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南丹县中学 江 涓
主题描述: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文本教学。但往往因为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不透,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学点不明或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因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未能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认真解读文本,导致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出现“随着年级的升高,陌生感在降低,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智能势差呈递减趋势”的情况,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也逐渐消失。
案例描述:本节课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皇帝的新装》,学生是昆明第十中学七年级学生,授课教师是天津市教科院特级语文教师赵福楼老师。
教学目标:了解童话这种虚构作品中夸张、想象手法的运用;明白本文给了我们什么思想教育和启发。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初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
老师以“有一个同学读完课文后告诉我说,老师呀,其实课文就写了一个骗和被骗的故事,课文描述了涉及范围很大,涉及人员很多的一场骗局,你认为对吗?”的提问导入新课,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事内容,找出文章的关键句子“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件衣服。”
第二,再读课文,学生思考讨论。
老师出示四个思考题,并提出要求,学生先自己思考,在书上圈点批注,自己的每一个看法都要从文中找到根据,然后再与同学交流讨论,以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
第三,学生拓展阅读《改版〈皇帝的新装〉》。
案例分析:
第一,立足文本紧扣教学要点。
在《辞海》中对童话故事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性格的成长。”本课依据童话的特点,确定两个教学点,课堂教学围绕教学点展开。本节课教师共设置三个教学环节,四个思考题。其中思考题(一)让学生了解了童话是虚构作品,主要运用夸张、想象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思考题(二)让学生从文本关键词句的品析中明白当时社会的欺骗性,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思考题(三)通过揣摩故事的构思来明白本文对儿童思想的教育和启发;思考题(四)紧承拓展阅读,启发学生走出童话,审视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反思生活,深邃学生的思想。
第二,解读文本巧设主要问题。
本课赵老师设计五个主问题,用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研读文本,避免了阅读教学对文本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的情况。赵老师设计的第一个主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由第一个主问题生发出三个小问题“谁骗了谁?”“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看来骗子编造的这个谎言很不得了,它让一国的人都受骗上当了,这个谎言是什么呢?大家一起读出来。”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找到全文最关键的句子“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件衣服”。学生在重复朗读中明白了整个故事是围绕这个谎言展开的。此时教师及时抛出四个思考题,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答案依据,学生再次研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思考,从故事中找到了许多不合常理的地方,感悟到了皇帝本身就是一个不称职的极其愚蠢的人。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文本,既了解了童话夸张的特点又把握了皇帝这个人物形象。解决第一个思考题之后,其它问题迎刃而解。正是因为有一个愚蠢又不称职的皇帝,所以即使大臣、随员和百姓们看不见新衣,可他们为了既得的利益或对权势的畏惧也不敢戳穿这个骗局,唯有天真单纯的孩子因为无私无畏而剥掉了皇帝的新衣。第二、第三个思考题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意韵丰富的词句,揣摩极富创意的构思布局,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了各种人的心理,也读出了社会的欺骗性,读出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一节课中,赵老师能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读懂文本反思社会人生。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如何虚构,它终脱离不了现实生活的影子,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远距离地审视现实生活。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础性的语文知识外,还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发展,让语文教育逐渐深入到心灵的层面”, 让语文“具有‘人’的教育价值”。赵老师的教学设计就充分地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塑造人”的功能。本课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带领学生在读懂童话的同时走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对社会对生活进行思考。学生刚看到最后一个问题,有一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思考没有应答。赵老师此时通过让学生阅读自己写的评论及故事续写,带领学生透过荒诞的故事来分析现实社会内在的可能性。这一环节起到了一石数鸟的作用,既让学生读懂文本,养成关注作者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习惯,又教会学生用思辨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童话不仅是写给孩子看的,也是写给大人看的,不同时期的人,不同思维层级的人,看童话得到的教育和启发是不一样的。也许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是所有的孩子能真正的读懂读透这篇童话,但孩子们会从老师的引导中学会去寻找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学会不断去思考自己,思考生活,思考社会。我们有理由坚信通过这样的不断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深邃地思考,不断培养人文思想,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