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 娟
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的各大高校之中,一股“慕课”风潮悄然盛行起来。所谓“慕课”也就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简称为MOOCs,音译为“慕课”。这一名词是由两位加拿大学者在2008年创造的,2011年这一新课程模式在美国迅速风靡,对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较大冲击和深远影响,在之后的时间里迅速被全球许多国家的高校所接受和采用,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国的部分高校。甚至有专家认为,在美国开始的这次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风潮的运作模式已经开始从根源处对传统高等教育产生了触动,将可能引起大学教育的改头换面,最终促进新的大学格局形成。
对我国的高校来说,思想政治课是每位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方式。面对慕课的疯狂来袭,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应该适当转变模式。2006年我国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思政课程改革和创新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以及探索。这种改革和创新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开展,其中对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占据着核心地位。以“教”为主的模式主要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优点是可以保证思政理论教育的思想正确性和科学性。但长期以来我们都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效果,思政教学改革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之下显得迫在眉睫。
慕课的兴起则为思政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发展契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慕课利用大规模网络课程进行教学的模式,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扩大了课程的覆盖范围,还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内和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因而,在传统的思政理论的基础教学之外,还应该发挥慕课的模式,把传统的课堂和新兴的慕课模式相结合。不仅是思政教学,对整个高等教育来说,慕课让课程时代取代学位时代成为了可能。课程时代就是指在慕课模式下,学习取代学历成为教学真正的目的,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维护形成的完善的学分、学位体系受到冲击和影响,学生的关注点不再集中在学分、成绩之上,而是着眼于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慕课的出现,也推动着教育向教育的本质回归。
慕课是移动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结合体,它的广泛运用,将对高等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它也许会实现一些我们尚未实现的教育理想。
(一)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从孔夫子开始,因材施教就是教育的理想之一,但在目前的高校教育条件下,因材施教几乎无法实现。高校的教学模式一般以专业为单位进行教学,教师没有办法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情况。思政教育并不能千人一面,要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展开教学。而慕课正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进行课程设计和运行方式的。它在大数据环境下可以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包括性格特点、思想政治基础等提供不同的课程或授课方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时间、学习结果等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这样一来,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实现思政教育的个性化。
(二)实现学生的自主性。我国的高等思政教育改革始终倡导强调“以学为中心”,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却难以实现,目前的思政教学模式仍然“以教为中心”,教师在思政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慕课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学习兴趣出发,自主地选择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教师等。这种学习的自主性是和课程的可选择性联系在一起的,课程的可选择性又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的。在慕课模式中,这三者形成了一个教学链,对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三)实现教育的即时性。我国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按照学时安排课程,学生根据课程安排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学习。一直以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学时长短都是一个理想化的愿望。而慕课模式中的教学录像往往为片断,片长约8到12分钟,其间还可以穿插着对课程内容的测试,既满足了随时随地就可以学习的要求,也符合信息时代碎片化的学习特点。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慕课提供了实现学习即时性的可能性,人们在家里、旅程中都可以利用电脑或者平板电脑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慕课实现与教师的及时沟通。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进行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四)实现师生的互动性。对思政的教学来说,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交流互动来对学生的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而学生可以在交流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等。但在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都很难实现,即使实现了,也是极小范围的,教学的大环境并未得到改变。慕课模式的出现,使这种大班制中师生交互性的实现有了可能。在慕课的平台中,学生在交互模式下切磋学习,它利用信息交流工具的相关软件支持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并且这种互动是网状的,不受时间、规模的各种限制。这对于实现思政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实现教学的开放性。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转型过程中,所以,大学也应该向开放办学进行转型,推动教育的终身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现在的大部分高校已经正在积极推行开放教育、促进自身的国际化和社会化,但这种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校园为依托,并不是真正的开放。对于思政教育,不应该只局限在大学校园之中,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慕课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了校园的围墙,学生不需要按时去固定的教室,甚至不需要缴纳学费,只要进入慕课系统就可以学习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课程。这一特点实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在思政教学的改革中也是一大动力。
“慕课”环境下,对于思政理论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是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对慕课模式进行借鉴,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优秀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发挥引导作用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关于思政教学的改革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满足个性需求,增强学生主体地位。21世纪的教学应该“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建设一个“教”与“学”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而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长期采用“教师教”然后“学生学”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我们需要看到,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单单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的疑惑和问题得到完全的解答、正确地接受和理解科学化的思想和政治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目的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要求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完全参与、实现学习的自主性。慕课就为这一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为这种教学过程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慕课中微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听课过程,在课堂内则经过集体交流、分析、探讨等几个过程进行对知识的深入学习。这一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最大的优势就是使学生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之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
(二)优化教学过程,打破传统教学结构。突破传统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在思政教学中利用“微课程”。思政课程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教育逻辑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利用“微课程”的实效性特点。通过教学流程的设计,设计不同的专题课程,把“微课程”进行串联整理就可以形成一个知识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时间安排、接受程度等进行观看、反复播放等操作,巩固关键的知识难点、促进具有个人特色的结构化知识体系的形成。二是课程过程中插入小测验。慕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段时间会出现一个关于上一段教学内容的问题,需要答对问题,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一特点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简单的检测,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在思政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时事政治或者社会热点,进行题目的设置,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三是对“实时解答”的实现。实时解答是原有的教学模式实现不了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安排进行授课,为了教学的正常进行,根本无法在课堂中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的解答。而思政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因而,实时解答对于思政课程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慕课的模式下,学生可以对教师进行即时的提问,教师和其他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即时解答,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思政课程教学的转型。
(三)发挥优势资源,注重教育互动与资源开放。当前的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都有自己独立的机构或者学院,但有些专业性较强的地方高校,对于思政的教育不够重视,思政理论的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可以利用慕课的资源共享功能,对思政课程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慕课中的课程都是来自全世界一流院校的名师授课,完全可以用来对教师进行培训。思政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同其他高校的教师或者思政专业学者进行交流互动。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其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慕课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我们不能盲目滥用,也要看到它的一些弊端与局限性,科学合理地对之加以利用,最大程度发挥其在推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正面与积极作用。
[1]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李梁.“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0,6
[3]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3
[4]高地.“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
[5]官爽.“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学实践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