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嘉雄
文化副刊风格转型的思考
——以《铜仁日报·周末版》为例
尹嘉雄
在纸媒转型发展的浪潮中,改版、创新在业界已经形成一种新常态。副刊作为纸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紧跟新媒体时代的变化,调整内容定位,使其更加符合读者的需求?如何在全媒体时代不“掉队”,进行报网互动的探索,重塑文化副刊的辉煌?这一系列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纸媒转型;传播理念;现实生活
[作 者]尹嘉雄,铜仁日报社编委委员、周末部主任。
副刊对提高报纸影响力的特殊作用无须多言。虽然一张没有副刊的报纸信息量可能增大,但从整体上讲,它也会缺少人文气息,缺少文化底蕴,从而流失一批忠实的读者。
《铜仁日报·周末版》在世纪之交那几年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但为什么日渐式微,发展势头停滞甚至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这是多种因素带来的后果,但最重要的是大环境的改变,因为副刊和正刊一样,身处新媒体崛起的时代,面对读者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的飞跃式更替,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一)文艺色彩过浓
《铜仁日报·周末版》曾经是铜仁文学事业重要的一块阵地,培育了一大批文学人才,《铜仁日报·周末版》刊登作品而登上文坛。它为铜仁文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得到了铜仁文艺界的普遍认同。
《铜仁日报·周末版》自创办以来,打的都是“民生牌”和“文艺牌”,但由于《铜仁日报·武陵都市》的诞生,社会新闻热点撤离原来的版面,独木支撑的《铜仁日报·周末版》除了文艺版块,基本只剩下历史文化、风景介绍等方面的资料文章。而这方面的文章,多数缺少精心策划,内容也偏于陈旧,难以勾起阅读欲望。
前两年,《重庆晚报》副刊全新改版。对副刊原有版面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在淡化副刊文艺性的同时,分别融入了“老重庆”“文学”“作文”“夜雨”“话题”“读书”等板块。改版后的《重庆晚报》对自身的定位较为准确,避免了走文艺性副刊的老路,反而着重强调副刊的新闻性、生活性、互动性、地方性,与副刊读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紧密相连,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了自身的品牌特色。
《铜仁日报·周末版》改版必须紧跟新媒体时代的变化,调整内容定位,并使其更加符合读者的需求,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以及影响力方面提升。如今,读者对副刊的期待,已经不再是“作家的摇篮”,他们更期待的是能从副刊当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充实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品位,使得自己阅后有所思,思后有所获。
《铜仁日报·周末版》要想摆脱困境,必须要凸显出自身个性。既然读者的欣赏角度各有不同,要想投其所好,就必须将副刊步入一条集新闻性、生活性、互动性为一身的雅俗共赏的办刊新路,同时还需将“新闻影响力”“文化引导力”尽力融入副刊当中,一方面,通过文艺作品提升读者的生活品位;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的办刊策略贴近读者,去倾听读者的声音,书写读者的生活。
(二)版式老化陈旧
《铜仁日报·周末版》版面过于紧凑,版面设计缺乏美感。这是报社内部对《梵净山周末》提得最多的一条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纸质媒体需要更贴近读者的设计观念,从视觉层面适应读者的审美情趣。
我们必须走出的一个误区是:改版不是仅仅给报纸穿上一件摩登的外衣,不是运用了五颜六色的色块、线条,就可以让《铜仁日报·周末版》甚至其他周刊打破困局。现代报纸版面设计不是激进意义上的美化和装饰,而应该是视觉承载、阅读规律、整体形象、文化品位的完整设计。《铜仁日报·周末版》可以保持并提升原有的“文化风格”,但在实际设计上又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必苛求和正刊、其他周刊完全一致的设计思维和表现手法。色彩运用、图片选择、线条分割,说到底应该是形式服务内容,因此切忌杂乱、堆砌,这样报纸版面才庄重大方,格调高雅。
个人不主张《铜仁日报·周末版》脱离实际、一味地装饰,也不喜欢随意使用令人眼花缭乱的设计素材。有品位的版面,必然遵循简约的原则,好比自家的房屋装修和布局,不是家具堆满、五彩斑斓,就可以让人赏心悦目的。
(一)加强与新闻事件的融合
副刊既然作为报纸的延伸体,与新闻的融合必不可少。通过副刊对文化题材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真相,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而且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借助副刊文学化的阅读视角对文化新闻加以解读,给读者眼前一亮的同时,也锁定了文化热点和读者群,可谓一举多得。
(二)重新构建传播方式
制约副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副刊的传播方式有限,要有效避免《铜仁日报·周末版》在全媒体时代“掉队”,就必须有报网互动的探索。比如通过铜仁新闻网、《铜仁时讯》(手机报)、《铜仁微报》(微信)等传播平台对副刊内容进行网络化的传播,才能使得《铜仁日报·周末版》可以不拘于有限的版面,发挥出“无限”的传播效果。在突出网络化传播的同时,亦可借助互联网等有效手段对副刊进行全方位的视听包装,树立品牌形象,给读者的阅读起到引导和助推的作用。
虽然副刊不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可言,但我们可通过新媒体来挖掘《铜仁日报·周末版》的潜在魅力,使其影响力得以最大化。编辑可以推荐阅读版面上的文章、读者可以撰写读后的所思所想等等,练好办报之外的“功夫”。
(三)发掘本土文化生活内涵
《铜仁日报·周末版》的办刊观念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能再局限于狭窄的领域。因此,副刊在保持传统的文学文化内容的同时,应侧重现代生活的内容,触摸文化生活的前沿信息。
《铜仁日报·周末版》不能再单纯满足于“培养作家的摇篮”、文学作者的“沙龙”这些光环,而是需要提供更多的营养和知识,让读者获取更多的趣味和快乐,从“堂前燕”飞入“百姓家”,用文化浸润、滋养读者,提升读者的阅读品位。《铜仁日报·周末版》需要转型,但不是抛弃文学性,而是增加现实性、贴近性。只有让普通老百姓走到报纸版面上来,注重题材的现实性,引导作者关注时代、关注变化,少一点官样文章,多一点“烟火气”,《铜仁日报·周末版》才可以突出重围。
其实,在全民写博客、发微信的大背景下,很多网民已经成长为一支新的创作队伍,他们可能对外并不宣称热爱文学,但他们始终坚持写自己、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声音。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纯文学、曲高和寡的套路显然不适应目前的现实发展,所以我们把发稿门槛降低,使得《铜仁日报·周末版》不单只是文学青年的阵地,而是所有读者手写我心、表达见解、发出声音的园地。毕竟,报社没有义务去干文联的工作,专注于发现、培育文学新人。
初步定位是追求高度、关注人文、营造品位。改版,我们不仅追求“新瓶”,更追求“新酒”,努力将《铜仁日报·周末版》打造成为具有书香气息和铜仁特色的文化品牌。
一版:重点关注铜仁文化热点、亮点,涉及影视拍摄、非遗传承、民俗文化、历史考证等,努力挖掘文化新闻或事件中鲜为人知的内幕。如:《苗王后裔的田园生活》《严寅亮故乡的书法世家》《在刀梯上舞蹈的90后》《傩戏大师的徒子徒孙们》《神箫仙笛:一根竹子的涅槃》《木偶戏:戏里戏外庄稼汉》《活在土家山歌的世界里》等题材。
二版:专题策划。“铜仁日报·周末拉力赛”。按照各区县顺序,逐期在《铜仁日报·周末版》固定版面整版推出,每个站点各设3名车手(作者)。
相关要求:(1)作者必须亲临新闻现场。(2)采写推介景区景点、民族风情的“散文体新闻”,强调文学性和新闻性的融合,字数1500字左右。(3)可配景区图片1至2幅,配作者一句话简介及生活照。每一季评出拉力赛冠、亚、季军各一,颁发获奖证书,授予非物质奖励。比赛时间:每10期报纸一个循环,称之为一季。
三版:文苑翡翠。文学作品一般以千字为限。注重题材的现实性、贴近性,引导作者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变化。每篇文学作品均配编者或专家评语,一改以往呆板的编排风格。如同画上题诗,使画增色,本栏目评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求点出作品精彩之处,避免平铺直叙,面面俱到。
四版:(1)“人物春秋”栏目。通过描述历史人物,突出精彩片段,还原铜仁往事,后期可以采写铜仁解放初期各厂矿企业元老。谢绝流水账,只写“二三事”。(2)“文物鉴赏”栏目。一次采写一件铜仁文物,介绍该物品在当时的功用;如何发现保存的;有何意义与价值。(3)“艺术人生”栏目。借鉴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形式,与铜仁文艺界知名人士谈艺术、聊情感、说人生。通过深入挖掘艺术家身上的闪光点,讲述其成长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可由市文联提供各文艺协会知名艺术家名单,尽量涵盖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摄影、曲艺等各门类。
[1]宋建锋,刘校豆.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生存策略浅析[J].中国报业,2012(16).
[2]陈琳.如何办好报纸副刊[N].经济信息时报,200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