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劳动小学 黄素芳
纵观历史,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隋文帝为开皇之治粗茶淡饭而不嫌,诸葛亮为刘室中兴呕心沥血而不顾。这些古人,无不体现奉献之气节。回首现代,焦裕禄受命于兰考,孔繁森扎根于西藏,王进喜奋战于油田,雷锋服务于军旅,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无不彰显奉献之情操。广西河池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则以化缘度人之慈悲,在桃李园中演绎教书育人之真谛,书写当代无私奉献之大爱。诸如此类,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莫振高的人生休止符定格在2015年3月。在此之前的35个春秋,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最近的十年,他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他四处奔波,将大山王国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打造成广西示范性高中。他淡泊名利,身先士卒,敢于担当,直至鞠躬尽瘁。他的先进事实,成为教育工作者,乃至国人的好榜样。他的奉献精神,让人们对日常之工作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奉献在于慈悲向善。人性有美有丑,言行有好有坏,归根在于心地的善良与否。心地善良的人,见到别人幸福会心生愉悦,见到别人不幸会心里难过,见到别人痛苦会心生怜悯。心地不善良的人正好相反,见到别人幸福会心生嫉妒,见到别人不幸会幸灾乐祸,见到别人痛苦会视而不见。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弃恶扬善一直是社会的主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任重道远,向善是前进的基石,是物欲横流中舍弃贪念的中流砥柱,是民族的灵魂。身为教育工作者,向善的核心在于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师生。
奉献在于行动。再好的理想,如果不去行动,不去努力,不去拼搏奋斗,那只能是纸上谈兵,黄粱美梦。奉献的定义是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没有行动,将无法体现奉献的本质。因此,讲奉献,实际上是讲行动,通过行动实现既定的愿景。身为教育工作者,理想就是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如何教好书,如何育好人,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和论证。乐于奉献的教师,自然而然敬岗爱业以校为家,自然而然钻研教材举一反三,自然而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及身心的健康成长。
奉献在于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细小的白蚁可以毁灭堤防,细小的沙土可以堆积城堡。做人的道理,应该推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是“恶”,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是小善也要做。奉献是一种善举,须得从细微处着手,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莫振高校长,从修缮简陋的校舍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成就了一世英名,便是典型的例子。在学校,无法绕开的一道坎是日常行为规范,在学生这一块,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之类的小过失普遍存在,这些违纪行为大多源于侥幸心理,如果教师不加以制止,任由这种侥幸心理膨胀,势必出现随地大小便、随意向行人掷石块的危险举动,直至酿成大错。就教师而言,除了洁身自爱,主要精力应该用于培养学生的心智。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纠正学生的小过失,引导学生走向“善”的道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心和慈悲心,成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全均衡发展的优秀学生。
奉献在于不记回报。同样是做一件好事,有的人喜欢张扬炒作,有的人喜欢隐姓埋名。有的人能帮就帮,有的人爱讲条件。喜欢留名和讲条件的,这样的奉献其实不是真奉献,而是变相的有目的性和功利心的算计。真正的奉献发自善心,不会对自己的付出斤斤计较,不会因为帮助对象的怠慢而耿耿于怀,更不会算计回报的比重。身为教育工作者,如果努力的方向是向学校、家长、社会索取好处,获得利益,那他们的那些所谓的奉献是虚假的。在奉献者面前,集体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永远放在第二位。
奉献还在于自省。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过失,都会有好心办坏事的经历。这些过失,有些是外部环境引起,有些是自身原因。乐于奉献的人,在过失面前查摆问题,总是能深刻剖析自身主观上存在的不足与失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从客观环境中寻求说词,更不会推托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形象的树立犹为重要。除了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管理班级、严格接受群众监督之外,必须做到自省自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坚定理想信念,精通业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尽善尽美,反省觉悟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群众爱戴的灵魂工程师。
人生在世,名来利往,熙熙攘攘。奉献好比阳光雨露,可以催生泥土中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奉献则如黑暗,让人迷失心智,迷失方向。只有讲奉献,才能在错综纷繁的场景中站稳脚跟,抗得起诱惑,经得起考验,做出令人注目的成绩,自利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