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 目
1月31日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2015年第一期、总排序第六十九期“强素质,作表率”主题读书讲坛活动。读书活动办公室为大家特别邀请到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发展问题研究专家张维为教授作为演讲嘉宾。张维为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同志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后任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等外职。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当天他主讲的题目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配合演讲主题,赠送给听讲同志的图书是张维为教授“思考中国三部曲”的第三部著述《中国超越》,这本书已经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今年上半年向全国推荐的十多种重要书目之一。
策划和设计这个演讲主题,特别聘请张教授远道而来,包括推荐他的这本书,主要是一个目的,就是使我们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广大司处级公务员更好地响应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真正地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读书活动办公室的同志就这个主题进行初步调研时,不少同志反映,机关的同志在响应中央和总书记关于“三位一体”的号召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有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定的落差:比如,有的认为应该有三个自信,但却说不出多少道理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理论上还能说出几条,但缺少数据和案例的支持与支撑,显得空洞乏力;有的在理论和实践上倒是都能讲出一些内容,但是缺乏逻辑性和完整性,显得零散,甚至碎片化,力度不够。请张维为教授来针对性地主讲这个专题,为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我们的境界。
张教授一开始讲到了日裔美籍学者福山的观点,讲到直接与马英九先生交往后对其能力的判断,讲到香港“占中”运动的失算等,这实际上对后面展开论述作必要的铺垫。
在第二个板块,张教授讲到了中国崛起的根据和事实,在总量上,他根据自己长期观察,搜集到的一系列数据,得出了重要结论:中国成绩不仅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成绩的总和,而且超过了其他转型经济国家成绩的总和。中国不仅成功使6亿人脱贫,而且2011年又提高了扶贫标准,使得贫困人数由2700万人增加至9000多万人。在分量上,他提出板块互动,购买力评价,包括住房自有率的比重,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等,从几个重要视角都显示出我们的综合国力和美国不相上下,在许多方面或者还优越于对方。我以为,张维为教授鲜明的论点与可靠的数据不仅使我们认可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及它的超越性,而且在比较认识方法论上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就他的比较分析而言,至少有三个原则:一是准确性原则。比较不应是大而化之的,应该是有时间、有地点、有内涵、有数据的;二是可比性原则。不应该看见和听到是一个国家就拿中国和他比,中国13亿4千万人,相当于100多个欧洲中等以上国家,怎么拿它与800~900万人的瑞士比较,把同样是800~900万人的苏州拿来和他比较还差不多,或者用自己的准发达板块与美国的发达板块比较,这样才有了比较的实际意义;三是统分性原则。刚才讲到的既有经济总量的比较,又有经济、社会分量的比较,这样的比较,把宏观与中观都兼顾到,就比较科学些,说服力也会强一些,效果就会好一些。
在第三个板块,张教授讲的是中国文明崛起的原因,主要是“四超”和“四个方面”。“四超”主要是超规模的人口与疆土,超丰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这是文明国家的根基与财富,中国共产党人负有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的责任和权利,这没有什么多说的。“四个方面”主要是政党制度、民主制度、干部制度与经济制度。而每种制度则是历史基因与红色基因的统一,西方元素与中国元素的统一,还预期了超越美国的“中国梦”。我觉得这里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结合论的伟大胸襟与科学智慧。政党制度把现代政党体系与中华民族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相结合;民主制度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包括实政民主与程序民主的结合、企业规划与国家规划的结合;干部制度把选拔与选举相结合,包括培养和历练相结合;经济制度方面把国有经营与民营经济相结合,而这诸种结合,又归结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所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归结为基本的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重大选择。
这种比较认识的方法论及相互结合的方法论可以使我们受益无穷。如今,我们提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不就是既体现出比较方法论,又体现出结合方法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