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回民高级中学 张 蓓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教化,伸展了诗的化育民众心灵,提升民众精神力量的社会功能。“诗教”的传统随着儒家学说的影响绵延了两千多年,给予了我国历代文人、学者深刻的熏陶。
“诗教”的重要素材是中国的古典诗词。《高中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责任和义务之一,就是既要发扬光大我国优秀的“诗教”传统,引导学生于中国古典诗词中陶冶道德情操,培育人文精神,还要让中国古典诗词进入学生的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力。
中国古典诗词美在它的韵律节奏、图画意境、体裁形式。我们称之为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反复吟咏那些让人品咂之后觉得齿颊留香的古典诗词,是学生获得丰富审美感受的最佳途径之一。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第一,品析古典诗词的韵律节奏之美。
朗朗上口的节奏,平平仄仄的韵律,或雄浑齐整,或温婉绵长。每首诗、每首词,都像是一支旋律铿锵或悠扬的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轻快明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荡气回肠……反复朗读,有效利用朗读,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着朗朗的诵读声,既可以提高兴趣,活跃气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熏陶。
第二,品析古典诗词的图画意境之美。
品析古典诗词的绘画美,我们发现,每一首诗词都动人心怀,每一幅画面都引人入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冷白的浓霜,茫茫的秋水,浸人的寒气,苍凉幽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朗朗清辉,潺潺清泉,多么的清幽静谧的一幅美景啊!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边读边想象,边读边去丰富,让自己如身临其境一般,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视、听、嗅、触”,并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古典诗词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图景中,品味意象,揣摩意境,挖掘意蕴,得到美的享受。
第三,品析古典诗词的形式之美。
五言、七律诗,给我们呈现的是齐整严谨的美,易安的词,陆游的词,给我们呈现的则是一种错落有致的美。
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反复吟诵,让人能在这反复中感受和品味诗歌情感的绵绵无尽。欣赏古典诗词的建筑美,可以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语言形式的魅力,丰富学生写作的语言形式。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技巧之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萌生出表达欲,希望把自己阅读所得、所思、所想,结合自己是生活体验表达出来。所以,没有积累,就无法运用。反复背诵,深刻记忆,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并引导学生运用和达到厚积薄发的必然途径。
具体可以采用单篇诵记—联系诵记—融合诵记的方法。即首先强化单个篇目的熟记,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整理诵记所学古典诗词篇目中同类内容的诗句,如写“风、花、雪、月”的句子;写“离愁别绪”的句子等。再后,可以给学生一个个主题并提出要求,如古代文人眼中的爱情是怎样的?同是写夜景,我们的诗人都用了怎样的不同手法?同样是人生低谷,我们的诗人都是如何面对的?请用不少于N个诗句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样的诵记,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诵记反复而达到记忆深刻,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积累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重要的,这是比较有效的将知识内化的方法。
学会品析和积累,仅仅是厚积薄发的一个准备。教师要授予学生方法。
第一,引导学生在习作中直接引用古典诗词。比如,可以用古典名句、佳句做作文的题目;可以用古典名句、佳句做作文的小标题;可以用古典名句、佳句做作文的论据。这样的方法虽然简单、直接,但是也能让作文多一些典雅的韵味。
第二,训练学生改写古典诗词。学生开始刚改写,可能只是诗句的翻译,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原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去扩充、摹写,用散文化的语言,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既要有色、声,更要有形、意。训练要由句到段,由段到篇 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句学生的改写:雨渐渐地止了,这悠悠的古道,这矮矮的长亭,杨柳轻扬,在雨后落日清淡的余晖里,在清冷的风中,传来寒蝉的声声嘶鸣,凄凉哀伤。”通过把诗歌再创造变成自己的美文,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美,感受到创作的喜悦,激发他们表达的“内冲动”。
第三,引导学生化用古典诗词。古人有化用前人诗句的习惯。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化用了唐代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比原诗更缠绵悱恻,深入人心。考场作文化用古典诗词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的如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蕴》: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样的“拿来”,应该是我们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目标与追求。
品析古典诗词的美、在品析基础上诵背积累是古典诗词化用的两个翅膀。当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内化,逐步完成积淀到写作的迁移,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熟练地引用和化用古典诗词,这种传统文化就化为了一种精神的血液,渗透进了他们的内心,沉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伴他们一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引导、伴随我们的学生进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美妙境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