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和规划城市用地以降低地质灾害威胁

2015-03-18 05:22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居住用地城市用地灾害

王 灿

(南华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如何选择和规划城市用地以降低地质灾害威胁

王 灿

(南华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从不同角度来看地质灾害问题,那么观察的内容和对象就会大不相同,研究和描述的结果也会有明显的区别。本论文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是:如何选择和规划城市用地来降低地质灾害的威胁,为规划找出更为合理的依据和办法。从城市选址、城市居住用地的选择及评定、城市总体布局等方面,探讨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为有效防避地质灾害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方法。

规划用地;地质灾害;方法

村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对众多家庭以及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甘肃舟曲泥石流和

最近的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大地震就总共导致了几万人遇难和高达上万亿元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如何正确选择和规划城市用地来尽可能避免地质灾害是值得我们

深思的。

1 城市的选址

城市的选址是城市所在的具体地点,城市选址往往决定着城市能否良好的发展,并对城市的发展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城市选址对山地城市来说较平原城市更为重要,平原地区一般不为地质活跃地带,且城市场地开阔,疏散更为方便。但位于地质活跃地带的山地城市,稳定性差,容易在外力的干扰下失去平衡,导致区域环境崩溃。

在对选址的问题上,首先要考虑到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场地的整体稳态,而不是细微的灾害点的问题。如某一山地地区,按照常用的地址勘察模式,采用网格法布置打多孔。得出的结果似乎达到了规范的要求,具体结论也认为可以作为城市的新址。但就整个场址来看在一个面积较大的滑坡体上,而这个滑坡体的整体稳定性就令人无法确定。

对城市选址进行多处的对比选择,适当增加城市布点的空间距离。对于一些成片的山地区域的城市选址,想要做到完全避免地质灾害隐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我们有做研究,选择地质灾害威胁程度相对较轻,新址相对更合理,却是可以的。汶川地震后,很多规划专家在北川县城的新址选择上做了重点考虑,先是选出几个备选场址,再对其做细部条件的综合权衡,如地基条件、周边山体斜坡稳定性和一些其他文化因素等等,还要收集当地居民的意见,才能敲定新址选择的最终决定。

2 城市居住用地的选择及评定

我国也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但由于人口众多,基本农田占地也较多,土地显得尤为稀缺,所以在地质不稳定的山区,不管是已建成的还是新建的山地城市,其实大部分是无可厚非的。而到了这一步,对于城市居住用地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前面几次大的地质灾害会导致城市中上万人遇难,我想这很大原因就在于城市居住区的不合理选定。

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对于居住用地在选址上的防灾不够重视,选址考虑的重点一般都是如何能有良好的视觉景观环境、在城市中的交通是否便利等等,对于地质不稳定的山区城市,其实这些都只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对城市居住用地做适宜性评价,选择最为合理,发生突发灾害时,预计受灾情况较轻的区段考虑作为居住用地,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极大地减少受灾情况和经济损失。

如何做好城市居住用地的适宜性评定呢?值得一提的就是基于GIS的OWA方法在居住区选址中的应用,这一方法在国内也有专业人士提过,但能够得到运用实施来规划城市居住用地选址的却是极少数的。

由于灾害因子对居住用地适宜度影响的不确定性,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是应用OWA方法的基础。事实上,城市地质灾害危险区容易确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离灾害危险区越远,居住适宜度越好。因此可以基于距离建立灾害因子的评价准则。计算城市研究区域到各个危险区的距离,由此得到灾害因子的距离图像,分析灾害因子的影响随距离变化的特点,建立基于距离的评价准则,从而量化各评价指标。

将OWA方法应用于居住用地选址的防灾适宜度评价,除了建立基于距离的评价准则外,关键是次序权重的决策风险和指标补偿程度,是评价结果同时满足对决策风险和指标补偿程度的要求。例如做的较早的唐山市土地利用防灾适宜度评价,将基于GIS的OWA方法应用到其中,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 城市总体布局

前面提了城市居住选址的重要性及方法,其实从全局来看,城市的总体布局也是尤为重要的,现在国家积极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正确合理的做好总体布局对防灾也是有重大意义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地质灾害防治是从防止地质作用的发生和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相遭遇这两方面去采取措施。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城镇体系适应。一是建立城市的生态屏障,保护现有的山地森林植被,减少城市开发对地质不稳定地基的建设,维持山体生态系统健康,避免地质灾害活动的孕育,同时能在灾害发生后给予较大的缓冲。二是建立城市的生态廊道,可根据城市内的带状绿地或是江河沿岸绿带来设置,能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在城市内部给予一定的缓冲,同时也能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稳定和优化城市生态系统。

建设用地选择策略。通过GIS系统做出的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分析,在不适宜建设的地区禁止建设或尽量减少建设,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合理地主动避让,如退后安全线外20m再建设。对于地质不稳地的山地城市,在城市用地上应该比一般城市更多地考虑建设城市避难广场。

密度分区策略。建筑密度与容积率越高,人口和财产也必然越集中。因此建设强度会直接影响到灾害发生时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在总体规划阶段,严格地做好城市建设密度的分区,把密度越高的建设区设置到离危险区域越远的地方,发生灾害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相遭遇。

4 结 语

本文是以城市规划角度来看问题的,但对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防弊地质灾害的研究在我国城市总规中还是处于初级的探讨研究阶段,真正能够运用实施的城市还不多,上面的措施还需要在日后的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验证。也希望在日后的研究中有更为有效的建设性措施的提出与应用。

[1]钟林君,李和平.山地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防地质灾害规划初探——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大学,2006.

[2]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中国建筑出版社,2010.

[3]陈静,朱庆杰,代兆立.基于GIS的OWA方法在城市防灾规划上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8,(5).

(责任编校:何俊华)

TU8

A

1673-2219(2015)05-0094-02最近十年以来频繁的地质自然灾害给我国许多城市乡

2014-12-05

王灿(1994-),男,湖南沅江人,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

猜你喜欢
居住用地城市用地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SOFM网络下的深圳市城市用地功能识别分析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环滇池地区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脱钩分析
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和人均居住用地研究
实施低丘缓坡 集约利用土地 破解城市用地瓶颈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临沂市主城区居住空间扩展特征及驱动机制
2008年—2014年赣州市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研究
基于街区的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