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加快绵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5-03-19 08:10□杨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绵阳市绵阳十三五

□杨 艳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名城。“十二五”时期,绵阳县域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与省内外先进县(市、区)相比,绵阳县域经济在综合实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绵阳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从绵阳“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前三年的情况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取得显著成绩。

(一)经济增速保持稳定增长,总量规模逐年扩大。2011~2013年,在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特殊情况下,绵阳经济依然保持了稳定较快的增长速度,连续三年GDP 增速分别为15.2%、13.3%、10.0%,经济总量由2011年的1200.78 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55.12 亿元,两年累计增长254.34 亿元。全市9 个县市区中,连续三年GDP 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并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有4 个,分别是涪城、江油、游仙、安县;2013年,县域经济总量超过100 亿元的县市区有4 个,其中最高的涪城区经济总量为539.48 亿元,较之2011年净增91.79 亿元。这四个县两年累计净增量超过了2013年盐亭、梓潼、北川、平武等4 县当年的经济总量。

(二)投资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持续增收。2013年,全市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0 亿元,比2011年增加148 亿元,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13%以上,均高于同期GDP增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1 亿元,比2011年增加120.1 亿元,增速为7.4%。投资和消费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县域经济的壮大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00 元,较2011年增加5,120 元,同期增速为11.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257 元,较2011年增加2,074 元,同期增速为12.7%。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近年来,伴随着国内经济转型改革的深化,绵阳县域经济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从2013年全市及各县市区的经济结构来看,全市9 个县市区中,有6 个县市区第二产业的比重在50%以上,全市当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93.8 亿元,增速10.7%,快于当年GDP增速0.7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然占据着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与2011年的经济结构相比较,全市9 个县市区,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的有5 个,服务业占比上升的有6 个,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绵江安北同城发展,西部山区连片发展,东部丘陵多极发展。绵阳以“大绵阳”建设为突破,加快聚集特色产业,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大绵阳半小时交通圈,缩小北川、安县、江油与中心城区的发展差距,统筹推进绵江安北同城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面积超200 平方公里、人口超200 万的“大绵阳”。同时,绵阳还以基础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充分发挥山区水利、能源、药材、茶叶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经济,积极培育山地蔬菜、特色养殖、休闲度假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虎牙、王朗、涪江六峡等旅游景区,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另外,绵阳坚持因地制宜、辨证施治,深入挖掘东部丘陵区发展潜力,着力打造绵三、绵盐、绵梓产业带,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强做大梓潼圣迪乐、三台苏格拉蒂橄榄油、盐亭绿神丝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绵阳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县域经济总量不大、整体实力不强。从绵阳发展情况来看,县域经济始终是制约绵阳发展的最大短板和关键瓶颈。特别是丘区县、民族县经济总量偏低、发展速度较慢,严重制约全市经济整体提升。根据四川省县级(含县级市)经济综合评价资料显示,绵阳市除涪城稳居十强前列外,江油离十强渐行渐远,游离在30 位左右。从2012年全省59 个扩权强县资料看,除江油外,绵阳的三台、安县、梓潼和盐亭经济增速都排位靠后。2013年,三台、盐亭、安县、梓潼、平武、北川6 县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33.5%。

(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绵阳各县域中,平原、山区、丘陵等多种地域条件并存,由于各县域的发展基础和地域条件不同,发展规模和速度也存在较大差别,长期积累下来,全市各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并且这一差距正在不断扩大。从2013年的绵阳县域经济总量来看,4 个GDP 总量上百亿元的县域经济占全市GDP 的比重达78.8%,最高的涪城(539.48 亿元)与最小的平武(31.29 亿元)相差508.19 亿元;从绵阳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来看,经济总量靠前的涪城、江油、游仙的经济发展速度从2011年至2013年连续3年领先于其它县域。

(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传统产业比重偏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绵阳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由于区位条件的限制,丘陵和山区县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缓慢,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从2013年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看,三台、盐亭、梓潼三个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仍在30%以上,而同期占比低于10%的仅有涪城1 个。传统产业占比长期居高不下,不利于各县域工业化的进程,将会成为制约绵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县域经济缺乏有力支撑,投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绵阳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来说缺乏支柱行业,龙头企业,企业规模较小,优势产品、特色产品不突出,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多,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投资增长不大,2013年较2011年投资净增量达到20 亿元以上的仅有涪城、江油两个县域,而同期盐亭、北川、平武3 个县域投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投资净增量下降,投资的增长疲软,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绵阳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布局的步伐。

三、绵阳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定位分析

基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及人口、技术和资本基础以及市场、组织与管理能力并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部署五个条件的组合,将绵阳分为三种类型:即中部浅丘科技城带动型、东南丘陵特色产业扩张型和西北山区资源生态保护型。三种类型县域经济变化情况是:中部县域稳步发展,东南县域发展加快,西北县域发展相对稳定。

(一)中部浅丘科技城带动型。包括涪城、游仙及江油、安县、三台、北川平坝部分。主要分布在沿涪江、安昌江的人口密集区,承接科技城的经济技术辐射,区位优势较明显,工业经济基础较雄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聚集效应显现,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较强,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水平较高,发展较全面。

(二)东南丘陵特色产业扩张型。包括三台、盐亭、梓潼。人口密集较大,工业化水平近几年发展较快,属农业及加工业主导型县,产业特色、优势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集聚功能有待强化,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均有待提高。要重点迎接绵阳科技城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配套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

(三)西北山区资源生态保护型。包括平武、北川大部及江油、安县的山区部分。人口密集度低,工业化水平低,传统农业比重偏高,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山地农业在该类县域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十分突出,为农业主导型县。县域企业和支柱产业较少,缺少带动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要立足于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和民族地区政策优势,大力开发水能和矿产资源,突出发展资源开发型工业、水电及其配套产业和特色生态旅游业。

四、绵阳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

围绕发展思路,在总结“十二五”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借鉴发达地区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绵阳“十三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仍然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战场。

(一)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对绵阳市中部浅丘科技城带动型的县市区而言,多属工业主导型县市区,产业层次较优,工业化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显著。要重点围绕绵阳科技城建设,特别是集中发展区建设,狠抓“4 +3”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突出发展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要适应创新型发展新趋势,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把县域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协调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信息化为带动,加快由资源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加速信息化技术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农业现代化为方向,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坚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多渠道拓宽乡镇财源。

(二)大力培植特色产业。对绵阳市东南丘陵特色产业扩张型的县。一方面,实施“原产地品牌战略”,走特色农产品市场化之路。有的县名优特产品历史悠久享誉四方,具有发展这类产品的传统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确立发展这类地方特色产品的生产作为主导产业,是现实的选择。另一方面,实施“合作开发战略”,走加工增值之路。有一定的农业和林业商品性产出是农业县的共同特点,而因为缺乏投资、技术、人才等现代加工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而得不到加工增值是这类县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运作,引进外部投资者解决资金、技术、人才问题,合作发展资源型加工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要以新型工业化为依托,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发展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财政贡献率高的主导产业。集中扶持一批重点镇或中心镇,发挥小城镇发展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镇域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要求,结合城镇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加快培育乡镇(街道)特色产业。统筹产业园区布局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到2020年县域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80%。

(三)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对绵阳市西北山区资源生态保护型的县,应在原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单一产业结构的切入点,以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多方位的发展模式。结合国家“天保工程”,大力发展营林经济;审时度势调整产业结构,确立电力、茶叶等主导工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纯天然山野菜系列食品、山地蔬菜基地、特色养殖、特色度假村等产业。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加快县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推动生态绵阳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作用和倒逼机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促进县域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县域经济做成“富民经济”。各县市区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支撑,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好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坚持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加快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机制。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绵阳市统计局.绵阳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征社,2014

[2]绵阳市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j.my.gov.cn/bmwz/942957664655114240/20150314/965992.html

[3]绵阳市委农办.绵阳农民调查报告[EB/OL].http://govinfo.nlc.gov.cn/scsfz/xxgk/scstjj/201412/P020121206059 516848702.doc

猜你喜欢
绵阳市绵阳十三五
绵阳市多措并举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绵阳卷
绵阳市青少年宫作品
绵阳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
四川绵阳卷
绵阳市图书馆孙桐生自藏《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初探
记忆深处的绵阳(绵阳老照片)
绵阳为中医药“强身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