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米奇·阿尔博姆作品的主题解析

2015-03-18 04:42:35张红艳程红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莫里原罪米奇

张红艳 程红平

(湖北医药学院 外语课部,湖北 十堰 442000)

米奇·阿尔博姆(Mitch Albom,1959-),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已出版十部畅销著作,因其作品中独特的生命情感叙事模式被冠以北美疗伤系文学大师。阿尔博姆的几乎每本书都是直问生死,都是从老者、垂死者、死者的角度出发。跟老者谈论人生和抉择(《来一点信仰》、《相约星期二》),让他们在垂死中获得救赎(《一日重生》),让死者的灵魂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而获得安宁(《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这样的直面生死直接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帮助读者走出困境,领悟人生的本质。救赎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是西方文学艺术作品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基督教认为人类的始祖犯罪,致使整个人类都有与生俱来的原罪,而且无法自救,上帝便差遣其唯一的儿子耶稣基督降临人世,舍身死于十字架上,流血牺牲为人类赎罪。具有原罪的人类如果一直心存对上帝的敬畏与信仰,在现世中忏悔,坚定对上帝的信念,才能最终得到上帝的救赎。2008 年米奇以底特律一家报社的知名体育专栏记者的身份来北京报道奥运会。期间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人是会改变的,我就是一个活着的例子。认识莫里前后我有着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也好像是一定意义上对以前生活的救赎。的确,我所有的书都有救赎这个主题。”

一 对“平庸者”的救赎——《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主人公爱迪退伍后就待在家乡一个在游乐园里,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他经常做恶梦,梦到大火以及火中闪烁的身影。至亲所爱都已相继过世,唯有回忆做伴。他的生活,苍白而无趣。八十三岁生日那天,爱迪在游乐车坠落的危急关头舍身推开了身处险境的小女孩。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以及内心深处的罪孽感始终是爱迪一生的心结。爱迪死后在天堂里遇见了五个人——有他失去的亲人、熟人以及完完全全的陌路人。小女孩塔拉是最后一位,死于越战期间爱迪放的一场大火。战场、大火以及火中闪烁的身影始终是爱迪一生的噩梦和沉重的心结。爱迪最终亲手抚平塔拉的伤痕,同时也涤荡了自己罪恶的灵魂。在五个人的逐一引领和启迪下,爱迪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前生活,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缠绕一生的梦魇也随之消散,灵魂最终获得安宁与救赎。没有人的生命是无价值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

二 对“绝望者”的救赎——《一日重生》

查理·贝纳特人近中年,一事无成,自暴自弃,感觉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从小疼爱的女儿结婚时竟耻于邀请自己,只在婚后象征性地寄了一张卡片以示告知,缺席女儿的婚礼使查理对人生彻底绝望,决定驾车自杀。弥留之际,突然看见了多年前死去的母亲。在母亲的引领下,查理回顾过去、反省自身,最终大彻大悟。一日之后(亦或车祸现场逝去的若干分钟),母亲消失,查理被抢救成功,从此以积极豁达的态度度过余生。

三 对“成功者”的救赎——《相约星期二》

米奇大学毕业后几经辗转最后担任《底特律自由报》的专栏作家,拼搏若干年后,米奇崭露头角,逐渐步入成功人行列。得知大学时代的恩师莫里病重,米奇前去探望并逐渐走入莫里的精神世界从而再续师生缘。在记录老人的话语时米奇感到慌乱与惭愧,因为自己目前所谓的成功,即毕业后拼命追求的名声、地位、物质财富等都是睿智的老师所要摒弃的,而老人极为重视努力呼吁的东西,自己却一直漠然无视。2008 年米奇在北京奥运期间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没有莫里,永远没有现在的我。以前的我始终不满足。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是否要赚更多的钱?我非常的迷茫……(如果没有再次遇见莫里)我可能是更富有、更成功、更自私,像机器一样地工作,永远不知足。我永远不可能再写后面的几本书,永远不会停下来想一下我的人生。其实我不是特别的。很多人,当他们生命中关心的人如母亲、丈夫、孩子生病或死去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也改变了。”米奇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不啻为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经历。米奇通过研修14 堂临终大课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明白了人生最重要的是相互之间的爱与奉献,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四 对“堕落者”的救赎——《来一点信仰》

《来一点信仰》是关于两个牧师的故事。犹太教牧师阿尔伯特·刘易斯和基督教牧师亨利·科温顿。亨利是个出生在贫民区的黑人。年轻的时候,他打架、吸毒贩毒、“十诫中的每一诫,我都犯过了”。在一次逃避追杀的极度恐惧的夜晚亨利向上帝祈祷:“你会拯救我吗,耶稣?”“如果我发誓把自己都交给你,今天晚上你会拯救我吗?”他向上帝保证,如果能够活到明天早上,他就把自己交给他。那个重生的夜晚过后,亨利戒了毒,丢弃了枪支,开始去教堂,每天晚上读圣经,成立了自己的兄弟守护教会,开始了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亨利从一个罪行累累的恶魔式人物最终蜕变成为一个皈依上帝的牧师,这种身份转变的强烈对比体现出信仰的强大救赎力量,这种力量拯救了一个堕落的灵魂,同时塑造了另一个拯救者的灵魂。只要心灵深处有一点点信仰的火花,任何人都有希望获得救赎,获得新生。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孤单和无助,所以需要来一点信仰。是上帝,还是耶稣,是安拉,还是释迦牟尼,不重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可以信赖、依靠、倾诉和求助的神”。米奇的这本书关于信仰,但不仅仅限于信仰;有关宗教,但不是在介绍教派理念和教徒生活,而在讲人从信仰里获取的一种积极的力量:满足、感恩、给予、宽容、和平……

五 基督教救赎观对阿尔博姆作品的影响

阿尔博姆作品的文本构思、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命运安排等方面,都明显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来一点信仰》和《一日重生》的故事叙述模式都暗合了从“原罪”走向“救赎”的《圣经》之内在结构。根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旨意、偷食禁果而犯下罪行,导致人类世世代代都具有这种不可磨灭的原罪。除原罪外还有人类违背上帝意志而犯下的种种本罪,人类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基督教徒认为人靠自己找寻不到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归属,只有依靠上帝和耶稣基督的启示,人才能彻悟才能回归上帝的怀抱。阿尔博姆显然受到原罪与救赎基督文化的熏陶,大部分作品都采用了“神人互动”的叙事模式。小说场景通常随情节发展而不停变幻,但主要人物一直保持着类似拯救者(神,上帝,上帝的化身)和被拯救者(人)的关系。死亡降临时,神通过化身(通常是与主人公相关的世间人)以直接讲授或带领濒死者回顾人生等方式予以教化拯救,最终使后者顿悟生命的意义,或心结释怀,平静死去或重返人世,积极生活。米奇事业有成但精神困惑阶段遇到恩师莫里,爱迪在天堂里遇到的五个启迪者,查理自杀昏迷之际看到了死去已久的母亲,亨利惊恐绝望之夜对上帝的呼唤祈祷,均可视作上帝通过化身(有形或者无形)对陷入罪恶泥潭的人类实施救赎。这种“神人互动”的叙事结构凸显了作品的死亡与救赎主题,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世界,给读者以启迪和希望。

博爱,即广泛地爱一切人与生命,它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规定与内涵,亦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基督教认为博爱体现在三个方面:上帝恩赐的神爱,人类对上帝的宗教虔诚,人对自己同类的伦理关怀。上帝之爱不仅表现为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赐予人类生命之身,而且表现为上帝不忍看到人类罪孽深重,从而遭受永罚和苦难的命运,于是差遣他的儿子耶稣为人类赎罪,从而显示出上帝对人类无尽的爱。因此,上帝的救赎是爱的救赎。《一日重生》中母亲的鬼魂通过深沉的母爱拯救落魄自杀的儿子;《相约星期二》中的真挚的师生之情以及莫里临终前反复强调“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要么爱,要么死亡”;《来一点信仰》里亨利因信而得救赎,从而施爱与众人;《你在天堂里遇到的五个人》主人公爱迪更是因爱而牺牲自己,最终获得心灵的救赎。犯罪、堕落、爱与救赎等《圣经》主题在阿尔博姆作品中反复出现。

借助“由死观生”的视角,阿尔博姆致力于探究死生智慧,人生大课。潜心阅读,用心感悟,在引人入胜的情节、感人至深的故事里重新审视自我,重建精神家园,提升人生境界。爱与救赎,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世界因爱而生,人类因爱而得以救赎,阿尔博姆创作思想明显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博爱与救赎如同两条相互缠绕的红线贯穿于几乎所有作品的始末,成为其标志性的风格,体现了作家对终极人生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索。

[1]刘道全.论美国南方小说的救赎意识[J].当代外国文学,2007,(2).

[2]金煜,郭延冰.米奇·阿尔博姆为过去救赎[EB/OL].http://per.bjnews.com.cn.

[3]米奇·阿尔博姆.一日重生[M].吴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M].吴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米奇·阿尔博姆.来一点信仰[M].吴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6]张红艳,吴光军.论米奇·阿尔博姆作品中的死亡主题[J].文教资料,2014,(2).

猜你喜欢
莫里原罪米奇
好奇无界:米奇艺术展全球巡展深圳站
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 05:52:46
莫里永学生宿舍
——贯穿建筑的连续上升走廊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52
美国警长与警犬相伴16载相继去世
《莫里》
大蛇莫里
小布老虎(2017年4期)2017-08-10 08:22:40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0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罪与罚
《年轻的布朗先生》:对信仰的批判与坚持
原罪
小说月刊(2015年6期)2015-04-23 08: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