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增城市石滩镇中心小学 姚婉萍
“不好啦!小仪居然顶撞老师了……”只见班长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向我报告情况,紧接着音乐老师连拉带抱想把小仪带进办公室,而小仪却像一头憋足劲的牛犊硬是不肯进,在我和其他老师共同劝说下,她才勉强走进办公室。经了解,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在上课前由于小杨未经同意就拿了小仪的铅笔没有及时交还,因此产生了矛盾,这个小仪就拿着写着:“小杨是大坏蛋” 的小黑板在教室四周来回走动,直至上课铃响了也不停下来,音乐老师叫她把字擦掉并把小黑板放下,她却不予理睬,老师对她进行批评,这可不得了,她立即声嘶力竭地哭起来,还指着老师的鼻子说:“你有本事就打死我吧!”为了不影响上课,音乐老师只好把她“请”进办公室。
了解整件事的经过后,我陷入了沉思,隐约感到小仪同学的行为有别于其他同龄孩子。纵观她种种的行为:上课时本来安静的课室,她会突然大声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有时还做些怪异动作,特别是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或演示时,这种行为更是明显,课堂纪律常因此被扰乱,老师对她批评教育,她就会更加变本加厉,甚至会嚎啕大哭。这一次还竟然做出顶撞老师的极端行为。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严重不良行为呢?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也许可以得到答案。
1.家庭因素
经了解,小仪生长在一个典型的单亲家庭:家境比较富裕,妈妈另嫁他人,她跟着爷爷、奶奶、爸爸一起住 ,只有她一个小孩,由于妈妈不在身边,家人更加溺爱她了,生怕他受什么委屈,要什么给什么。小仪就是在这种以她为中心的氛围及太“温和”的家庭教育中成长,因此培养出“爱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2.环境因素
在幼儿园学习时,由于家庭的优越背景,因此得到特殊照顾的小仪可以随心所欲、任性妄为,当她进入小学学习阶段后,任课老师公平地把每次学习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她由于失去以往的“特别重视”而做作种种不可理喻的行为。
3.心理因素
从小受尽宠爱的她,面对突然的“冷落”,表现欲得不到释放,经过一段时间的压抑后,本能地做出种种过激的行为,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达到被关注的目的,从而满足内心的情感需要。
准确找出小仪的“病因”后,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对小仪进行教育。
详细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从而对小仪的心里过程进行分析:面对同学的孤立、老师的“冷落”,内心的压抑,需要得到宣泄。心理学研究表明:给不良情绪得以合理的宣泄,是心理健康的保证。因此,小仪这种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潜意识里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只是方法不正确。
要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使教育对象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地在其内心检讨自己的过失。然后指出用这种粗暴的方式对待同学的无心之失,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更不应该当任课老师向你提出合理要求时,你却出言顶撞,这样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同学正常上课。并向小仪指出正确的方法:把事情向老师反映,让老师帮助解决。
心理学家认为:“要对孩子实施惩罚的同时也要向孩子表达爱。”
在决定给小仪适当的惩罚前,建议家长先给还在抽泣的小仪安慰和拥抱,让她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和理解,使她减少抵触的情绪,接受惩罚。实践证明,这个方法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孩子和树木一样需要自然的成长环境,“特别的重视、异常的关注”让孩子如同生长在温室里的小树,一旦离开了亲人“特别的爱”的温床,就会像离开温室保护的小树,缺少适应能力而不能茁壮地成长。如果在教育中能坚持“放手让孩子干”的原则,让孩子更多地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孩子才能在实践中经历错折与反思而得到历炼,让他们在不断的历炼中健康成长。
我把小仪的情况向其他任课老师作了说明,同时在班里开展了一系列以“团结友爱”为主题的班会,让老师和同学能理解、接纳小仪,给她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以此给她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建议各任课老师给小仪创设一些平台,让小仪充分发挥她的特长,使其内心表现欲得到一定的释放,渐渐形成平和的心理,从而让她能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绪。
恰逢“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舞蹈比赛,舞蹈是小仪的“强项”,因此,我决定让小仪负责本班的舞蹈节目,并让她有什么问题先和同学商量,实在解决不了才请教老师。她一听这任务,脸上立即开出一朵灿烂的小花,并正儿八经地说:“老师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随后的人员选拔、编排舞蹈、组织排练等工作她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唯有在角色的分配问题而向我求援。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们班的节目获得了一等奖。获奖后,当我对小仪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给予肯定和表扬时,同学对小仪投来赞赏的目光。通过这次活动使小仪在同学中重新建立了一个好形象,让她能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小仪同学能安静地听课了,以前那些令人担忧的任性、冲动行为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她变得热情、有礼,学校的朗诵、舞蹈比赛常常见到她的娇小身影。回想对小仪的教育的过程,虽然付出了不少努力,但看到她的进步,所有的辛劳都化为了喜悦和欣慰。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不良行为发生时,其不良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诱因:要么缺乏关爱,要么过分溺爱。教育孩子时只“紧盯”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忽视孩子行为背后的诱因,会妨碍我们妥善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将会使孩子的问题扩大,而且会随着孩子成长恶化下去。只有找出不良行为背后的诱因,以此为切入点,“对症下药“进行教育,才能使孩子彻底改变不良行为,让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教育只有以呵护孩子的心灵、欣赏孩子的个性、发掘孩子的智慧为根本,才能使孩子更加健康地茁壮成长,教育的园地就会长出参天大树、结出累累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