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燕山学校 郑秋群
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启蒙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小学生掌握较为浅显的科学知识,并且能将其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养成较为科学的行为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升非常重要。“观察引路”教学,就是在科学课堂中以引导学生观察特定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为基础,由此展开对科学规律的思考与探索,以达到培养其科学素养的目的。我认为,“观察引路”教学的实施可以划分成看、想、做、评四个具体步骤。
看(观察)是探索科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观察引路”教学中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通过参与观察,学生不但能加深对所观察事物的认识,同时也能增强自身观察能力。我们知道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相对持久的知觉,需要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进行观察时教师引导学生拟出相应的观察计划,并能按计划仔细地察看知觉对象,从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类。自然观察过程既可以在户外,也可以在教室中进行。教师在组织观察时,一定要做到紧扣主题且细致耐心,在观察变化中的事物时,要引导学生不要把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事物分割开来,而要引导他们比较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异同,从而使他们能具体了解“变化”的实际情况。例如,小学科学第六册一单元《植物》的教学中,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就要把种子受湿胀大、吐根、长出嫩叶,变成幼苗、开花、结果的各个阶段联系起来,从而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教师在帮助小学生掌握观察方法时要强化对事物系统地观察,即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例如,小学科学第五册一单元的《观察一棵大树》,可以先看大树的整个外形,然后再观察大树各部分的外形特征。当然,系统地进行观察,也包括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如从上至下观察或从左至右观察。
在完成了观察这个最为关键的一步之后,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就更加重要了,这也是完成“观察引路”教学的第二步。可以说,学生经过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是零乱的,只有通过大脑思维的加工,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思考的过程就是“想”的过程,就是对原材料进行取舍、提炼和组装的过程。例如对一个问题进行“猜想”,这里指的是“科学猜想”,它往往是科学实验的先奏——有了“猜想”,才可以产生引发证明“猜想”的实验,“想”的目的是为下一步打基础。实践证明,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之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之前,引导学生对有关科学规律做出各种推测。事实上,在观察中和观察之后,不少学生会自发地对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做出各种猜想,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既要发扬科学精神,又要兼顾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鼓励学生敢想、多想、会想。例如教学小学科学第八册一单元的《电路出故障了》,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呢?引导学生对小灯泡不亮的原因进行猜想,结果学生猜想到的原因就会很多,比如:灯丝坏了,灯座松了,电池没电了等,学生的发言会十分踊跃,教师要及时鼓励与肯定。有了这样的猜想,就为实验验证作了伏笔。
看、想都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做的环节,这是“观察引路”教学最令学生兴奋的环节。这一阶段的教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证实看和猜想的结果。如在探究《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后,学生进行了自主实验,结果学生高兴的地由猜测——实验——结果中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又如在探究材料的沉浮时,学生做了自主实验,实验中鼓励他们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最后,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的材料沉浮也不同。又如,《电路出故障了》,同学们也同样进行了实验,结果他们检查出各自出故障的原因,并排除了故障,小灯泡都亮起来了,同学们十分兴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疑问――猜想,教师就要尽可能的让他们去验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研究和讨论,紧扣主题、原理和结论,对实验展开分析、推断和综合。
讲评是“观察引路”教学运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宗旨不仅在于引导学生综述实验结果,更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实践证明,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在讲评的过程中,学生聆听或参与讲评,是他们的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讲评之中,同时教师要有重点地对学生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以及教师的集中讲评。选择自评与互评的优点就在于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对自我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行为的检测、学习过程的反思等进行针对性的评定,据此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有效地调整与改进,实现自我教育的结果。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评价能更具全面性和公正性。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启蒙课程,其突出特点就是浅显性、趣味性,为此教师要细心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及对科学的情感和求知欲,使科学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蕴含于日常生活之中,从而使他们更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从而运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