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镇下河小学校 吴艳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终极目的。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注重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仅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格格不入的。随着人们对思维方法的研究,培养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我们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主要方法。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要求,在可课堂教学中加强操作实践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交流、质疑等开放教学活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主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广泛的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感悟、亲自实践,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放手尝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供充足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并留有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计算,在推理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提前发给每名学生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梯形,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和用学过的知识求出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动手拼摆、观察、分析发现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梯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设计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学生在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中探索和发展规律,学会知识体验成功的满足感, 挖掘了潜能,发展了思维。
第二,讨论交流。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自己能发现问题、找出规律,这种发现理解会更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应尽量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知识。在“教学整数乘法时,我设计了25×11、46×11、123×11、167×11练习,我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写出计算过程。二是看得数找规律。三是不用计算能写出的数吗。学生看到问题后纷纷讨论,跃跃欲试,寻找规律。教师此时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让他们动脑,亲自感受,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有些学生发现了规律,25×11积的百位为2,个位为5,十位为被乘数数字2和5的和即为7,所以25×11的积是275”。
第三,大胆质疑。千万个发明创造都是以疑为起点,创新也是从问题开始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想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敢想、敢问,凡事不但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打破以往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的局面,要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向书本挑战,凡事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而要有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问,善于解疑。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出示1/2=2/4=3/6,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之间有什么规律。学生纷纷谈看法,从左向右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从右向左分子分母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零可以吗?学生纷纷开始讨论,最后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就是质疑带给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开放教学。让学生自主创新,开放式教学模式必不可少。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应用知识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基础上,我提示学生你们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运用以前学过的其他几何图形,同样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拿出学具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他们又发现了另外4种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大家在轻松、愉快、奇思妙想中学会了新知识。
总之,二十几年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各种让学生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鼓励学生多思、善思、巧思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