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平九连灯的物质形态构成与文化内涵

2015-03-19 13:47张晶
长治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张晶

(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山西太原030006)

浅谈高平九连灯的物质形态构成与文化内涵

张晶

(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山西太原030006)

高平九连灯是高平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了表达自我的审美意愿,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不论从音乐、服饰、道具来分析,还是从构图和动作形态来研究,都饱含着高平人民勤劳、智慧的淳朴民风,是农耕文化最朴实、最真挚的写照。

高平九连灯;音乐;服饰道具;构图;动作形态

一、高平“九连灯”的缘起与释义

高平九连灯流传于山西省高平市地区,是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民间舞蹈。在当地受人民的钟爱,拥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于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山西黄河电视台播出了由国家一级编导赵霖重新编排的《高平九连灯》,在保留其本土浓郁特征的基础上,对道具、服饰、表演形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为高平九连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悲凉的故事,美好的祈愿

相传一位叫九连的姑娘因受到恶霸的迫害,躲避于当地凤凰山上。恶霸抓当地村民逼九连姑娘现身,为了解救乡民九连姑娘从凤凰山的悬崖跳下,变成了像荷花一样美丽的九盏灯,时隐时现,时聚时散于凤凰山上。当地人说是九连姑娘的幻化之身。后人为纪念她的义举,创作了高平九连灯。故事是悲凉的,但愿望是美好的。据清朝皇帝乾隆三十九年《高平县志》记载:“上元,县华灯,列炉烟火腾灼,箫鼓喧闹,群履丙夜戏游,三更乃止。十六日乡城男妇走”。光绪六年(1881)庚辰六月《高平县志》“风俗”篇中记载:“上元的灯会,乡妇恰游至城,必入署谒命妇,赐以花果,三日乃止”。“上元”即元宵,“花灯”说的就是现在的“九连灯”,不难看出早在乾隆年间九连灯已经非常盛行,这么算来,高平九连灯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二)九连灯称谓的辨释

“九连灯”也称“九莲灯”,互联网中显示多为“九莲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辑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下)中定义为“九连灯”[1]976。笔者在高平当地做采风调查中,了解到的关于“九连灯”和“九莲灯”的说法也各不相同,那么究竟是“九连灯”还是“九莲灯”呢?它的名字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寓意。

“九”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有独特的意义,一是“九”是个位数字一到九中最大的数字,开始于一结束于九,代表永恒的意思,比如“九五至尊”,是中国古代帝王所尊崇的,因为所以用它来表示帝王们对天下永久万寿无疆的欲望;二是“九”与“久”同音,视为“吉祥”的象征。所以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也多用数量“九”来表示,比如故宫城门的圆钉用九乘九来排列,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深九间。皇帝贺寿之类的大型娱乐活动,都要有“九九”八十一种节目,大臣们的贡品也以九计,含有祝万寿无疆的意思。民间百姓有重大的节日也都选择带有九的日子,期望吉祥如意。

“连”表示世界万物皆一一相连,没有任何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将万物一一相连,周而复始形成循环,代表着永恒。在九连灯舞蹈表演时,会有九个人双手持灯进行舞蹈表演,表演时九灯一一相互连接翻动,寓意着一年四季风调雨顺。

这样看来,“九连灯”的叫法更为准确。它不仅饱含着高平人对九连姑娘为救乡亲舍身跳崖的义举的“真、善、美”的赞扬,也是当地人们对一年四季风调雨顺的美好生活的夙愿表达。

二、“九连灯”的音乐、服饰与道具蕴含的意味

民间舞蹈文化既充满了村落文化特有的气味,又有其独特的地域环境特征。

(一)“八音会”与传统“曲牌”伴奏艺浓而又久远

高平九连灯的音乐非常有特色,一般都会用当地本村的“八音会”乐队进行伴奏。传统的“八音会”是指金、石、丝、土、革、竹、木、匏这八类材质有关的乐器。民间组织的八音会音乐班子,主要使用鼓、锣、镲、笙、笛、哨、管、胡这八种乐器,将这八种古老的乐器巧妙的穿插在一起演奏音乐,所以叫做八音会。常见的曲牌有:“十大番”、“小十番”、“十样锦”、“长皮”、“节节高”、“戏牡丹”、“得胜令”、“招军”、“如令”等数十个。高平九连灯分为“文场”与“武场”,“文场”称作“下场”,“武场”称作“上场”。文场中会有大小唢呐各一支,笛子、二簧、二把、老胡胡、板胡,武场中有老鼓、板鼓、手板、大锣、小锣、大擦、小擦、叫勾及梆子各一件。在收场时会有一支牛角号,听到牛角号的声音后,表演者才可以退场。其演唱的曲调有“害相思”、“小桃红”、“万年花”、“困文台”、“儿要自养谷自种”、“混江龙”、“闹五更”、“霸天桥”、“三朵花儿”、“小拜年”、“节节高”、“长皮起板”等。

高平九连灯的音乐拥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热烈火爆高亢激昂,与舞蹈浑然结为一体,音乐风格与高平当地人的脾气、性情颇为吻合。曲调和唱词也无不反映出当地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新的唱词较旧时比,表达更为生动,贴近生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

新唱词:家住在太行山圪台台上,跨着那星星,跨着那月亮,东边的七个星是条龙,龙是义啊,龙是神。西边七颗白狐星,好年景,好收成,实在是喜人,实在是喜人。

(二)服饰色彩斑斓是日子红火的标志与祈愿

在采访高平九连灯传承人王海珍先生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九连灯最早由九名男子双手持灯表演,之后发展到九男九女十八人表演,随着人们对九连灯的喜爱演出队伍又由二十人发展为四十人、六十人,直至今日已发展到五十男五十女百人九连灯。据资料显示,九连灯最早出现的时候是由当地的民间老艺人根据“八洞神仙为王母娘娘拜寿”,“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等这一类的故事改编而成,人们的扮相则围绕故事中的人物。到了四十年代后期,由于表演人数的增多,繁复的人物服饰由简单的彩衣彩裤替代,改革开放以后,服饰基本以红、粉、绿为主。

(三)道具四季花灯反映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王海珍先生告诉我们九连灯表演时男孩端灯,女孩左手提圆灯右手持扇。男孩端的灯为花果灯。花果灯是先用木板或者竹篾做灯盆架,灯盆架一般为长方形、扇形或者六角、八角形。在花果灯的盆沿粘贴彩色纸条,其他地方都会用白色透光纸黏糊,可以在白纸上彩绘各种图案。用树枝做花枝,在枝条上绑扎色彩艳丽的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纸花,粘贴上花叶插在灯盆的两边(牡丹代表春天、荷花代表夏天、菊花代表秋天、梅花代表冬天);也可以在灯盆中插上用纸粘糊好的花或果,象征着高平人民硕果累累的收获与蒸蒸日上的生活。到现在花灯的灯芯已由之前的蜡烛演变为现代的小电灯泡,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引发火灾,同时也更加便利。队伍的引灯为飞灯,飞灯顾名思义是将其绑扎在竹竿上高举,像飞起来的灯一样,一般会用苇秆绑扎成各种动物的造型,在其外表会糊有白纸并且会被涂上颜色进行彩绘。

三、“九连灯”舞蹈构图与形态言说着亘古不变的意志与理想

“九连灯”是握灯随音乐而动,以快速的步伐用灯摆出各种图案,各种队形。路线分为很多种,最有代表性的有:溜场、跑场、倒搭勾、小穿花、双进行、剪子股、蛇脱皮、分场、一窝蜂等,可以随意的穿插组合,使现场变得很热闹。这些队形图案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圆的应用,在中国人心中,圆代表幸福美满与和谐,意在合家欢乐天下太平。在高平九连灯表演时,以蝴蝶灯作为引灯,之后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灯和果灯依次排列,这样一来,头尾相连,首灯追逐尾灯,逐渐形成圆圈队形,当地人称“蝴蝶扑灯”。人们把蝴蝶喻为真诚、纯朴的高平人,一直在寻求光明、寻求天下太平、祈祷五谷丰登和人丁兴旺。跑场,一般分为四段,一段音乐一段舞蹈摆成一个字,这样重复四次,就会摆出“天”“下”“太”“平”四个字。

高平三面环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但基本平缓的地势决定了高平九连灯的动作小且平稳。基本动作有溜灯、跑灯、左转身甩灯、右转身甩灯、穿花绕灯、掖步分灯、蹲步甩灯、花步甩灯、蹲步对灯、碎步转灯、蹉步甩灯、挑花灯等。由于灯在制作上使用的材料很特殊,所以他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可以归纳为“端”“晃”“甩”。“端”指舞蹈演员的两只手分别端灯,而在舞蹈表演之中会分为前端灯和旁端灯。前端灯指舞蹈演员双手端灯放于胸前,正视前方。在灯的照应下,演员如身处于花姿多展的花海中,让观众被色彩所渲染。旁端灯是在前端灯的体态下手臂做山膀按掌位与双山膀位。“晃”是在“端’的前提下,使前端灯与旁端灯连接起来,手从左胸前划到右胸前,头随手从左看到右。“甩”则是说甩灯,甩灯时要加上身与旁腰,双手同时晃灯。在其步伐中有“跑”“跳”“蹲”“踏”。跑是指跑灯,在跑灯时脚后跟先着地而后是脚掌脚尖,双脚替换的非常快。“跳”是指在舞蹈动作中舞蹈演员的跑跳,因为其手中持有道具,所以跳跃动作幅度很小。“蹲”是指舞蹈演员的空间转换,从二位空间到一位空间,再从一位空间到二位空间,高低起伏。“踏”则是指舞蹈演员在舞蹈中与音乐的紧密结合的体现,在音乐中才会有韵律有节奏的舞动。

在岁月的长河中,“高平九连灯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它的表演形式不再拘泥于广场舞式的表演,而是经过艺术家的整理和加工搬上舞台,这对于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高平九连灯有重要的意义[2]。山西各地灯火的样式种类多达百种,但高平的九连灯堪称独具特色,不论从音乐、服饰、道具来分析,还是从构图和动作形态来研究,都饱含着高平人民勤劳、智慧的淳朴民风,都是农耕文化最朴实、最真挚的写照,是人们追求“真、善、美”最直接的夙愿表达。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2]罗雄岩.试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1):33.

(责任编辑 柴广育)

J618

A

1673-2015(2015)03-0011-03

2015—04—06

张晶(1987—)女,山西沁水人,硕士,主要从事舞蹈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