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松
(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221004)
以自我实现为导向的医学院校受助生教育
杨培松
(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221004)
自我实现;医学院校;受助生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受资助大学生的求学压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解,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关注重点不再仅仅是“助困”,而是延伸到了“育人”层面。医学教育由于其专业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英教育,对医学生不仅在专业技术上,而且在人文素质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医学院校受资助学生的帮扶应该在解决他们基本需求问题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不断发挥自我潜能,完成自我实现。本文将结合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展开医学院校受助生自我实现教育的探索。
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需求组成,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把前4种低层次需要称为缺失性需要,后3种高层次需要称为成长性需要。人必须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缺失性需要一旦得到满足,成就这些需要的动机就会降低。成长需要则不同,它不会完全被满足,成长需要越多,人为寻求进一步成就的动机就越强。自我实现就是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1]。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的人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才能、潜力等,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尽力去完成,使自己不断趋于完美。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而不是被动的助理、工具[2]。
2.1 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自我实现的人更多地受成长动机而非受缺失动机所驱动,因而能够摆脱对外界环境和他人的依赖。一个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医学生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既不墨守成规,也不随波逐流,遵循自己内心的价值与规范,不会轻易被外界利益所诱惑,坚持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2.2 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
一位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医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周围世界,有着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接受任何事物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能避免职业倦怠。同时也倾向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把职业理想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救死扶伤的行动。
2.3 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精益求精
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医学生作为自我负责、自我决定的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刻苦认真、持之以恒,而且富有创造性。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在学业方面有优异的表现,甚至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发展,经常可以获得高峰体验,而这种高峰体验又激励着他们不断向更高的成就迈进。
2.4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作为一名擅长人际沟通的医务工作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样的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问题为中心,对所有人都有强烈而深刻的认同感、同情心和慈爱心,这也正是我们希望培养的医学生所具备的人文素养中重要的一方面。
基于以上的描述,如果一名医学生能够完成自我实现的目标,也就离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远了。本文所关注的重点就是帮助受助生在解决缺失性需要的前提下,逐渐让他们重视成长性需要,最终完成自我实现。
3.1 缺失性需要未得到满足
笔者所在学校为苏北地区一所医学院校,国家奖助学金和校内资助基本上能够做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覆盖,加上国家助学贷款,受助生基本上解决了吃饱穿暖的问题,可以说在缺失性需要的层面上,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而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这3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众所周知,很多受助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同时还有心理困难,难以融入集体,严重的甚至影响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缺失性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助生只能把成就动机停留在这个阶段,无法顾及后面的成长需要。
3.2 医学专业课业压力大
医学生的培养周期比其他专业学生的要长,一般为5年或者8年,医学生毕业后,可能还要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这就是说,一名医学生要经过十多年的学习才能成为一名独立的医生,这和很多本科4年后就走上社会的学生相比,医学生要奋斗更长时间。笔者所在学校曾经对学生进行过一个关于医学生压力情况的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排在第1位的压力源就是学习,超过65.31%的学生认为学习是其在校期间压力的主要来源。而很多受助生本来的教育环境就比其他普通学生差,他们面临的是经济、心理及学习的三重压力。
3.3 家长的就业期待值过高
因为医学院校录取分数相对偏高、学制长、教育成本高,导致家长对医学生的就业期待值过高。很多受助生的家庭举全家之力供一人读书,希望通过受助生的个人努力将来在医院找到薪资不错的工作,从而改善家庭的经济情况。抱着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医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受助生的个人职业理想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家庭的影响,因而在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上也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4.1 进行深度帮扶工作
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在进行着包括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在内的受助生“三导”深度帮扶,尤其是在“双困生”(即家庭经济困难的同时学习困难或心理困难或就业困难的学生)的教育与帮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解决缺失性需要,首先要解决受助生的心理问题。医学院校应该发挥自身在临床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心理门诊方面的优势,通过心理普查、谈话谈心等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个体及团体的心理辅导。医学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还应加强与专业课教师、医院带教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动员学习优秀的先进典型、班级干部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一对一”帮扶的形式予以帮助。学校还应该组织就业指导部门深入院系或者医院教学实习点,对于就业有困难的学生,通过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就业技能培训、发放求职补贴等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优势、明晰就业形势、提升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信心。
4.2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上文提到在解决了缺失性需要的情况下,应该帮助受助生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求知需要和美的需要对受助生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医学生养成高尚的医德、解决医患关系、提高服务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医学院校也要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结合医学专业的特色,专门针对受助生开展有关美学、哲学、艺术、伦理等多元化人文领域的活动。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过最美励志成才学生评选活动、资助主题微电影展播、爱心涂鸦大赛、受助生主题演讲比赛等,引导受助生不被现实的困境所影响,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良好的审美观念,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
4.3 提供自我实现平台
学校应该给受助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会。
4.3.1 励志社团——从他助到自助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共同的自我实现目标能够创造出巨大的凝聚力。学校可以结合受助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对受助生实行社团化管理。笔者所在学校先后成立了“慈善爱心屋志愿者服务队”、“大学生自强创业社”、“受助学生义工服务队”等一些学生社团,每一名加入的受助生都能在社团里实现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把团队变成他们自我实现、自我成就的载体,努力将团队价值和自身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
4.3.2 公益活动——从自助到助人组织受助生开展公益活动一直是各高校对受助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方式,医学院校则可以在传统公益服务的基础上,开展诸如送医下乡、社区义诊、养老院推拿等能够展现医学生特色的活动,一方面让受助生在服务中回馈社会,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感受到专业知识所具有的价值,增强职业认同感,稳定专业思想。
4.3.3 高峰体验——从助人到成才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3]。一位受助生获得高峰体验的机会除了上述的励志社团、公益服务所带来的成就感之外,另一个很重要方面的就是各种奖励。学校在助学体系上和各类活动中可以适当提高“奖”的比例,一方面,是对受助生的肯定和鼓励,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学好专业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这些先进典型通过分享他们的高峰体验,同样会激发其他受助生的成就动机,让他们突破自我,向着更明确的方向努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励志教育的作用。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G640
A
1671-1246(2015)18-0015-02
江苏省学生资助专项课题(2014JSAIDB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