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小学 相昌珍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儿童的最初的智力活动是一些实际的外部活动,这些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使内部智力活动最终形成。这一理论表明,儿童思维活动必须经过一个外部的物资化活动阶段,这是智力活动不可缺少的阶段,也说明了在数学学习中操作活动的重要意义。
重视操作活动不仅是为了激发兴趣,也不仅是为了适应儿童活动的特点,他是儿童思维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是获取数学知识形成运算技能的一个外部物资化活动阶段。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操作是一种学习手段,通过它为理解和掌握概念,法规和规律提供感性认识。因此指导操作,首先要讲明操作目的,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便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确定操作的思考方向,主动安排操作步骤和方法。
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确操作目的是找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并提示学生联系已知图形去考虑。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操作方法。
第一种,把平行四边形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可以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第二种,把平行四边形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可以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第三种,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学生通过不同的思考途径,找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达到了操作目的。
1.先演示,后操作
让学生模仿老师演示演示操作,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概念学生不理解,教学时教师先将长方体表面展开,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展开的六个面的特征。然后手中的长方体学具观察,得出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这一定义,在此基础上才能比较容易的理解和掌握计算长方形表面积的方法。此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粉刷房屋的墙壁,做不带盖的长方形铁桶等,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这就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发展了空间观念。
2.先看图,后操作
让学生按照课本图片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在自备的硬纸上画一个圆,按书中的图示将它分成若干等份,然后再把它剪开,照样子拼起来。同时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拼成的图形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多少?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什么?在操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抽象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公示的理解和运用。
3.操作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促进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同时,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小组间互相帮助修正语句,培养语言的准确性。
4.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张思维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时,为使概念具体化,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实际操作去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都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而且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也相等。而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六个面的面积都相等,十二条棱的长度也相等,然后把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明确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并能用集合圈来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根据物体找相应的立体图或根据立体图找相应物体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形,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操作要适时,只有时机适时,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数学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后一个概念是前一个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在一系列概念中,总有一些基础的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常用描述性的语言加以表述,因而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往往不完善。有时只了解某些实际意义而不了解其本质特征。因此,在一些概念教学中,采用演示、操作或者演示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较为适宜的。
总之,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进而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