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研究

2015-03-19 13:18曹荣
成才 2015年7期
关键词:自卑学困生心理

■曹荣

农村学困生是一个较大的群体,中学时期又是青少年人格形成和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受制于地域、家庭和个体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当代的农村教育中,有关部门对学生心理干预的意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转换。

一、学困生的界定

摆正对学困生的认识是正确选择研究目标的前提。笔者通过归纳得知大部分的学者把学困生定义为智力正常,但由于自身内部各因素和外部环境各因素,导致学业长期失败,但这种学业失败,是可逆的,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可使其潜能充分发挥的学生。在笔者看来,学困生的表现不仅有成绩上的明显劣势,还存在自身行为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心理决定行为,行为是心理的体现”,“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行为心理学认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从外在来看是指独特而稳定的行为模式,从内在来看是独特而稳定态度、思想、认知等。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所以对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心理

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上的突出表现就是有强烈的自卑情绪,面对困难无从下手。现今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并通过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量化。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单一的考察方式,需要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业中极易产生的不良情绪。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学习方法失当等各种因素,长期考试失利的负面情绪累积,导致这类学生在学习上有较强的自卑感。心理学家A·阿德勒对自卑有这样的解释,他认为自卑情结有两种,“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其次,自卑情结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

自卑情绪的累积,容易滋生学困生的畏难情绪。学习的自卑情绪,是一部分学困生不努力奋斗的托词。它表现在学困生对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无论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缺乏积极面对的心理,有的不加尝试就认为自己解决不了,有的稍加尝试,遇到一点挫折或短期内没见到成效,就放弃尝试。畏难的学习心理是学困生学习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而这种心理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也体现在学生处理事情上。

学困生的学习心理还反应在逆反心理上。由于长期的学业压抑,来自学校、家庭和个人的期待难以实现,学习成为学困生的软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处理问题和看待问题的抗压能力较差,容易站在事情的对立面加以反抗。当不能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又不能以逃避解决问题时,人们极易站在事情的对立面。这是态度的选择,也是学困生证明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逆反行为,学困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同时实现在学生群体中的标新立异,以此表达所谓的“另类”和“个性”。

2.自我认识心理

“自我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识范畴。”有人说学困生是过度自卑和自信的综合体,在笔者看来不无一定的道理。在学习上的自卑心理有可能会影响学困生对自己的认识,认为自己一差百差,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感。但一些学困生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把学习和其他方面,分开对待。认为自己只是学习上不好,但其他方面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学困生毕业后能在其他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原因。

后一种自我认识在笔者看来是趋向理性和正确的认识,也是学困生应该形成的一种自我认识。社会的评价体系是多元化的,今日的学困生难保不是他日的成功者。如何让现在的学困生形成较为健全的自我认知是我们教育工作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3.人际交往心理

学困生对成绩好的学生和老师有一定的距离感,有时体现在多疑上。他们会在主观上设定其他人对自己的成绩和表现不满,并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无中生有,多疑多思的情绪。不可否认,一部分人是带有色眼镜看待学困生的,但是更多的人并不是这样。然而学困生的多疑,则让自己处于“被害者”的地位。长期以往,将不利于他们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

但是对于普通学生,一般而言,学困生与他们的交往较为正常,甚至于学困生会更讲义气,更重感情。这与学困生在学习上的自卑心理有较大关联,对与自己相似的学生或者普通学生,学困生容易产生归属感,并在与之交往的过程实现自我价值。

三、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价值导向

对知识价值的藐视,对物质财富的追捧——这种价值取向是当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它也是造就“读书无用论”的核心因素。近年来,就业难的问题愈演愈烈。有人戏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农村大学生受制于地域、户籍等因素,就业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收入水平不高。读书比不上种田,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一夜之间从天之骄子沦为社会底层甚至是失业游民。榜样的效力远比老师家长们的苦口婆心来得更有震撼力,“读书无用论”成为众多农村人的切肤之感。试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困生想要自我转换的动力能有几分?

2.封闭落后的地域因素

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但这种成效多集中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在农村,精神文化的匮乏,教育的长期落后仍是常态。在中国一些农村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当地政府能让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已是倾其所有,一个家庭能让适龄学生入学而非成为自家主要劳动力就是开放。这样看来,封闭的地缘经济和思想,无法触及到教育中存在的各种的问题。学困生的存在与转换问题在地缘经济和思想落后的农村教育中被边缘化。

3.自我认识偏差

受制于读书无用论和地域因素,农村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淡薄,对自我认识较为短浅。这是农村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这一点在农村学困生身上表现得更为严重。长期的自卑倾向,让农村学困生的心里饱受压抑,缺乏自信心,这也就造成了他们面对困难时,不能积极面对,乃至总认为是自己能力有问题的状况。

4.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量农村家庭外出务工,家庭教育成为爷爷奶奶的课题,然而老人的思想、能力又难以适应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需要,以致于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学校教育甚至要承担部分家庭教育的内容,而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更是欠缺,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学困生难以在问题出现的初期,获得恰当的引导。

学困生心理问题是一个较大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越来越需要不仅会学习,有较强思维能力的人,更需要有较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因其复杂性和深刻性,不仅需要我们从心理层面加以重视,更需要我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加以干预和指导。

猜你喜欢
自卑学困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心理感受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