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 童 婷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社会变迁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冲击,新的道德规范正在经历新的构建。在这一特定的转型时期,职业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必须面对新时期下的许多问题,其中包括了各种困惑和价值失落。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变迁的道德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加强青少年特别是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使他们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这是我国职业道德教育在新时期下所面临的新的课题。
谈及是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党的领导时,除5.2%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外, 86.3%的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所持的态度是前途光明、充满信心,70.6%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86%的学生表示要坚持党的领导,但谈及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认识时,86%的学生回答“没有主动地翻阅资料,只是有点粗浅的了解”,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好处,有的一知半解,有的干脆表明自己年龄较小,暂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调查结果充分表明大多数未成年人很少主动去了解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只是以被动的方式取得表面接受,毫无忧患意识,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缺少获取政治知识的主动性。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共同性、群众性和传统性的特点,是全体公民都应遵守的一般行为准则。在关于“在公交车上是否给老弱病残乘客让座”及“是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较为冷淡的态度。
72%的同学认为讲人生理想就是自我设计,90%的同学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87%的同学读书所追求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了个人幸福,只有5%的同学回答“为国家的进步作贡献”。这些回答虽然从表面看大多数都是积极进步的,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为社会进步创造价值,但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角度出发,只有5%的回答体现了爱国主义的道德品质,符合思想道德标准要求。“事业有成,有经济、社会地位”“家庭幸福、朋友众多”成为大多数中小学生的“人生奋斗目标”,而选择“将快乐幸福带给他人,把智慧青春献给国家”仅为少数,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无私奉献的思想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最理想职业”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把“三资企业或大公司白领”排在了第一位(54.5%)。而“个人才能的发挥”则成为择业的首要因素,收入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也反映了当代职高生十分重视自身价值的追求,倾向于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生活。以上结果表明职高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的务实性、理性化,但有时过于功利,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逐上升趋势,呈现随意性、盲从性、突发性等特点。调查显示,表示会“遵纪守法”的仍然占被调查对象的大多数(92%),表示“知道索要钱财属于违法行为”的占89%,知道“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占93%。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认为“影视作品中的黑社会老大是英雄”的占34%,虽然比例较小,但这种趋势令人担忧。在“发生矛盾用武力解决问题”这一调查中,有55%的学生表示肯定,20%的表示看情况,25%的表示会寻求其他途径解决问题。
由于学校的停留在表面的一些理论灌输,缺乏必要的、深入人心的德育实践,所以学生在面对家长和教师时能有正确的认识,但在自身的实际生活中却往往有悖与口号,知行分离现象严重。
一是人们开始重视物质利益,功利主义的倾向明显,许多家长只顾自己,而把孩子“落”在一边。二是具有诱惑性和浅层性的家庭不良文化对孩子的影响。家长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品和举止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许多父母把握不住对待孩子情绪天平的砝码,往往在严格与溺爱之间极端地选择。
网络、光盘、书刊、影视上经常充斥着一些血腥暴力、淫秽色情的东西,有些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个体书刊报亭就开在学校附近,许多家里也已有了电脑、影碟机等设备,为青少年接触不健康的东西提供了方便。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往关系的扩大,在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市场运作不规范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不择手段、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短期行为、拜金主义、贪图享受、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给青少年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第一,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力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
第二,抓住实践环节,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第三,营造良好道德教育氛围,构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德育网络。
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更需要重视和加强,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道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做出积极的贡献,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