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桂春 王金立
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谈桂春 王金立
[摘要]将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分为思想认识期、转型过渡期和成熟发展期,介绍不同时期的发展路径选择,以及数字化转型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期刊网络平台App及微信公众号的建立。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门户网站;期刊App;微信公众号
[作者]谈桂春、王金立,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工程塑料应用》杂志社编辑。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新闻出版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出版单位也相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数字化转型的措施。与一般新闻媒介不同,学术期刊的受众人群范围小,如何积极稳妥地向数字化转型过渡是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要做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不同时期及路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认识期
期刊数字化转型是对传统期刊在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上的变革,需要学术期刊编辑人员从上而下进行思想洗礼,只有系统全面地解读期刊数字化转型,才能达成共识,稳步推进向数字化期刊转型。因此,在思想认识初期,路径设计时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编辑人员服务意识的转变;二是期刊内容品质的提升;三是期刊版权的保护。
(二)转型过渡期
转型过渡期,又可称为转型初期,在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包括智能化网络平台的设计、委托第三方软件公司进行软件开发、数字化转型的媒体公关。
网络平台的设计。数字化转型不可缺少的是建立门户网站、投稿系统、期刊App、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把学术期刊的内容向受众人群集中的网络媒体上转移。
与第三方的合作。网络平台的设计需要第三方软件设计与开发公司的介入,学术期刊在网络平台上的呈现形式与受众人群对信息获取的偏好,都需要期刊编辑人员与第三方进行深入沟通,委托软件编程人员完成。
多种媒体的宣传。网络平台的设计、调试完成后,试用阶段除了在纸质期刊上突出新的网络呈现形式外,还可以借助一般的新闻媒介甚至是电子文献书库或网络新闻网站等进行宣传。
(三)发展成熟期
“e-only”期刊,即纯网络化期刊,是基于网络出版和发行的一种新型的期刊出版形式。较好的“e-only”期刊能够实现影、音、图、文等信息集成。除了方便快捷之外,与纸质期刊相比,期刊数字化能够将过去有限版面之外无法呈现的影、音、图等信息进行集成,这是一种能够较好杜绝学术论文造假的发表方式,并且可以通过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实践验证科学研究工作的可重复性。这一技术的实现需要投入高额的硬件存储设备,需要进行数据真伪和安全性审核方面的工作,无形中增加了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工作量。
除了“e-only”期刊的出版发行,在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成熟期,可以实现对受众人群的专业性、个性化定制服务,即学科领域专业内容的信息推送服务。学术期刊有能力、有责任接受小部分受众人群对某个专栏研究热点的推送服务,除了本刊不同期次同一专栏刊文目录、全文的提供,还包括同类期刊相同研究主题论文目录、学科领域一流学者发表论文目录的推送,提供受众人群的私人定制服务,甚至是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与合作。
(一) 期刊网络平台
采用多种新兴网络媒体技术,拓宽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渠道,网络平台的建设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1.期刊门户网站。期刊门户网站是期刊数字化转型迈出的第一步。门户网站的建设可以以单个期刊、出版集团、行业期刊为名建立单一型、整合型和行业型的网站,受众人群能够及时、方便、快捷地获取期刊信息。
有研究者对2007—2011年中国科协所属的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2011年中国科协所属的1050种期刊中有732种(69.7%)期刊通过自建网实现了期刊上网。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的1868种核心期刊中,461种在自建网站上实现OA出版(一种免费服务模式),占被收录的核心期刊总数的24.68%。
2.期刊投稿系统。期刊投稿系统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动态网页技术实现作者、编辑、审稿专家三级
用户之间的网络互动,大大提高了编辑部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三级用户的系统操作权限有所不同,作者拥有注册、登录、稿件上传、稿件信息查询等较低的权限;审稿专家拥有登录、审核、稿件信息查询、稿件下载评阅等权限;编辑拥有专家信息录入和维护、专家分配、稿件信息查询、稿件状态维护、稿件发布等权限。
目前,期刊投稿系统上线的比较多,但还有一些功能尚未实现,如网上缴费功能、稿件刊出后版次和栏目的链接及下载功能、用户信息安全性等。
(二)期刊App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下一步整合必然围绕移动互联终端展开,尤其是基于iOS、Android等系统平台的智能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异军突起。App是应用程序“application”的简称,多指应用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亦可称为移动客户端。期刊App是App的一种具体类型,是针对传统纸质期刊向移动终端延伸的一种具体呈现形式,是数字化转型的最好体现。受众人群通过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下载安装具体某个期刊App,就能够实现终端阅读。
目前国内期刊App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单一型期刊App,即单个期刊的App;第二种类型是整合型期刊App,即以传媒集团为名开发的多种期刊的App;第三种是平台型期刊App,是由第三方整合形成的综合性期刊App运营平台;第四种是聚合型期刊App,由第三方按照受众的阅读兴趣和偏好提供聚合型的内容。以上四种都可以为学术期刊建立期刊App提供参考。
期刊App在迎合新的阅读方式、拓宽发行渠道、提高盈利能力、优化期刊内容、提升品牌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微信公众号
2011年1月腾讯公司的微信上线,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截止到2014年,已有近百家纸媒认证了微信公众号,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专属公众号平台,借力微信推介品牌。
打造专属期刊App的重要前提是对公众号呈现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与一般新闻媒介不同的是,学术期刊要体现内容的专业性,适时发布期刊目录和部分论文摘要,还可以提供“热点聚焦”推送服务。微信公众号在盈利模式上是隐性盈利,属于长期辅助盈利手段。特别是对于“e-only”期刊来说,是开放获取期刊资源的有效补充。
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发展路径的选择、主要措施的实施,还需要期刊出版主体从上到下进行数字化洗脑,摒弃过去纸质期刊出版的旧思维、旧观念。数字化转型对所有学术期刊来说,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河水深浅,一路行走,一路观望,才能快速、安全、有效地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丁玉薇,钱俊龙.纯网络科技期刊构建中多种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5).
[2]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2007~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4).
[3]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策略分析[J].编辑学报,2011(5)
[4]陈汝辉,陈蓉西.基于B/S的期刊投稿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8).
[5]文艳霞.移动互联环境下的App与期刊App[J].出版发行研究,2012(9).
[6]赵亿.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以《扬子晚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J].传媒,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