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五小学 尤 慧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种基本功。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有助于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在读和听中,要求看到或者听到某些语言,很快就能领会它的含义,识别它的优劣,并能引起各种思考、联想和想象;在写和说中,要求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很快就想到恰当的语言,而且能充分发挥这些语言的表达作用。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无论读写听说,对语言的反应就比较敏捷,领悟它的含义就比较准确,运用起来也比较恰当,因此也就具有教高的语言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所以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儿童的心弦,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与“催化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和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也融入在课文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如孩子们听到我饱含深情讲《长相思》时,士兵们为了国家不得不去关外打仗,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但我们身怀使命行色匆匆,无暇顾及了。来到关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是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更加想念温暖的家乡。讲到这学生已经理解了意思,这时让他们说说语速,选择慢拍,加上语气分隔符,既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给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示范作用,从而达到了“传染语感于学生”的目的。等他们再来读《长相思》这篇词的时候,就能马上入情、入境。
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输入学生的心田。
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演义课文中的任意一个小故事,揣摩人物的语气。楚王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的语气应该是傲慢,把晏子不放在眼里,想侮辱晏子。“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言语中充满了挑衅和嘲弄,对齐国的大夫直呼“你”,已是无理之极;后一次直指齐国,“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嘲笑之语更是肆无忌惮。而晏子却是不畏强权,巧妙化解。通过学生们的表演和评价,有了小组竞争意识,利用学生的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我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运用了想象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在体会“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这句话时,学生结合自己童年所做的事,立刻举手说自己也有这样的趣事,也做过“下雨了”的傻事。教师在这里巧妙的以想象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进童趣的意境,迸发出对童年怀念之情,使学生想读、愿读、体验得更真切、更到位,而且生动。放手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趣味盎然,使课堂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上介绍了我对于语感培养的一些看法及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当然,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同时,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个学生的“悟得”,争取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