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冬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下对和谐世界内涵的探析
安 冬
对和谐世界的探索和追求,古已有之。马克思基于物质存在的方式及发展规律、人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四个方面的哲学原理,建立了和谐世界的理论。和谐世界是符合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其内涵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国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世界;人类;社会;国际关系
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理想,对于和谐世界的追求和探索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从古代起就有关于和谐世界的朴素思想,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谐世界的理论才最终有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了充分的哲学依据。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元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要求,每个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是以世界和谐为背景和依托的。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和谐世界的理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第一,物质的存在方式及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运动则是物质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一基本原理为世界和谐理论奠定了基础。首先,世界是联系并发展的。国际社会是由各个国家和各种国际组织构成的,它们与国际社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各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依存是自身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尊重其他国家才能保全和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各个国家与国际社会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部分要服从整体,以整体为前提。各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但是各国家的利益要服从整体的利益即全人类共同的利益,只有在国际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后,事物是在相互制约和共存的状态下运动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人类、人们的精神,都在和谐中存在着,在相互制约和矛盾中和谐地运动和发展着”。[1]恩格斯曾说,只讲斗争、不讲合作,或过分强调合作都是不可取的。国际社会是既合作又斗争的统一体,各国为了实现本国的利益会在竞争或者战争中与其他一些国家进行合作和联盟,即使暂时出现矛盾和分歧,也会先搁置矛盾而谋求发展。因此,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各国家的民族利益需要在和平共处、和谐的状态中实现。
第二,人的本质及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处于社会中的人依赖于社会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社会是人创造的,而人又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才能正确认识社会,进而才能正确认识国际社会。相同的,国际社会也是由人组成的,因此只有从人的本质出发才能准确对国际社会进行判定。面对强大的自然,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若想脱离动物状态取得较大发展,必须克服个体能力的不足,联合进行集体活动,所以人们为了弥足个体能力的不足,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时候需要和他人进行合作,因而也就出现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对于国际关系和国际社会这个原理也同样适用。马克思指出,以实现人的解放为宗旨,国际关系的发展最终是实现人的本质回归、和谐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劳动发生异化,使人处于激烈的竞争和冲突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共产主义才能解决这些矛盾,使人的本质得以回归。“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复归”。[2]可见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性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始终,是决定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要素。因此,在国际关系的实践活动中倡导并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也是人的本质的必然要求。
第三,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分工体现着文明的程度,合理的国际分工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大工业而引发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成为缓解人类冲突的有效力量,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各民族故步自封的状态被打破,相互交往越来越多,历史也就由各自的历史变为世界历史。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认为,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人类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某个形而上学的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可以用物质或实践过程证明的。由国际分工形成的世界市场推动着国际社会的变革,大工业消灭了各国原有的封闭状态,使各个国家的需求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即世界市场。因此,可以说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是它创造的世界市场使全球各国家、各民族紧密地联系起来。恩格斯曾说:“单是大工业建立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以至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3]由此可见,世界各国、各民族只有和谐共处,建设和谐世界,使国际社会和平、稳定发展,才能在相互依存的背景下实现自身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大工业推动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人类构建和谐世界的愿望。从一战后创立国际联盟到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再到美苏冷战后全世界对构建和谐共处机制的努力与尝试,都体现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4]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并向着共产主义社会这种更高级、更完善的社会形态迈进。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共同推动下更替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和谐世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于和谐世界的具体内容也做了相关的论述,包括人自身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国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首先,人自身的和谐是基本要求。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因此,人自身的和谐是实现世界和谐的基础和根本要求。人自身的和谐主要指人的身心能够达到和谐,进而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源于人的特殊性,人是身与心的统一体,身即人的肉体组织和生理机能,心即人的精神活动,包括知、情、意三个层次。人的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体,人的心理、情绪等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的生存状况。资本主义社会使人发生异化,其本身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会增加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会使人的本质逐渐丧失。相反,共产主义则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向人的本质的复归。人的自由就是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解放是指人们不仅在物质方面获得解放,同时在精神方面及政治上都获得解放,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成为自由人;人的复归就是实现人的本质向人自身的回归。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复归这三个方面是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和谐世界的最高表现形态。
其次,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世界和谐的基础和保证。马克思认为,人具有社会性,人在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和自然界发生关系,也会与其他人形成一定的关系。“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社会关系,社会的和谐主要就是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所以,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定义出发来把握人的本质,同时考量时代的特征,才能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来创造新的社会结构、新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把对社会和谐的研究局限在生产关系的最终变革上,他们同样关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谐。世界市场的出现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使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起来,因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谐是整个国际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
再次,国家之间的和谐是世界和谐的重要内容。国家之间的和谐是世界和谐的表现,也是国际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前提。国家之间的和谐有两个含义:一是建立在共同遵守国际条约和国际准则基础上,这是相对于战争和冲突而言的,是以维护国际社会和平稳定发展为前提的;二是指各国、各民族之间可以友好相处、真诚相待,以道德和正义为准则,真正实现国家之间的和谐。各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都提出了实现和谐世界的需求和愿望。只有世界和谐发展,人类才能告别战乱和贫困,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国家的发展中,个人也才有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可能,资源也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才能得到有效保护与开发。因此,各国之间的互利共存、友好相处是实现世界和谐的必然选择。
最后,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本要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然而,自然界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要想避免大自然的报复,人类必须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而不能改造或消灭规律。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改变征服自然和过度向自然索取的理念。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如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无不有力地说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马克思曾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的论断。人是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充分利用和改造自然,在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人类不断促使自身向前发展,同时也积累和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是人与自然同一性的表现。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希冀在世界范围内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建立和谐世界来实现人类生生不息的持续发展。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实现世界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关于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其世界历史理论紧密相连,这一理论的首要特征是具有科学性,是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它的价值表现在始终围绕个人的发展与解放而展开,以实现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因为和谐世界不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最佳状态,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环境。和谐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和谐世界的实现离不开人,人要得到最佳的生存与发展也需要在和谐世界中来实现。和谐世界理论的另一特征是坚持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来看,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任何民族、国家都不可能保持原有的孤立封闭状态,而是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要与其他民族、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各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世界的整体发展建立在各国发展的基础上,和谐世界的实现离不开各国社会的和谐,更离不开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马克思的和谐世界理论为各种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指出实现的发展方向。
[1]李慎明.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原理上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8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69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607.
责任编辑:丁金荣
A811
A
167-6531(2015)12-0013-03
安冬/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硕士(陕西西安7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