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 425199)
文学模糊的翻译研究
——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王敏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 425199)
模糊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也是文学的固有特征。正确翻译文学模糊关系到译本各种文学功能的实现与审美价值的再现。文章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旨在探析文学模糊的翻译方法。
文学模糊;翻译;张培基
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作品所固有的特征。无论是在文学创作或是艺术创作中,模糊的作用都不可小觑。正如邵璐所言:文学作品的精妙常常体现于其模糊性上,正所谓“文外之旨”、“不求尽意”、“不尽为妙”,文学作品动人魅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象外之旨”、“弦外之音”、“韵外之致”(邵璐,2008)。由此可见,在文学作品中运用不同的模糊手段对于渲染文学作品的唯美意境,赋予读者广阔的联想和审美空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在文学作品中,模糊的缺席将使文学作品黯然失色,缺乏勃勃生机。正确翻译文学作品中各个层面的模糊直接关系到译本各种文学功能的实现与审美价值的再现。因此怎样将原文学作品中产生的模糊美感和意境在译语作品中完美再现,让译语读者充分感受原文的艺术效果值得关注。文章将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探析文学模糊的翻译方法。
张培基先生不仅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的教育家,更是我国享有崇高威望的著名翻译家。他不仅为中国译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理想的桥梁。他在当今中国翻译界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其名字已经被载入《中国翻译家词典》。他因偏爱散文而热衷于散文翻译,正如先生自己所言,“翻译中国现代散文,一是为了消遣,二是出于对英文和散文的爱好,三是为了向国外介绍一些优秀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品”。他的主要的散文翻译作品都被收录在他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这部作品在国内外的学术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不仅为中国学者研究翻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也为西方学者去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两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所囊括的文章大多是由中国文坛著名作家,如叶圣陶,老舍,冰心,朱自清,郭沫若等人所著。出自这些文坛著名人物笔下的散文作品可谓是经久不衰,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当然,究其原因,模糊功不可没,在此诸多作品中模糊都占有一席之地,模糊登场,余音袅袅。模糊的巧妙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朦胧含蓄、扑朔迷离、不可穷尽的想象空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译者张培基先生一贯以“译风严谨,译文语言自然清新,用词精炼,内涵丰富,语气连贯流畅,既能完美表达出原文信息,又能保持原文的韵味,巧妙地再现了原文神韵”(井婧,2010)而著称,这在张培基先生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模糊的处理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模糊语言的翻译,为了使原文和译文达到相似的语境效果,译者应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策略。那么张培基先生是怎样处理原作中的模糊,怎样使译文自然流畅,巧妙再现原作的模糊效果呢?怎样做到如朱曼华教授所说,如果只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照中的英文,你不会觉得这是译文,不会觉得其英文是出自一位中国人的手呢?(朱曼华,2000)为了使译文尽量达到与原文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中的模糊语言时做了很多尝试,采用了多种译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翻译时译者使译文与原文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尽量趋同的翻译方法。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能够确保译文保持原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还能使读者接受原文的文学风格。例:
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脸长得像驴子脸……
Zhang’s version: Carpenter Lao Chen was then only about forty years old, with a longish face like that of a donkey……
模糊广泛地存在于汉英两种语言里,当原语中的模糊在译语中有相对等的模糊时,通常直译法可以被采用。在此例中,张培基先生将“不过四十岁光景”译为与其相对应的模糊词about forty years old,将“驴子脸”这一形象比喻译为a longish face like that of a donkey。虽然只是几个简单词语的翻译,但可见张先生在翻译时是煞费苦心的,译文不仅保留了模糊,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而且译文也保持了原文语言简洁流畅的特点。
(二)意译法
意译,就是在忠实原文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借喻、引喻等间接方式表达原文的意境。有些成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使用直译无法准确传达原成语意义,而译语中又找不到合适的成语来套用翻译,在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此时可以舍弃原语中的文化因子,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保留其意义来翻译,从而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例:
我讨厌这种纠缠不清的叫声。
Disgusted with the din the barks……
此句中“纠缠不清”这个成语语义模糊,纠缠不清到底是怎样的叫声?我们不得而知。而张培基先生却能准确理解这种叫声的实质,出乎其外地将其译为din。din意指持续不断的令人不愉悦的吵嚷声。译文采用意译的方法将“纠缠不清”的韵味表达的淋漓尽致,可见张先生的渊博的知识与深厚的翻译功底。
(三)省译法
省译法是指为了使译文自然流畅,将原文中纯粹出于行文修辞而运用的一些重复词语或表达进行删改。原文中的所有词语若全盘照搬于译文,反而会使译文臃肿堆砌,达不到原文所要体现的意境。例:
有人说他去吃粮当了兵……
Zhang’s version: Some said he had gone soldiering……
汉语中通常为了讲究句子的平衡、气势、韵调常常使用排比或者重复等修辞方法。因此在汉语中,含义相同的几个词连用的现象很普遍。如该例中的“吃粮”一词在古代是指“当兵”,在此句中该模糊表达词义与“当了兵”重复。因此张培基先生采用了省译法,直接将“去吃粮当了兵”译为had gone soldiering,采用此译法既避免了译文的累赘拖沓之感,又确保了译文的流畅通达,将原语信息清晰完美地展现在译语读者面前。
(四)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当原文简略或者照直翻译不能产生相应的译文效果时,应按译语的行文习惯在译文中适当增词以消除原文语言的模糊性,从而使译文更贴近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阅读心理。例: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
Zhang’s version: Dear readers, maybe you wish to know if I have any private property at home.
汉英两种语言由于用词造句的规律不同,因而在表达同一个思想时语法结构会有所不同。如汉语里无主语的句子很多,而英语则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通常需要根据原语的上下文在译文中增补一些词语来消除模糊,使译文清晰明了。很明显,在此译例中原文缺少主语,如不增加主语会使译语读者茫然费解。因此张培基先生采用了增译法,在译文中增补了主语Dear readers,将原语信息清晰有效地传递给了译语读者。
(五)转译法
由于汉英两种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当将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时需要进行局部的调整与变换。转译不是任意发挥,胡乱翻译,而是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译入语的语言特征,采用词类转换,句式转换等灵活变通的手段进行翻译。从而使译文通顺达意,自然流畅。例:
那晚上底天色不大好。
Zhang’s version: 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
在此译例中,原文作者运用“那晚上底天色不大好”这一模糊表达来形容当晚的天气状况。很明显这个句子是一个否定句。张培基先生将其转换成肯定句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这种转换不但消除了译语读者理解上的模糊,而且使译文更合逻辑,更符合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可见转译需要译者既熟悉原语文化又要对译语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综上所述,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更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所在。对于文学模糊的翻译,最重要的是原作中的模糊信息、模糊意境能否在译作中顺利完美地再现。这就要求译者:其一要有深厚的语言和文学修养,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和文化,其二要有高超的翻译艺术,张培基先生可谓是兼具两种品质之典范。通过分析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发现文学模糊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意译、省译、增译和转译五种翻译方法。
[1]井婧.张培基先生笔下散文翻译的风格——以译“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为例[J].科技信息,2010,(11):549-556.
[2]邵璐.信息熵与文学翻译中模糊话语的量度——从《达芬奇密码》的源文本与目标文本选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9):108-113.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1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朱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J].中国翻译,2009,(3):61-63.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2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校:呙艳妮)
H059
A
1673-2219(2015)12-0182-02
2015—06—20
永州市2015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永州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翻译教学模式构建”[永科发(2015)11号]阶段性成果;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建构主义视阈下地方高校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项目编号XKYJ2015005)阶段性成果。
王敏(1981—),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