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科书:青少年学生家国情怀养成的基石

2015-03-18 04:42:35方成智周羲若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科书乡土家乡

方成智 周羲若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一 乡土教科书的内涵及特点

(一)乡土及乡土教科书的界定

“乡土”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列子·天瑞》中,即“有人去乡土、离六亲”[1],有家乡之意。辞海中对“乡土”的解释则是“家乡、故乡”,“亦泛指地方”。[2]《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乡土”是指“本乡本土”之意。[3]事实上,“乡土”是对某种社会图景的表达和诠释,主要是指个体或其族群生于斯、长于斯之地,在此地理和生态区域内形成的共同的民风习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聚合体。可以说,乡土是潜藏在认知结构之下的知觉实在,是我们必须真实面对自我的初生的境域。[4]

乡土教科书,亦称乡土教材。它是展示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科技、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教学用书,它系统、全面地反映当地建置沿革、地理环境、重大事件、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民族风情、名胜古迹等。[5]乡土教科书是伴随着乡土教育而产生的,是以乡土文化为内容,通过对乡土的认知,以培养乡土情感,进行乡土建设为目标的补充性的教学文本材料。

(二)乡土教科书的特点

乡土教科书,既有一般教科书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也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具体如下:

第一,地域性。乡土教科书最重要也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地方色彩。相对于国家课程中统编教科书而言,乡土教科书的选材范围大到省域小到县域,选择内容基本上是本乡本土的历史名胜、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物产资源等,其编写大多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主要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需求。地域性是乡土教科书予以为继的根本。

第二,教学性。教学性是乡土教科书的重要属性。教科书既是教本,也是学本。它既要适合教师教学的需要,方便教师的教;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乡土教科书尽管是一种补充性的教学文本,其内容的选择、主题的设计、结构的组织等各方面都既要具备“可教性”,又要具备“可学性”,唯有如此,才能体现乡土教科书的价值,实现乡土教科书的功能。

第三,文化性。文化性是乡土教科书的固有属性。乡土教科书既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文本,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产品。它不仅仅是地方性知识的载体,更是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乡土教科书一直履行着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传统化的重任,在培养下一代的过程中也发挥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等教育功能。

二 乡土教科书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对故土的眷恋

乡土教科书作为乡土教育的载体,在培养青少年学生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乡土教科书传授乡土知识

乡土知识有“原生性乡土知识”和“次生性乡土知识”之分,主要包括传统农业知识、技术知识、生物多样性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地理名称与标记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知识等。[6]例如:以株洲市教科所1995 年编的《株洲中学乡土教材——历史》为例,其中介绍了株洲名称的由来。株洲最早称“槠州”,始于南宋时期,相传当时此地盛产槠树,故名槠州,隶属建宁县,此名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解放后,人们嫌“槠”字笔画太多,难写难认,而建宁县始设在株田,就以谐音“株”字代之。又因现在的园艺场是湘江冲积成的一片沙洲,人们将“株”、“洲”二字连缀,就称“株洲”了。

(二)乡土教科书增进乡土认同

乡土认同是对乡土文化、地域、身份的认同,包括地域、精神归属等方面的认同。以湖南省湘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2008 年编的《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为例,通过对湘西独具风格的吊脚楼、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美味的湘西腊肉、湘西的山、水、城等介绍,展示了湘西的神奇和美丽,通过亲近自然、亲近民俗,让学生从小建立认识家乡的意识,关注家乡的发展,升华对家乡的理解,从而获得对家乡的认同。[7]

另外,当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乡土认同对于激发人们保家卫国的情感有极大的推动力。同时,乡土认同也强化历来中国人民眷恋故土的传统。尽管“在启蒙现代性话语体系中,乡土认同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怀旧的,甚至是反现代性的,然而,随着人们对现代性认识的深入,以及文化全球化冲击下本土意识的觉醒,情形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乡土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被重新提及”[8]。

(三)乡土教科书保存和传承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有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之分,它是一个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我国的乡土文化博大、久远、丰富,尚未引起人的关注或熟视无睹的领域也非常广阔,而相当多的乡土文化遗存(包括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或正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因此,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已是迫在眉睫。

乡土教科书恰恰是保存和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乡土教科书所反映的就是本乡本土的文化,以焦作市教育委员会编制的中小学德育乡土教科书《山阳人传统美德荟萃》为例,该书从浩瀚的传统文化中遴选出具有地方性、典型性的内容,按爱国为民篇、舍生取义篇、威武不屈篇、持正驱邪篇、见义勇为篇、励志进取篇、勤劳节俭篇、廉洁自律篇、诚实守信篇、勤奋好学篇、尊师重教篇、敬老爱幼篇共12 篇49 个小故事分类编排,荟萃民族道德精华,运用叙事、点评的形式给青少年以熏陶和教育。[9]

不同学科的乡土教科书承载了乡土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乡土文化通过课本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学生,进而传播到千家万户。可以说,乡土教科书在保存和传承乡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乡土教科书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深切热爱之情,爱国主义历来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乡土教科书正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基本教材。乡土教科书通过对地方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灿烂文化等方面的展示,有利于陶冶青少年学生情操,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青少年学生爱乡爱国,奋发向上的感情,增强青少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一)乡土教科书体现国家意志,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尽管乡土教科书强调突出地方特色,但它依然体现国家意志。政府的行政干预左右着乡土教科书的发展。我国历史上几次乡土教科书的繁荣都与政府的倡导有关。例如:新中国成立伊始,非常重视中小学教科书建设,但对乡土教科书的重视是在1958 年前后。1957 年3 月,毛泽东提出“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农业课本要由本省编。讲点乡土文学。讲自然科学也是一样”[10]。依据其指示精神,加上教育大跃进的推动,全国各地首次掀起了自编乡土教科书的高潮。

同时,乡土教科书也当仁不让地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具体途径如下:

一是宣传祖国的建设成就。以1959 年的辽宁乡土中学教材《初中地理》为例,书里介绍:“沈阳市是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它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机器制造业最发达,所生产的机床不仅装配了国内许多工厂,而且还输送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印度、印尼等国。鞍山是祖国的‘钢都’,工厂烟囱林立,机车往来如梭,高大的水塔,成群的高炉,纵横支架着粗大的铁管、电线等,整个城市表现出‘钢铁巨人’的伟大气魄。”[11]

二是赞美共产党的英明领导。1958 年的广东中学语文乡土教材中《民歌六首》里第一首写道:“天上有太阳,地上有海洋,百鸟有凤凰,人间有共产党。太阳亮,没有党的总路线亮,海洋深,没有党给人民的恩情深,凤凰唱,没有大跃进的号角响,共产党,把人间变成天堂!太阳、海洋、凤凰……什么也比不上我们的党!”[12]

三是讴歌领袖人物的伟大。1970 年海南行政区编的初中乡土教材语文,全书共十一课,第一、二课就是直接歌颂毛主席的,《毛主席啊,海防战士永远忠于您》、《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其余课文里、封面、封底、练习里都穿插着对毛主席的歌颂。“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毛主席英明领导的结果,都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13]对国家领袖的崇拜本身无可厚非,尤其在一个新生国家成立不久的时候,但如果走向极端就另当别论了。

(二)乡土教科书促进民族融合,增强民族团结

乡土教科书不仅传承与发展了乡土文化、民族文化,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及地域认同。汉族的学生视同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乡土文化,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少数民族学生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学会尊重、理解、欣赏其它民族的文化,避免文化歧视,进而促进和加强民族团结。

以《西藏自治区初中思想政治乡土课本》为例,该书通过“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西藏人民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等主题,突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14]再如: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所编的《内蒙古历史与文化》一书,通过“匈奴统一”、“昭君出塞”、“辽西夏金及元蒙一统”、“明蒙互市”等主体和故事,表达了民族融合与团结的理念。[15]

总之,乡土教科书既传承了乡土文化,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它“让学生知道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知道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反对民族分裂,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16]。

(三)乡土教科书注重“家国同构”,弘扬爱国主义

所谓“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它是基于我国社会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有识之士所追求的个人理想本身就反映了“家”、“宗族”与“国”之间的这种同质联系。可见,对中国人来说,爱家乡,进而爱国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17]

爱国始于爱乡,爱乡终为爱国。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爱家乡是爱祖国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表现。[18]

乡土教科书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其他教科书无法比拟的优势。以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的中学乡土地理教科书《安徽地理》为例,本书的目的是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引导学生了解省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安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19]再如:《绍兴市小学综合乡土教材》编写说明里写道:“作为省编义务教材的补充,配合学科教学,从小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党、报效家乡、报效祖国的情感。”[20]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的乡土教科书一直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促使家乡建设作为重要的内容和始终坚持的主线,无论哪个科目的乡土教科书都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家乡建设作为乡土教科书重要目的与主要内容。可以说,爱家乡、爱祖国是乡土教科书永恒的主题。

四 结 语

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恩格斯曾说过:“爱国主义是以热爱家乡为基础的。”对乡土真诚、深沉的爱,恰恰正是对祖国一往情深的根基。众多的事实证明,一个人对故乡的情越浓烈,对祖国的爱便越深沉。

乡土教科书通过展示当地的自然地貌、民族风情、文化传统等乡土知识和民族文化,具体、形象、生动、贴切,使青少年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青少年学生由家及国,从爱家乡、爱民族到爱祖国的热情,将外在的要求逐步内化成自我的情感体验。可以说,乡土教科书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绝好材料。事实上,在知我家乡、爱我家乡、兴我家乡的教育活动中,乡土教科书功不可没,同时也为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08:21.

[2]班红娟.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文化变迁中的河南乡土教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1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83.

[4]苗学杰.返乡游子:“教师是谁”的哲学审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58.

[5]石鸥,吴小鸥.浸润在湖湘文化中的第一乡土教科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125.

[6]柏贵喜.乡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0.

[7]湖南省湘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美丽的湘西我的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3-18.

[8]李新.固守与革新: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9]焦作市教育委员会.山阳人传统美德荟萃[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6-18.

[10]毛泽东.毛主席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23.

[11]辽宁省教师进修学院.初级中学乡土教材 辽宁地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59:23-24.

[12]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学语文乡土教材(第四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83.

[13]海南行政区教材编写组.乡土教材 语文(初中用)[M].海口:海南行政区新华书店,1970:8.

[14]陶长松,索朗达杰,等.中学思想政治乡土课本(试用本,全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12-28.

[15]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所.内蒙古历史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8-16.

[16]周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开创中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4-04-03.

[17]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上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D].复旦大学,2007:133.

[18]任飞龙.用好乡土教材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J].江苏教育,1995,(10):33.

[19]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安徽地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4:1.

[20]绍兴市教委教研室.绍兴市小学综合乡土教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

猜你喜欢
教科书乡土家乡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乡土中国
我的家乡
夸夸我的家乡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中学生(2016年20期)2016-08-16 01:46:54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