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太原学院 经济贸易系,山西 太原 030032)
赫尔曼·梅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之一。他一生塑造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书记员,巴特尔比》是梅尔维尔短篇小说中的佳作。在这部短篇小说中,梅尔维尔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巴特尔比。批评家对该人物形象做了许多阐释。他们对巴特尔比怪异的行为做了诸多设想。例如,Leo Marx在一篇文章中认为,巴特尔比是梅尔维尔的化身。梅尔维尔本人拒绝写作那些千篇一律、毫无意义的小说,正如巴特尔比拒绝抄写法律文书[1]。Naomi C.Reed应用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阐释了这篇小说。他认为,巴特尔比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意欲反抗权威的工人阶层[2]。C.L.R.James认为,巴特尔比影射了无数人的现实生活,他们将所有精力用来应付生活,日复一日坐下来打字、校对、归档,翻找那些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巴特尔比处理的死信一般毫无意义的文件[3]。
该小说完整的名字为《书记员,巴特尔比:华尔街的一则故事》。华尔街是美国的商业中心。在这个由金钱驱动的社会中,华尔街象征着物质和财富。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们掌控着财富和他们的员工。在小说中被叙事者提及三次的约翰·雅各布·阿斯特是这些资本家的代表。他是大公司各种劣行的同义词:垄断市场、剥削工人、政治腐败。资本家们都忙于创造剩余价值,构建他们的财富帝国。而那些受雇于他们的员工被他们当做物品,确切说来就是赚钱的机器,而非人类来对待。社会底层人民为生存所累,日渐麻木。他们严格遵守着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逐渐沦为生活的奴隶。他们的生活就像书记员们笔下的文件抄本一样,毫无新意,一潭死水。作为一名抄写员,巴特尔比的生活如他的工作一样枯燥乏味。他对待世界的被动态度正是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反抗。他的这种生活态度使他远离了这个世界,也是导致其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故事的叙述者是一名律师,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本家代表。在小说的字里行间,这位律师贪婪的本质展露无遗。对他来说,金钱就是一切。他之前工作的地方——衡平法院法官的事务所被取消之后,他表现得十分不满:“我本指望着一辈子就靠他了,没想到只享用了短短几年。”[4]这充分表明了他的拜金主义思想。功利主义也是他的人生价值观。凡是对他有利的人和事,他都可以忍受。在故事的开篇,他说到,在衡平法院法官事务所的工作虽然不是很费力,但是却有利可图,所以他接受了这份工作。当事务所被突然取消之后,他大发牢骚。而且他将自己的雇员看作是他的工具。在故事中,除了巴特尔比以外,其他职员都没有名字。读者只知道他们的绰号——火鸡、钳子和姜汁饼干。火鸡和镊子性格古怪。上午,钳子会变得非常紧张急躁。下午,火鸡则会变得轻率鲁莽,激动慌乱。尽管有时候律师本人也很难忍受他们的这些怪脾气,但是考虑到他们在正常情况下对他的工作还是大有用处的,他也就忽视了他们的怪脾气。对巴特尔比亦是如此。虽然巴特尔比被动消极的态度和古怪的行为举止违反了办公室的制度,影响到了工作的正常运转,但当他想到巴特尔比的用处之后,采取了让步的姿态。作为事务所的所有人,律师有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当他提到火鸡那身油腻腻的外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他的那种优越感。然而,为了显示他的慷慨和善意,他想送给火鸡一件他自己的华丽的外套。但是,他却不明白他的慷慨伤害了火鸡的自尊。正是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导致他没有帮到巴特尔比。虚伪是资本家的典型特征之一。在小说中,律师想尽办法帮助巴特尔比。比如,即使巴特尔比拒绝做任何事,他仍然让其留在办公室;他多给了巴特尔比二十美元;他提议让巴特尔比在找到工作之前先住到他家里。律师看似慷慨,但当他第一次决定让巴特尔比留在他的办公室的时候,他真正的目的就暴露了。所以,律师帮助巴特尔比仅仅是出于自私的考虑,是为了为自己树立一个美好的圣人形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律师的眼中,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是良心。他帮助巴特尔比的前提条件是巴特尔比不会影响到他的生意,不会破坏他的声誉。当巴特尔比的存在威胁到他的生意和声誉的时候,他便毫不犹豫地将其驱除出去。律师正是资本家的典型代表。
除了社会因素和自私冷血的律师以外,工作环境也是导致巴特尔比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在故事的最后部分,叙事者提到了一个关于巴特尔比的传言。据说巴特尔比曾经在华盛顿死信办公室工作。那里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处理一些由于送信员的小失误而导致无法投递出去的信件。如果这些信件被妥善投递,它们本会带给那些绝望中的人们些许希望。长期处理这些死信对巴特尔比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他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随着这些信件一同化为灰烬。正如Thomas R.Mitchell所说,“巴特尔比自己也变成了一封‘死信’。无论他曾经所拥有什么样的希望,都已烟消云散,无论他在面对死寂的墙壁时内心产生什么绝望的念头,都已尘封在他固执的沉默中,随他一同进入了公墓监狱”[5]。他在死信办公室的工作经历也是导致其绝望和异化的因素之一。此外,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环境也是加深其绝望情绪的一个因素。律师办公室的一端,“正对着一个大恬静的白色内壁”,另一端,“推窗只见一堵高高的砖墙,无遮无拦。由于年深日久且整天见不着阳光,墙黑乎乎的”。在办公室中,律师和他的雇员之间由落地玻璃推拉门分隔开来。后来律师为了保留自己的隐私,他在自己和巴特尔比之间放置了一个高高的绿色折叠屏风。这样巴特尔比就被限制在了他那方由墙壁围着的小小天地。在这样一个四周被高高的建筑包围的办公室工作,巴特尔比发现自己被困住了,被困在一种他所厌恶的生活中。他变得越来越绝望,拒绝与任何人交流。那些墙壁逐渐封锁了他的内心,将他与这个世界隔离。他创造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人无法穿透那些墙壁走进他的内心,一如他无法理解被墙壁包围的这个世界。
“在这个由习俗和金钱统治的社会,没有人能够理解巴特尔比——一个随心随性活着的人。”[6]人们都认为他疯了。这个社会没有他的容身之地,所以公墓监狱成了他的归宿。在那里他选择了用绝食来结束生命,最终走向坟墓。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自私的律师、死信办公室的工作经历和事务所的工作环境使巴特尔比最终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于他而言,活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一种负担,死亡也许是一种解脱。
除了客观原因以外,巴特尔比的人格缺陷也是导致其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根据律师的叙述,巴特尔比是一个离群索居、孤僻冷漠的人。他像一个幽灵一样安静地生活在他的那个角落,或是工作,或是站在窗户前面对着死气沉沉的墙壁陷入幻想。他从不主动与人交流。有时,即使他的老板召唤他,他也没有反应,不作回应,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天地。他异常沉默和不善交际的性格使他在人群中格格不入。对于他人的请求或问题,他总是回答“我不愿意”。当有人提出帮助他时,他总是用这一充满挑衅意味的回答冷冷地面无表情地拒绝,没有理由。他将自己的心封锁在厚厚的墙壁后面,没有人能够穿透。他在墙壁后面按着自己的意愿活着。但是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巴特尔比的行为却表明,他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
“乐观的人善于发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悲观的人总是看到黑暗的一面而陷入绝望。”[7]在这个故事中,律师是一个乐观的人,他能够注意到事情积极的一面。例如,他的两个书记员,火鸡和钳子,性格中都有一些他有时也无法忍受的怪癖。但是他总能看到他们的优点。当他们一切正常的时候,他们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高的。所以他找到了与他们相处的平衡点,能够与他们和平相处。当他去公墓监狱探望巴特尔比的时候,他注意到了脚下柔嫩的、无拘无束的青草。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生活中永远存在着希望。与律师的乐观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特尔比的悲观态度。巴特尔比总是选择去关注世界的黑暗面。他只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却忽视了人们互相之间的爱。尽管死信办公室的工作经历给他带来很多痛苦,但是他看不到那些信件里面承载着的人们的爱和宽容,即使它们没有被送到收信人的手中。除此以外,巴特尔比还十分傲慢。他将自己锁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认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轻蔑地拒绝任何帮助,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需要那些帮助。律师多次伸出援手,但每次都被拒绝。他的傲慢态度使他无法融入他人的圈子。在霍桑的短篇小说《牧师的黑面纱》中,牧师面戴黑纱以向他的会众暗示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但是与此同时,他也犯了傲慢之罪。他的黑面纱令会众心生畏惧,使他与这个世界产生了隔膜。同样,“巴特尔比固执地与惯常的社会法则作对,试图揭示被禁锢于高墙之下的人类的生活是多么枯燥乏味。”[8]但是他的轻蔑的行为让他人感到更加困惑,也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书记员,巴特尔比》被看作是麦尔维尔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巴特尔比这一人物的模糊性已经成为评论家热议的一个论题。他对生活的被动态度让人难以理解。不同的人对巴特尔比有不同的理解。“悲剧总是能够激发读者去思考他们的生活,进行自我反思。它能够启发、精华我们的心灵。”[9]巴特尔比的悲剧命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其中社会因素是主导因素。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人们已经屈从于他们的命运,对生活和周围的环境已经变得麻木。但巴特尔比不同。他不想像一台机器一样接受命运的安排,决意做些事情抵抗这种没有意义的生活。“但是他的反抗是被动而不是主动的。由于他人的麻木和自私,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巴特尔比的绝望,并给以真正的帮助。”[10]律师虽然想要帮助他,但是他并没有明白巴特尔比真正的需求。所以巴特尔比注定会失败,注定会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但是,社会因素不是导致其死亡的唯一原因。巴特尔比的性格缺陷加速了他的死亡。他被动和傲慢的态度使他与外部世界隔绝,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巴特尔比的悲剧让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生活,思考活着的意义何在。
[1]Marx Leo.Melville's Parable of the Walls[J].Sewanee Review,1953,(61):602-27.
[2]Reed Naomi C.The Specter of Wall Street:"Bartleby,the Scrivener"and the Language of Commodities [J].American Literature,2004,76(2):247-273.
[3]JamesC.L.R.Mariners,Renegadesand Castaway:The Story of Herman Melville and the World We Live in [M].Hanover: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2001.107.
[4]Melville Herman.Bartleby,the Scrivener.Concise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New York:Macmillan,1985.735,741,754,737,735.
[5]Mitchell,Thomas R.Dead Letters and Dead Men: Narrative Purpose in "Bartleby, the Scrivener"[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990,27(3):329-338.
[6]Elliott M. An overview of "Bartleby the Scrivener"[J].Short Stories for Students,2002,(7):89-91.
[7]郭招兰.试述小说《缮写员巴特比》中的异化问题[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4):63-66.
[8]徐鹏来.《书记员巴特尔比》中的价值取向研究[J].才智,2012,(1):18-20.
[9]吴格非.荒谬境遇中的生命抗争-麦尔维尔小说《誊写员巴特比》的存在主义解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57-61.
[10]毕宙嫔.文书巴特尔比“怪”之意义[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8,(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