的视频,手机的便携和灵活,使得在桌子下这一局促的空间拍摄成为一种可能,手机摄像已成为记录突发事件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即时性

和便携性紧密相关,随时随地随身的携带使手机摄像的即时记录成为可能,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处理器能力的增强,3G、4G网络的加速与普及,手机视频的即时传输也成为一种现实。上述地震视频就是借助网络在第一时间传到了土豆网,并被其他媒体转载,弥补了传统媒体在事发时的缺位。传统新闻媒体和记者虽然具有专业性,但不可能保证他们及时地出现在任何突发事件的现场,并不能保证他们在第一时间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三)在场性

正是由于带摄像功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每个突发事件中的亲历者和目击者都有可能成为记录者,而这种记录又具有极强的在场性。虽然他们的器材和拍摄不够专业,但这恰恰诠释了一种现场感、紧迫感和真实感。2009年2月9日20时27分,央视新办公大楼发生大火,昵称为“msunmsunmsun”的网民于当日22时左右将一段现场视频上传到知名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上。同样,在2015年6月27日,台湾新北市八仙乐园发生粉尘爆炸事件,在随后包括央视在内的国内各大媒体报道中,均采用了现场游客用手机拍摄的一段视频。正是因为这些在场者的手机摄像,才使得手机视频真实地再现了事故发生时的情形,获得了最大的新闻价值。而在许多突发事件中,专业记者和摄像因为时间、地点、人数等客观原因的制约,往往很难同步记录突发事件的过程,只能在事后采访亲历者或目击者来还原事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件的现场感。

(四)透明性

信息传递得越及时、越充分,社会就会从无序走向有序。突发性的灾难事件发生时,权力部门为了求得社会稳定,往往对信息的传播采取约束和压制,殊不知,这样做很多时候会引起人群的猜测和恐慌,容易滋生谣言。哈尔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非典事件、杞县钴-60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在手机等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全都掌握在权力部门手中,信息的发布被他们所垄断。但伴随着手机等新兴媒介的普及,这一局面被打破,手机摄像这些方式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传统媒体的控制权被削弱,信息变得更加公开和透明,人们的知情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三、手机摄像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不足

(一)专业性低

尽管手机的像素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和专业的拍摄器材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出现成像质量差等缺点。另外,拍摄者绝大部分都不具备专业的新闻采编技术和知识,往往拍摄维度单一,对整个事件缺乏全面、客观和有深度的报道。

(二)可信度低

因为手机摄像源自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视频拍摄缺乏权威性,信源难以考证,视频拍摄内容的真假需要一个验证过程,加之视频处理和编辑软件的增多及操作的简化,视频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因此,手机摄像存在公信力低的问题。

(三)打破伦理底线

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既要考虑新闻价值,又要考虑新闻道德,注意报道中的社会伦理问题。一些突发事件的手机摄像中,镜头语言更容易触碰到未经处理的暴力场面,血淋淋的身体、极度悲伤或惊恐的表情,个人隐私遭到粗暴的泄漏,这种情况很容易对当事者造成二次伤害,会对受众的心理产生冲击,也容易引起社会矛盾,产生不和谐的因素。由于普通的拍摄个体缺乏人文关怀、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更容易将突发事件娱乐化。

四、完善手机摄像的措施

(一)提高拍摄者的媒介素养

拍摄者不光要了解媒介的特性,提高拍摄的技术水平,遇到突发事件时能拍出比较理想的镜头,更要拍摄者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不夹杂明显的个人情绪与偏向,不对拍摄的视频进行有损真实的编辑,不传播虚假的视频信息,实现拍摄者的自律。

(二)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任何拍摄和传播行为最终都要归结于人,当某些个人突破道德的底线而滑向违背伦理和法律的界域时,必须要用明确的法律和法规来进行管制,减少和杜绝虚假视频以及侵犯隐私的现象出现,使拍摄者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合法公民,使手机摄像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手机拍摄新闻视频已成为人们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尽管手机摄像在突发事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在更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与其形成互补,更为充分地传播了新闻信息,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扩大了新闻的传播效果。手机摄像在今后的突发事件中依然会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凸显出自身的巨大优势。

猜你喜欢
拍摄者突发事件
Consent,Camera,Action
汉语世界(2023年3期)2023-09-15 10:14:32
肉眼可见的原子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新传奇(2020年48期)2020-12-28 02:39:22
无巧不成图
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新闻传播(2016年19期)2016-07-19 10:12:08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2
突发事件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3:40
“融”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之“变”
中国记者(2014年9期)2014-03-01 01:44:38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少年科学(2009年5期)2009-06-08 02: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