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网民对公共事件的情感动员——以“APEC蓝”为例

2015-03-19 05:05:39刘嘉莹
传播与版权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浪微博

刘嘉莹

新浪微博网民对公共事件的情感动员
——以“APEC蓝”为例

刘嘉莹

[摘要]新浪微博的开放性和庞大的用户基数让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在此平台上用鲜明的话语表达情感容易引起他人共鸣。以最近出现的热词“APEC蓝”为例,对网民在微博公共事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情感动员逻辑进行分析,并就此事件的情感动员可能对社会产生的现实意义进行讨论。

[关键词]APEC蓝;情感动员;新浪微博

[作者]刘嘉莹,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

新浪微博的开放性加速了舆论的形成和扩散,庞大的用户基数让舆论产生规模效应。这样的平台成为表达自我情感甚至宣泄负面情绪的渠道。通过微博表达情感容易引起他人注意,激发他人的情绪,引起情感的共鸣,获得其他网民的支持,这种共同的情感诉求的力量具有现实意义甚至会影响事态发展。

一、情感动员与公共事件的概念

情感动员是指在互动中,个体或群体通过情感运作,以唤起、激发或者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评价的过程。社会情感理论的心理治疗学派艾利丝认为:一件事发生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情绪操作,引起相似情感追随者的共鸣,如愤怒、兴奋、轻蔑等情绪,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会影响追随者认识事件,可以达到情感动员的目的。在现实环境中控制的情感,在情感策略的指导下,得以在虚拟网络中得到抒发。

微博公共事件是指围绕现实中某个社会活动的产生,微博上的用户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继而造成明显现实影响或影响政府决策的公共事件。

二、研究意义

探讨网民们如何利用微博表达情感,有利于网民们压力的释放、情绪的调节,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微博网民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动员逻辑进行分析,有助理解情感动员的现实意义。

作为2014年的网络热词之一,“APEC蓝”也是媒体传播、网民关注的热点。选择“APEC蓝”作为新浪微博网民情感动员的研究对象,可以通过分析网民的情感表达方式、情感动员逻辑,探讨“APEC蓝”现象背后的政治意义和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三、“APEC蓝”情感动员分析

(一)情感表达方式

北京上空“APEC蓝”出现以来,许多新浪微博网友都通过发微博或评论转发的形式,表达了情感。截止到2015年1月6日,在微博搜索引擎输入“APEC蓝”找到了183万条以上的结果,微博话题#APEC蓝#阅读量达到了8382.7。万。这些数据都表明“APEC蓝”现象已成为微博公共事件。

有的网友用文字表达对“APEC蓝”的情感,比如:

@大侃山:“APEC蓝”让我们看到了治理环境的希望,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短期就能根治的,它会是一个系统甚至会对我们未来产生很深远影响的工程,期待着“APEC蓝”早日回来。表达对APEC蓝的期待。

@微人脉V:【再见,APEC蓝!】万众瞩目的APEC会议在本月12日圆满结束。APEC会议期间,最让人开心的莫过于北京湛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不过今天,11 月20日,APEC蓝消失了!雾霾又回来了!空气污染已达到300+,属于重度污染!再见,APEC蓝!我们想你,APEC蓝!表达对APEC蓝消失的惋惜。

也有微博网友用符号语言表达情感,如网友用“微笑”“太阳”的表情表达“对APEC蓝”的称赞,用“鄙视”的表情表达对“APEC蓝”的质疑。

有的网友用影音表达了对“APEC蓝”的情感。如:

@爆发小宇宙fighting:天,蓝得让人有些不敢相信,天空的颜色原来是这么的好看。微博还配上数张蓝天为背景的优美风景照表达赞美之情。

(二)情感动员逻辑

2013年初,北京雾霾天气频发,不仅干扰了市民外出和户外活动,也令市民的身体健康产生隐患。北京周

边的石家庄、张家口、天津等城市也受到了雾霾天气的影响,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2014年APEC峰会期间,北京上空“APEC蓝”的出现,引发了公众的关心。

1.“质疑”的动员逻辑。不少网友吐槽“APEC蓝”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是依靠各种严厉手段达到的,是中国运动式治理的结果。通过放假、停产、限行、推迟供暖等手段实现的APEC蓝只能是短期现象,在APEC会议结束后,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北京又陷入重重雾霾包裹中。

@shaossp:为督促“APEC蓝”保障落实,环保部16个督查组进驻7省份(含河南省)督查,其中7个督查组进驻河北,仅河北省有2000多家企业临时停产、1900多家企业限产、1700多处工地停工。中国打气污染治理之路太难,或许需要30~50~100年那么久。

@姚义姚義:我认为要真正证明人类活动的减霾效果,需至少三年同期AQI对比,并辅以风向风力气温湿度云量等情况。霾的成因中天气才是决定性的而控制变量又极难。气象科研越来越多地说明短期减排对减霾于事无补,我国媒体却用“数据即真相”来愚民。

这类发言用数据或鲜明的态度、能调动观者情绪的话语,表达了对“APEC蓝”的质疑,以停产为代价制造出的“APEC蓝”不可能长久。

2.“情感冲突”的动员逻辑。面对网友们对“APEC蓝”的吐槽、质疑,有的微博则发表意见认为吐槽是网络环境的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太当一回事。

@财经网:【环球时报:不必把民众吐槽APEC蓝太当回事】北京连续多日空气质量良好,而且道路畅通,以至于有人将这种情况戏称为APEC蓝和APEC顺。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什么重要的舆论动向。吐槽已经是互联网时代最原生态的社会现象之一,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就像冬天的玻璃窗上多了一层哈气。

而有的微博则认为应重视吐槽,化压力为治理雾霾的动力。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把市民“吐槽”转化为治霾合力】日前,霾锁郑州城,市民给市长发公开信,“吐槽”空气状况。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雾霾已不是单纯环境问题,更成复杂社会问题。公开信,是一种警报,更是鞭策。上下齐心、协同治理,让“APEC蓝”落地成“北京蓝”“郑州蓝”,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有力诠释。

有的网友认为“APEC蓝”是昙花一现:

@林小刀微博:这样一个会议,夸张的LED红地毯,载歌载舞夹道欢迎的人群,绚丽虚荣的烟花,等等这些铺张浪费的排场,令人无言。APEC蓝昙花一现,昭示着这一切的荒诞不经。

对此,有微博大V表达了相反意见,认为未来“APEC蓝”不会是偶然:

@王石V:北京APEC亮点,两个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签署《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首次公布2030年CO2排放达到峰值;美国刷新之前承诺的2020年的碳减排目标。环保人士欢欣鼓舞。未来,“APEC蓝”不再是偶然。

在微博评论以及热门话题里,微博网友们对“APEC蓝”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APEC蓝”出现彰显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而有的网友认为“APEC蓝”是走形式,这就造成了不同情感的冲突,更有甚者互相进行人身攻击。

3.“祈盼”的动员逻辑。“APEC蓝”的出现令不少北京市民感到欣喜,发照片赞美的同时,也有人对“APEC蓝”能否长久持续下去表示担心。不少网友都在微博提出了治霾的建议,呼吁政府重视环境治理工作,祈盼“APEC蓝”能长久持续下去。

@ducky415:希望以后到北京旅游可以一直是APEC蓝!治理工业园区排放污染、植树造林搞绿化、加强公共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出行!期待APEC蓝再现!

@贾跃亭V: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是雾霾6大主要贡献源,切实改善能源结构,才能留住APEC蓝。

微博网民用期待、希望表达对“APEC蓝”的祈盼,也提出治霾建议。中国城镇化进程如此快,离不开能源供给,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又有庞大的重化工业体系和冶金工业体系,要想“APEC蓝”成为常态,网民们呼吁政府应长期坚持环境治理工作,调整能源结构。

四、“APEC蓝”情感动员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雾霾的治理

从“APEC蓝”的出现、消失到再现,都引起了网民的热议。有的网民在观点上达到了情感的共鸣,形成舆论,有的则产生情感的对抗,令“APEC蓝”的讨论更激烈。可以看出,不少网民对“APEC蓝”还是充满期盼的,他们呼吁政府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并长期坚持下去,更有不少热心网民,发微博、留评论、发起话题讨论,提出了具体的治霾措施。

这样高的关注度和这些建议本身,都引起了政府的重视。面对一些网民对“APEC蓝”的质疑,习近平主席表示:大家意识到雾霾不好,形成共识后主动治理雾霾,唤醒和提高了环保意识是好事。借着APEC的东风,尝试推进协同治理的举措。

(二)体现了公民民主权利的表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民主程度和民主意识都在提高。公民作为社会主体,想要获得信息、表达自我、参与决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理论认为所有的政治体系的功能都是普遍的,具体来说包括输入功能(利益表达、利益综合等)和输出功能(法规制度、法规实施等)。公共政策(比如治霾)是政治输出,但

千万不能忽视政治输入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过程。

微博网民对与自身利益有关的公共事件——“雾霾”“APEC蓝”,进行情感动员、表达意见,是政治输入,既体现了公民民主权利,也彰显了我国政治体系功能。

(三)微博提供的信息渠道有利于社会和谐

大家讨论政府的治霾措施,无论是赞同或质疑,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舆论传播过程。它可以帮助公民了解政府正在实施的措施,公民的关注和建议也可以推动政府持续改进。它可以调整人们对治霾的心理预期,提醒人们做好心理准备。

微博这一高效率信息传播的渠道,既使网民们不至于根据想象或部分信息猜测,发表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话语,又为网民们发表观点、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提供了平台,缓和社会不安定情绪,为社会和谐产生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坤瑾.微博公共事件与社会情绪共振研究文献综述[J].学术论坛,2013(10).

[2]白淑英,肖立本.新浪微博中网民的情感动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3]肖立本.新浪微博中网民的情感动员[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4]北京青年报.习近平出席G20峰会 花絮:习近平回应APEC蓝说了啥[N/OL].http://www.qlwb.com. cn/2014/1116/251844.shtml,2014-11-16.

猜你喜欢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成因及作用分析
新闻世界(2017年2期)2017-02-20 18:30:59
我国省级图书馆微博的社会网络分析
中文信息(2016年9期)2017-02-04 14:54:29
新浪微博数据爬取研究
新浪微博热点事件的舆论传播与群体心理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时代金融(2016年29期)2016-12-05 17:09:47
社交媒体平台医患关系报道特点研究
今传媒(2016年8期)2016-10-17 23:50:55
微博的社会公信力现状探究及其未来构建研究
商(2016年21期)2016-07-06 17:23:54
社交媒体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动机浅析
商(2016年18期)2016-06-20 08:09:31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议程设置互动机制研究
商(2016年2期)2016-03-01 00:38:52
微博中群体极化的呈现方式及动力机制探析
新闻界(2014年3期)2014-04-18 0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