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幼儿园 邱晓明
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的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的设置,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如何操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探索,使他们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展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儿童、引导儿童、支持儿童活动的区域环境?这是教师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为了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可创设以下一些区域环境。
第一,生活劳动区:包括动作技能训练,比如,抓、推、转、倒、挤、夹、敲、剪等;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脱衣服,整理衣服、玩具,梳头,系鞋带,洗手帕等。
第二,语言区:故事表演,剪贴废旧图书,合作猜谜,自编故事,卡片找朋友等。
第三,科学区:数学区,按数取物,几何图形,按规律排序,实物与数配对,看图自编应用题,数学棋,找单、双数游戏,测量工具等;科学探索区,如电池为什么会发光,沉与浮,玩磁铁,放大镜,斜坡实验,沙漏,天平,会变的颜色等。
第四,美工区:包括泥工,纸工(折、剪、撕、贴、玩),绘画,涂鸦,废旧物品制作,涂色,添画等。
第五,建构区:有拼图,插雪花片,大型积木,智力拼板,七巧板等。
第六,角色区:有娃娃家,小超市,小医院,美容院、邮局等。
第七,运动区:有玩球,投篮,两人雪橇,高跷,平衡,钻爬,垫上运动,跳绳等。
教师要根据本班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来对区域环境进行创设,与幼儿园整体教育有机结合,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并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鼓励幼儿主动探索。
幼儿是社会中的一员,与成人一样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们在新奇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自主操作,把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通过特定的情景去实践或再现。
幼儿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必须通过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来实现。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的主体活动,它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区域活动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为幼儿自主习惯和能力养成、发展提供了条件。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角,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区域设置目的的实现以及幼儿对区域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鼓励幼儿自主选择。
在区域活动中,给孩子更多自己探索、发现的空间与机会,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需要教师有策略地适度地指导。有的教师只是忙碌地穿梭在幼儿之间,很少深入了解幼儿活动的全过程,很少了解幼儿的需要和感受;有的教师进行不断的询问和指导,导致幼儿活动的思路时常被打断。幼儿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真正给孩子更多自己探索、发现的空间与机会,就要允许幼儿犯错,又要鼓励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可以让幼儿大胆提出疑问,启发孩子在实验中不断自发地调整材料与方法,为幼儿的问题解决提供线索与思维的步骤。但要避免直接告诉答案,而应引导幼儿对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调整、进而提升为新的经验。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幼儿在获得知识与行为方式的同时,发展探究的精神,训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培养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幼儿的主体性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区角活动过程中,幼儿是自主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都是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的,教师不多加干涉,只进行适度指导,幼儿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把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智力活动的过程。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亲历亲为,从而真正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态度,有效地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