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冰
胡冰/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徐州221004)。
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学习状态有重要的影响。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为终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备一些明显的优势,能够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1]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6.9%,手机网民规模达 5.27 亿。[2]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越来越突显出互动性、即时性、虚拟性以及难以预见性等特点。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互联网文化良莠不齐,“黑”“黄”等不良信息层出不穷,各种外来文化及恶俗信息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表达方式、生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们在网络上思想颓废、缺乏理想、言语不雅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网各的匿名及不可控性给学工部门对其进行引导、教育、纠正带来了较大困难,这无疑助长了某些学生对其言语及行为不负责任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网络具有的虚拟特点,常常使学生投入过多情感,重视“人机交往”而非“人际交往”,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他们人际关系紧张、疏远,容易出现自我、冷漠、郁闷等不良情绪。再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学生就业创业的选择增加,成才路径多元,导致价值观多元化的加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思想引导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较大的挑战,促使高校必须尽快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增强宣传内容的思想性、品味性、主流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学生管理工作运用新媒体的内容刻板乏味,机制不够科学。首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用新媒体的主要宣传内容多为学生动态、新闻报道、文件通知等板块,方式大多为网站宣传,而对微博、微信、手机报、人人网等新兴的媒介运用不充分;其次,宣传的政治色彩较重,主要围绕国际国内时事、中央政策、学校管理工作的相关信息,政治宣传占据绝大部分,对学生的兴趣和品味缺乏研究,大多数学生认为网站内容无趣,不能与其进行深度的思想碰撞;再次,网络媒体信息量巨大,网络平台与载体千变万化,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线下活动跟进速度较慢,故高校网络建设工作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线上线下互动脱节,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最后,高校的运行机制是科层化,学生处在链条的远端,沟通和决策链条过长,反应速度过慢,加上横向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资源难以共享和集成,影响了新媒体的应用效果。[3]
3.部分学生管理干部运用新媒体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水平不足。部分学生管理干部擅长思想政治工作,习惯采用传统的方式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媒体素养不高,对新媒体恐慌,在新媒体知识和技术方面差距较大,认为这些新技术只是学生自娱自乐的平台,与学校的“官方”教育管理是两个领域,或者夸大网络的消极影响,否定新媒体对学生思想所起的正面作用,缺乏运用新媒体联系、引导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年纪较大的管理干部常常因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足,加之长久以往的工作生活习惯以及手机等设备不支持等因素,致使使用新媒体的能力较差。
1.努力营造新媒体运用的良好氛围。信息化时代,高校各级学生管理组织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勇于面对挑战,跟上时代的步伐,开创学生管理服务的新局面。构建多种新媒体宣传平台,如官方微博、微信等,主动与网络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可结合当下学生关心及关注的话题,如时事热点内容等,在网上开展如“今日话题”“我眼中的××”等探讨活动,同时线下同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以求在对热点内容探究与讨论过程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的思想;可在网上开办党课课堂,以新媒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时事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建立官方微博,占领舆论阵地;运用人人网为代表的信息平台,联系、获取学生社会信息;尝试发行校园手机报,完善学习生活的“服务”功能,通过舆情监督发现问题,了解学生所需所想,及时收集、反馈与应对,服务学生成长成才。[4]
2.努力完善运用新媒体的工作机制。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中必须建立和完善系统的工作机制,构建学生管理服务网络体系,以学生工作处(部)、校团委、宣传部、保卫处、校级学生组织为一级层面,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团委、院系学生组织为二级层面,班级(团支部)为三级层面,建立多层次交叉型的网格化体系,力求达到“全覆盖、全包围”的最终目标。各二级学院及团支部可以“关注”高校门户网站、官方博客、辅导员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可以用文字、图片和声音的形式实时关注和了解高校最新的工作要点、文件通知、学工政策、学生动态等,通过“转发”的功能迅速扩展。把新媒体的运用能力纳入考核标准,同时对高校团组织工作者进行相关技能,如互联网、无线通信运用及其重要意义的培训。
3.努力搭建新媒体运用的宣传平台。在高校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中,应注重把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作为核心内容,把运用丰富多彩的媒介和载体作为渠道,结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文化水平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点,避免千篇一律,形成学生感兴趣的、对其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水平有帮助的网络宣传平台。具体说,高校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人人等多种新媒体技术,建立团组织官方首页,利用互联网海量丰富的资源,以“网上对话”“微话题”“微视频”等方式,增加与学生互动的质与量,并使新媒体运用向“项目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共青团在搭建网上宣传平台的同时,还要注意线下活动阵地,加大宣传、引导作用的力度。团组织可开展校园广播、校园电台等活动,与线上活动相呼应。
4.努力拓展新媒体运用的服务功能。除了思想引导和丰富生活之外,新媒体对学生身心健康、就业创业、困难帮扶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也不容小觑。学生将网络空间视为心灵的慰藉,遇到心理问题、生活坎坷不一定会向辅导员倾诉,但会通过个性签名、微博、微信等渠道进行释放和宣泄。要善于通过新媒体的关注和引导作用,将学生不稳定和危险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通过就业创业网站、手机群发体系、手机报等,将招聘、创业信息快速、准确地传播;学生无法解决的困难如患重大疾病或社会救助问题,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在全社会扩大支持帮扶范围。
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必须深刻认识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力,结合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点,将传统与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作用,使其成为联系学校各级组织与学生的纽带与桥梁及教育、引导、服务学生的重要手段。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JD4sTi5PGoZ603lIGZ9P1x7_gM6on0Xt4upi BzMXrM8kWddXzJAzaznJCzKXfhjOuhLfmt-RCEJUCFlabBRGds8A5koanjNF-atkwQlCmC3.
[3]袁民.共青团新媒体工作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6):14.
[4]王文杰,袁 文,杨蕾,王秀彦.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方法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