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问题的研究述评

2015-03-19 14:19:13蒲小萍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认识论

蒲小萍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400054)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问题的研究述评

蒲小萍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40005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研究工作,“实践”问题始终是一个研究热点。纵观学者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实践”概念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内容,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意义,实践的主体性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誉为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从1949年到2012年,在中国期刊网,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题名进行检索,共出现668条记录。本文由于篇幅限制,拟就其中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述评,即“实践”问题。在中国期刊网,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实践”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出现449条记录。本文拟从“实践”概念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内容、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

1 “实践”概念的内涵

《提纲》中的“实践”概念是国内理论界讨论和运用得最多的概念,其内涵是学界颇有争论的问题,必须准确理解。

赵常林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概念的内涵》中指出,凡是在《提纲》中讲到“实践”、“人的感性活动”、“革命的实践”、“‘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地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表现为工业和商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生产和交换方式、感性劳动,等等。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的实践就是指生产实践,而非其他。

陶胜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概念内涵的初探》一文中对哲学界关于“实践”概念的研讨进行了总结,并针对这种不一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指出,在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实践”就是指“革命”,有的认为“实践”就是“生产实践”,而非其他。该文则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没有完全概括出《提纲》中“实践”概念的内涵。由此,作者认为,“实践”主要是生产劳动、革命运动(或革命的阶级斗争)、科学活动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孙伯鍨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纪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150周年》一文中指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因而它内在包含着人对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由此可见,作者将实践定义为一种关系概念,而非具体的某种活动,从而揭示出了“实践”的科学内涵。

李晓东在《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兼与王金福先生商榷》一文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作者认为,马克思从两个层面使用了“实践”概念,第一个层面是从世界观意义上,它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第二个层面是从认识论意义上,它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客观的标准。这两个层面的“实践”概念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但同时又有所区别。从这两个层面的“实践”概念出发,指出王文将“能动的方面”理解为实践的方面、实践的观点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应将它理解为主体的方面。

张早林也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了“实践”概念。他在《实践,何以成为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基石——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概念的经济学解读》中指出,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基石性意义在于科学地解决了主体性与现实性的分裂问题,使其在物质生产中达到了统一;在于科学认识论的形成以及“社会关系”这一直接导致历史唯物主义出现的思想的提出。作者认为,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批判性解读,马克思才得到了《提纲》中实践的概念。而马克思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也是借助于科学的实践范畴。

此外,还有学者从文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对《提纲》中的“实践”概念进行解读,这些解读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实践”概念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作用。纵观所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孙伯鍨先生将“实践定义为一种关系概念,实践是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因而它内在包含着人对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这一解读更加符合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的“实践”的本来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内容

对《提纲》中提出的具体的实践观点,国内研究的结论较为一致。学者们比较研究了费尔巴哈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性意义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

陈长畅在《略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中提出,马克思在《提纲》中强调革命实践的意义,第一次明确表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将它导入认识论,奠定了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基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真理的标准。作者认为,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的实践观点,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开启了人类认识史上的新飞跃。

胡耐生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中,逐条分析《提纲》的基础,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康祥生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发展——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实践论〉》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马克思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奠定了唯物辨证主义的基础;马克思运用实践观点研究社会历史,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

3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赵兴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纪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发表一百周年 》一文中重新回到马克思在《提纲》中确立的实践观点上来,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实践观点在《提纲》中处于中心位置,《提纲》的全部内容和整个方向都集中围绕着一个思想:人用以同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对它进行改造的方式是实践。作者进一步指出,正是实践概念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孙伯鍨、侯惠勤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在《提纲》中基本制定出来了。《提纲》以唯物辩证的实践宣告了新唯物主义的诞生,以革命实践的观点批判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消极、直观的人本唯物主义,使实践范畴进入了历史观,进入了认识论,实现了在历史观和认识论上的革命变革。

在《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上,编辑根据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就《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一书的编写召开的第三次小型学术讨论会整理出《实践与物质生产——析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本质》一文。文章指出,姚顺良教授认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内容在《提纲》的实践概念中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展示,在这之后的文本只是对这一已经形成的根本观点的具体化和逐步展开而已。姚顺良认为,《提纲》是马克思全部哲学的基本体系,本身已经是马克思主义成熟思想的全面布展。可见,姚顺良在此对《提纲》及其提出的“实践”概念作了高度评价。张一兵教授并不同意他的观点。张一兵教授认为,《提纲》中的实践概念只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创立起点之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才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逻辑起点。

文大稷、秦在东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了认识论中,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理论基石。作者不仅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内容,而且明确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学界研究得比较多,但是学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着重强调了实践范畴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作用,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从所查阅的资料来看,除以上几个方面之外,学界还对《提纲》中“实践”问题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对《提纲》中实践主题性原则和客体性基础进行了研究;对“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实践的特征与属性;把实践观点引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教学实习问题、教与学关系的系统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领域。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准确理解《提纲》的实践思想、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意义非凡。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齐振海.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2(2).

[3]王守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浅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4]陈长畅.略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1979(2).

[5]胡耐生.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J].岳阳师专学报,1980(1).

[6]赵常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概念的内涵[J].学习与研究,1981(4).

[7]康祥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发展—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实践论》[J].江西社会科学,1983(2).

[8]陶胜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概念内涵的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9]黄森.重温《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一点思考[J].哲学研究,1984(7).

[10]周敦耀.发现唯物史观出发点的天才提纲[J].广西大学学报,1985(1).

[11]赵兴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一纪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发表一百周年[J].江西社会科学,1988(3).

[12]裘祚.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实践论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求实,1990(8).

[13]孙伯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纪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150周年[J].哲学研究,1995(12).

[14]孙伯鍨,张一兵,陈胜云.从“实践”转向“物质生产”的逻辑过渡[J].江苏社会科学,1997(1).

[15]李晓东.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兼与王金福先生商榷[J].唯实,1998(8).

[16]孙伯鍨,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92.

[17]张早林.实践.何以成为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基石——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概念的经济学解读[J].兰州学科,2005(1).

[18]张一兵,姚顺良,唐正东.实践与物质生产—析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本质[J].学术月刊,2006(6).

[19]文大稷,秦在东.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社会主义研究,2010(3).

[20]孙熙国.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党建研究,2011(12).

责任编辑 闫桂萍

B02

A

1674-5787(2015)04-0036-03

10.13887/j.cnki.jccee.2015(4).11

2015-04-18

蒲小萍(1985—),女,重庆江津人,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认识论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哲学评论(2018年1期)2018-09-14 02:34:30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青年时代(2017年4期)2017-03-10 21:58:19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实践观的理论探讨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01:12:08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西藏研究(2016年3期)2016-06-13 05:37:44
试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
商(2016年17期)2016-06-06 15: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