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退学的个案研究

2015-03-19 21:28彭华华,刘喻
重庆高教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以生为本价值观

高职学生退学的个案研究

彭华华,刘喻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510650)

摘要:通过对高职学生退学的个案研究,以微观的视角,促进研究者对高职学生退学问题的了解与关注。基于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揭示高职学生退学的深层次原因:“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及柔性管理制度缺失;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自我行为约束能力的脆弱以及错误价值观的引导。针对退学问题,各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实施人性化教育,需要深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退学;以生为本;人性化教育;个案研究;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1-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11&ZD123)

作者简介:谭宏(1963-),男,重庆潼南人,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管理学和遗产学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1.016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让更多的学子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这对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们并未都在美丽的象牙塔中享受着知识带给他们的收获和得到洗礼,相反还有一部分学生迷失在这“梦幻般的知识殿堂”,最终退学。高等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它采用一种自由选择的缴费入学方式,学生自愿选择,因此大学生的退学现象与原因并没有引起高等教育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常见诸报端或研究者们的笔下,他们更倾向于研究 “80、90后”的心理问题,却忽略了对当前大学生退学现象的关注(当然,部分学生的退学也是由于心理问题而引起的)。对于本文研究的初衷,笔者无意于揭示当前高职学生退学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只希望通过深入分析张泽(化名)同学退学的个案,促进研究者们对高职学生退学问题的了解与关注。

笔者通过搜集有关高校学生管理以及学籍管理方面的文章或报刊,将目前高职学生退学现象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一是家庭经济困难,难以负担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二是学生本人的原因,如因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方式不当,以致成绩不理想而无心学习,或者是受到打击,经历挫折、失恋等;三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原因使学生无法适应而最终选择退学。

结合本研究的实例,笔者在本文中暂不讨论第一种原因。根据调查,张泽同学家庭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困难,父母都有劳动能力,能够支付其学费和生活费。目前,高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2007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同年6月,财政部和教育部接连下发了5个文件:《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和《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斥巨资进一步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履行了“决不让已经录入的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问题[1]。但为什么还有那么一部分高校学生退学,其主要原因也许就要归结于学校和学生本人了。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的获得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东省某高职院校张泽同学的个案为例,对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资料搜集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由于笔者在张泽所在的学校工作,因此在本研究中运用的参与观察类型是“作为局内人的观察”。访谈是在观察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的。深度访谈是对参与式观察的补充,在观察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访谈。与同班同学、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等不同的人进行交流,这样使笔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更加自然,避免紧张的气氛,也方便获得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初步访谈了3位学生、2位教师和2位管理者,随后选择其中的几位进行了深度访谈[2]。

三、张泽退学的个人因素分析

2010年9月,张泽以528分的高分被录取到广东省一所公办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习,根据笔者对当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查询,张泽的高考分数已经超出当年的第三批A类院校最低录取分数60多分。他的班主任G老师说,张泽的分数在班级排名前三名。张泽以高分进入学校,头戴光环的他本应该是学校领导、老师和班主任的重点培养对象,大学生活的美好蓝图本可以描绘得多姿多彩,但他最终却慢慢迷失了自我。

张泽勉强读完大一就办理休学了。同班同学C向笔者描述了他大一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刚入校时,头戴光环的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憧憬,由于志愿填报欠考虑,他陷入了深深的遗憾,后悔为什么没有填报本科类院校(他的高考分数已经达到了第二批本科线)。在此,笔者想强调一点,目前国人一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再差的本科都比再好的专科要强”的想法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一直将学历文凭看得很重,本科的一纸文凭似乎总要比专科的毕业证书具有含金量。也许笔者的表述欠妥,但这种现象的确存在。正是基于此,张泽的后悔和纠结可以理解。张泽想退学,想重来一次,但是由于父母和家庭的原因,他最终留下了。带着深深的遗憾来到学校,心中的不快还未消退,新的环境给了他极其不适应的感觉,毕竟不是高中,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一下子迷失了,未来该如何走?所有这些复杂的情绪一直围绕着他。大一快过一半的时候他又一次讲到:“这样的大学生活好无聊,除了上些没用的课以外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不像高中时想考大学有目标,有时候真不想去上课。”从那之后他开始逃课,被老师点名批评。

对于刚刚踏进象牙塔大门的大一新生来讲,他们对校园的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的,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在这个充满知识的殿堂里等待着他们的是无尽的创新和学习机会。他们有的怀揣梦想进入校园,希望好好学习将来干一番事业;有的希望尽快适应这种自由的生活,给自己定个目标,慢慢去实现。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进入到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时部分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挺过迷茫和不知所措之后才能静下心来安心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心理发展的适应阶段[3]。少数同学入校后情绪复杂,各种原因夹杂在一起就很难调整和适应,正如张泽一样,慢慢地迷失在这种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里。大一期末考试,张泽的体育课和一门专业课《电路分析基础》挂科了,其他科目虽然通过了,但是分数并不高。高分考生的优越感和优势瞬间使他跌入谷底,狠狠打击了他的自信心。期末考试过后,即2011年7月,他提出了休学申请。他的班主任G老师告诉笔者:“大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挂了2科,后来重修补考都考过了,下学期期末考试4科不及格(包括考试科目和考查科目),整个班级就他一个人挂科最多。”笔者非常着急,找到张泽同学,想了解他选择休学是否合适。张泽说他不喜欢这个专业,学习的东西自己都没有兴趣,上课听不懂,也没法逼自己继续听下去。上个别老师的课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逃课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时候愿意在宿舍傻傻地发呆也不愿意去教室。当问他休学期间打算做些什么时,张泽说想出去打工,赚点钱,了解一下社会,为自己今后进入社会积攒点经验。想暂时离开学校,在这里待着“混日子”没意思。就这样,张泽自己做出了决定,带着挂了4科的成绩单暂时离开了学校,走上了社会的打工之路。

2012年9月,张泽复学,被编入了下一级电气自动化班级。对于重返校园的张同学的表现,专业课老师W这样描述:这个同学表现还好,每次点名他基本都在,各方面表现都还可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所改变,只是上课总是喜欢坐在最后面,基本上很少和班级的其他同学在一起学习或者讨论问题。期末考试张泽挂科1门,其余全部通过,只是分数并不高。在同学们都为他能够返回学校继续学习感到欣慰时,他大二下学期的表现却直线下降。笔者对张泽的新任班主任X老师进行了访谈,他告诉笔者,已经找他谈过几次话了,现在他跟同班同学交流更少了,毕竟是全新的同学。上课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具体原因,他说不想学习了,这个专业学的东西在社会上用不上,学了等于白学。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难以接受,照本宣科,毫无新意,不只是自己,很多同学和他一样都在“混”。张泽此时提出过转专业,但是不符合学校转专业相关条件,就这样他继续在这个专业“混学分”。班主任联系家长,家长来学校找过老师,经过一番劝说,做思想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从前。班主任没办法,就向学校领导反映了情况,领导考虑到既然休学一年后还没调整过来,说明张泽根本就不愿意学习,为了不让他的行为影响到其他同学,学校劝其退学。的确,复学后张泽挂科高达6门,也达到了勒令退学的条件。学期末,在接到学校的退学通知后他并没有理会,暑假结束后也没有回来办理手续,就连平时要好的同学也没能联系上他,似乎从此就消失了。

临近毕业,学校想尽办法与张泽取得联系,他最终返校办理了退学手续,所欠的学费也未缴清。笔者询问他,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从一进校开始,确实有点不适应大学的生活,比较悠闲,不知道该如何打发充裕的时间,远离了父母,一切都需要自己做主,学着做很多事情,但很难适应过于宽松自由的环境。由于是高分考生,开始时学校老师和辅导员都寄予较大的期望,但是他又不喜欢这个专业,在学习上没兴趣,转专业又不符合条件,所有这些复杂的情绪纠结在一起给他很大压力。另外,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同学住在一起,相处时间长了关系并不是都能处理好,矛盾逐渐加深,在宿舍里面待着也没什么意思。学校教师上课方式不同于高中,上课比较轻松,课堂没什么活力,经常是听着就想睡觉。休学一年体会到了在外打工不容易,给自己信心想好好学习,但回来后见到一切如故,而且还被编入了下一个班级,又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和全新的同学要去相处,本来就不太擅长与人交往的他又一次返回到以前的状态,而且情况越发严重,直至完全丧失信心。

张泽的退学过程到此结束,反观其整个过程,笔者陷入了沉思:从一个高分学生发展到劝退生,难以让人理解。但从整个过程来看,张泽同学自身的原因是导致其从一个“好学生”发展到“坏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心理学发展理论来讲,进入高校不适应的并非只有他一人,许多同学都这样,但只要及时调整自己,多参与班级活动和学校的第二课堂,就能找到有效的交流沟通方式,积极面对进校后的各种不适应,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应,充分发挥能动性和积极性,且遇到困难还有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协助,并不至于发展至此。另外,对于自身不喜欢的专业可以申请专业调整,如果不成功还有其他的方式,关键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去面对和接受。自我放弃、逃课、休学、逃避,所有这些最终使张泽离开了学校。

四、张泽同学退学的学校因素分析

张泽的退学,其个人因素比较明显,但我们还要将注意力转回到学校。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高校继续学习,社会的转型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当代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大高校都在进行着教育教学改革及教学管理各方面的创新,就是为了提高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如此背景之下,但为何还会导致像张泽这样优秀的学生退学呢?

(一)双重压力埋下隐患

张泽告诉笔者,从入校开始,张泽以“高分考生”自居,自然引起了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和领导的注意,不断有同学和老师跟他或多或少提过高考成绩,希望他能在班级和专业上起到带头作用。这一方面让他感到欣慰,在心中同时暗下决心要在在校期间做出一定的成绩,不要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同时也让他倍感压力。笔者还了解到,张泽进入该校是因为志愿填写考虑不充分而错失了就读本科的机会。对于张泽来说,他一直难以释怀,不甘心也觉得委屈,后悔当初的志愿填写。深深的遗憾导致他入校一段时间意志非常消沉,心结始终难以打开。张泽的同学W告诉笔者,班主任和辅导员都和他谈过话,希望他能够坦然面对,把握好现在的大学生活,珍惜当下。但张泽状态调整比较慢,一直处于消沉和纠结的状态,后来辅导员、班主任也没有再采取什么方式来进行帮助,只是身边的好朋友一直鼓励着他。

张泽一方面想有所作为,一方面又摆脱不了心中的那份遗憾,矛盾的状态一直纠结难解,这样的心理状态也直接导致了他接下来的一切表现。其实,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很明确地指出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性。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张增杰认为,大学生出现大量类似成人的新需要并渴望获得充分的满足,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但是在一些客观条件未具备时,急于谋求满足需要,易于导致失败而产生悲观失望或误入歧途[3]。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发展的适应性阶段”。对于刚进大学校门的张泽来说,出现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无疑需要外在力量的帮助和指导。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问题一直都存在,那么学校应该如何积极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特别是像张泽这样的高分考生,对待他们的方式如果仅仅只是口头上鼓励和安慰,这样会让他们慢慢走向一个极端。如果学校处理得当,给予高分考生适当的特殊照顾,一定的奖学金鼓励,一定的专业自主选择权等,也许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二)刚性的管理制度推波助澜

张泽退学的原因不只是以上所提及的个人原因,还有学校的刚性管理制度。目前,高等教育界一致认为,高校学生权利的弱化给学生本人造成了许多问题,“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大学生是决定大学之所以是大学而不是其他的区别性群体。大学育人职能的实现需要学生的能动参与,大学教育的效果以学生的发展为表征。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实施,学生由高等教育福利的“享用者”转变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大学存续所需的部分资源由学生供给。此外,在“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下,学生在自身的发展和前途方面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这都决定了学生群体是大学组织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基于此,学生具有不可否认的主体地位[4]。张泽告诉笔者,学校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学校转专业管理办法规定在第一学期期末提出申请,若学期末考试成绩能符合要求,而且整个学期未出现违纪违规的情况下才可以转专业。对于实在是不感兴趣的同学是否可以有一些特别的其他处理方式,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制度不可能因某个或者少部分同学来更改。学校的管理制度要求如此,张泽本人也没有办法,因不喜欢该专业,无法保持很高的兴趣去继续学习,因此第一学期末的考试根本达不到转专业的成绩要求,转专业的希望就落空了。想起今后的学习,张泽感觉非常无奈,寒假结束后张泽的表现就如之前所提到的,与第一学期大相径庭。张泽同班的最好的H同学告诉笔者,转专业的希望落空给了他重重的打击,彻底让他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兴趣,“破罐破摔”的想法已经在他的心里慢慢“发芽”了。

(三)非人性化的教育成为“最后稻草”

现代教育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学生为本,实施主体性的人性化教育,这是新形势下现代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所在[5]。笔者无意批评学校在实施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如何,但就张泽退学个案来进行探讨,我们至少能窥探到“人性化的教育”的实施还远未达到。

张泽复学到新班级的同班同学T告诉笔者,张泽的表现与自身高分考生相去甚远,经常逃课、旷课、挂科等让他在学生和老师眼中变成了所谓的“差生”。学校班主任、学生辅导员也没有再对他报以任何希望,只是要求他不要继续迟到、旷课等,不能影响到班级的其他同学,学校按照学籍管理的规定有权力对他的这些行为做出行政处罚。张泽未能从学校方面获得应该有的关心和指导,或者说这些关心和指导还夹杂着某些其他方面的因素,笔者无从得知,但在这样的环境面前,求知的欲望荡然无存,他将自己封闭得更紧,不再愿意在别人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变得沉默,似乎在用无声的反抗来表达情绪的宣泄。我们没有根据说张泽当时的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但至少他已经心灰意冷,学校方面对于他的表现没有及时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或者只是给予表面的安慰和帮助,直至最后希望劝其退学。“人性化的教育”停在了口头上,就此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学校层面最后给出的退学通知也是那“最后的一根稻草”,张泽无奈写了退学申请,不带任何留恋离开了学校。

五、结语

张泽同学的退学在笔者的描述下似乎显得比较简单,而整个过程却相当漫长,整整经历了四年(中间休学一年)。这期间他所经历的复杂情况旁人无法感知。回想整个过程,笔者不免扼腕叹息,优秀的高分考生沦落至此,是谁造就了这一出悲剧式的“结局”?如果他自身能够更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准奋斗的目标,如果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能够对他进行实质性的帮助,如果他转专业的申请能够得到学校及时批准,如果学校能以生为本,将人性化的教育贯穿始终,那结果又会如何?太多的“如果”也只是笔者感叹之余留给自己的设想,但同时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及建议[J].高教探索,2010(2):123-127.

[2]徐京波.生源危机下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逻辑——基于上海X校的个案考察 [J].教育学术月刊,2013(9):56-60.

[3]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5-86.

[4]董向宇.识读我国高校学生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80-85.

[5]黄光杰.人性化教育:现代教育的不易旨归[J].教育评论,2013(3):15-17.

(责任编辑吴朝平)

Study on the Case of Students’ Drop-out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PENG Huahua, LIU Yu

(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China)

Abstract:The case study of the students’ drop-out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from the micro view, promotes the researcher’s understanding and attention on the students’ drop-out. Through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the deep-seated reas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drop-out were revealed in the paper, that is, the lacking of “students centere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concept and flexible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 student's own fragil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ability of self behavior constraints and error values guid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ropping out, we ne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also need to guide students deeply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values.

Key words:drop-out; students centered; humanistic education; case study; ideas on values

引用格式:谭宏.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重庆高教研究,2015(1):80-88.

Citation format:TAN Hong. Discus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Inheritance System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1):80-88.

■ 教改探索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以生为本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相知碰撞、回归成长:同伴互助学习需求调查——基于D大学的个案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