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亮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所见武乡方言例释
刘亮亮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唯一一部比较完整的由元人刊刻的杂剧集子,其中的杂剧语言绝大部分由当时的大众口语写成,属于典型的北方口语化作品。而语言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处于晋东南地区的武乡方言属于晋语中的一个分支,那么《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一些词语和今天同属北方方言的武乡方言的一些词语在意义和用法方面有什么异同,由此从中能总结出语言流变中的哪些规律?这就是文章想要探讨的问题。
《元刊杂剧三十种》;沁县方言;意义;用法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唯一一部由元人辑录的元杂剧的孤本,基本上是用原汁原味的元代语言写成,因为元杂剧是面向底层百姓而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所以其中包含有许多当时的口语,而《元刊杂剧三十种》创作于元代,用以北京话为官话的北方方言写成。武乡县处于晋东南地区,它的语言归属于晋语系统,也是北方话的一个子系统,那么《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当时的北方底层市民语言和今天同样属于北方语言系统的武乡方言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当时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一些词语意思和用法到今天的武乡方言中又是一种什么面目?这其中有什么值得我们探讨的东西呢?通过《元刊杂剧三十种》和武乡方言中几个对应的典型的词语古今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比较,总结几点关于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
“可”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也出现过,《小张屠焚儿救母》一【青歌儿】:“病可却便是平生,平生模样,往日,往日形象。”二【秃厮儿】:“为母亲病,病可,因此上许下他,便无子息,待如何。病未可,不须我,古人言儿女最情多。”这里的几个“可”字,它的基本意思是病情好转、疾病痊愈,小张屠希望母亲的病很快好起来,体现出作为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关心,也是“孝道”的展现,在这里,“可”作为一个动词也是不及物动词,由此说来,“可”的病情好转、疾病痊愈的意思和作为动词不带宾语的用法在武乡方言中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在方言中,人们问候病人,依然是“病可了吗?”回答是:“可了!”也就是好点了的意思。关于“可”有很、非常、极其、特别的意思和副词的功能,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也可以找到。例:《关张双赴西蜀梦》二【贺新郎】:“方信道梦是心头想,但合眼早逢着翼德,才做梦可早见云长。”《萧何月下追韩信》四【煞尾】:“他可早鲜血淋漓了战袍领!”在这里,“可”就是非常、很的意思,反映出刘备对关张的极度思念和楚霸王负伤的凄惨情景。“可”在此是作为一个副词在出现。而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可”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副词出现,表示(1)可能或能够;(2)许可。由此看来,“可”作为一个单词,在《元刊杂剧三种》中它的病情好转、疾病痊愈和很、非常、极其的意思一直保存在武乡方言中,现在依然被频繁的使用,反映出古今词义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也说明古汉语中的某些词,由于使用广泛和频繁的缘故,在现在的某些方言区域中,它们的某些某些意义依然完好无损的保留着。
“家”的虚化,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除了用为语气助词外,还可以用作人称语尾助词。《张鼎智勘魔合罗》二白:“多亏了老的,等李德昌来家,慢慢的拜谢你老人家。”《萧何月下追韩信》二【夜行船】:“看承的自家如等闲,我早子没福见刘亭长龙颜。”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主要人物上场都要自报家门,开口就是自家是谁。这里的“自家”就是“自己”,“家”在此用作语尾助词,附于人称(自称、他称或普通人称)之后,无义。这种用法在现在的武乡方言中依然保存,说自己就是“自家”,说女孩子就是说“闺女家”,说男子是说“汉儿家”等等,在这里“家”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只是一种语音的延长,是一种语气使然,这种用法、说法和《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家”的用法是一脉相承的,反映了词语的稳固性的一面。最后一个与“家”有关的词语就是“一家家”。《薛仁贵衣锦还乡》三【粉蝶儿】:“节遇寒食,一家家上坟准备,煮碟了些祭奠茶食,有些个菜馒头,瓢漏粉,鸡豚狗彘。”这里的“一家家”指一户人家,在现在的武乡方言中“一家家”也是指一家人家,比如说:“看那一家家高兴的。”其中“一家家”就指那户人家。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语言更多地运用元代的方言俗语,包括汉族的俗语和少数民族的俗语,构成以元代市民语言为主的话语体系,其中的一些俗语在今天的武乡方言中依然被使用着。例:《看钱奴买冤家债主》三【胜葫芦】:“你子是驴粪球儿外面光,卖弄星斗换文章,没些个夫子温良恭俭让。”其中的“驴粪球儿外面光”是当时的俗语,而在武乡方言中人们更多的说的是“羊粪球儿外面光”[4]49,比如说一个人穿着打扮很时髦,长得也不难看,但是却一问三不知,什么也不会,人们便会说:“那是羊粪球儿外面光。”不管是羊也好,驴也罢,二者的近似意义和程度令人惊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来形容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这也充分说明一些朗朗上口的方言俗语,在时间的淘洗中,它因其价值和便利性,很容易被保存下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从古到今,变的是人事,不变的是道理,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变,但是一些客观事物,只要不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洗掉,那么它们的一些名称和形状依然会在今天保存。几百年前产生的《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一些动物、自然现象、劳动用具等它们的名称依然保存在当下的方言中,而武乡方言中就保存着其中的一部分。《看钱奴买冤家债主》三【青哥儿】:“子怕那奉母求鱼孝王祥,卧死在冬凌上。”《汉高祖濯足气英布》二【乌夜啼】:“觑楚江山似火上弄冬凌,汉乾坤如碗内拿蒸饼。”上面几例中的“冬凌”就指冬天河面上结的冰和冰块,在武乡方言中也这样说,水结冰了会说:“冻冬凌了。”
以上是几个例子的探讨,通过这些词语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这些书写形式相同词语在现在武乡方言中的用法、意义的两相对比,发现一些有关人情事理和事物名称的客观词语基本未变,关于一些主观易变的词语从元代发展到现在已经面目全非,只有少许的意思和用法保存在武乡方言中。但是语言是流变的,在发展中武乡方言也在同样书写形式词语中增加了带有地域色彩和观念结构的意思和用法,充分反映了古今词语发展变化的纷繁复杂。
[1]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3]顾学颉.元曲释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4]史素芬.武乡方言志[M].山西: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史素芬)
H172.2
A
1673-2015(2015)03-0014-03
2015—03—27
刘亮亮(1989—)男,山西武乡人,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