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人物“潜台词”,构筑文本多重价值—《石壕吏》教学案例

2015-03-18 02:34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王潞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1期
关键词:石壕吏差役人物形象

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 王潞娟

语文学科从来就是与育人密不可分的,无疑是承载育人价值最丰富的一门学科,但我们更趋向于用“育德”来代替“育人”,而没能在语文的教学中全面充分地贯彻“育人”的深刻内涵,即“承载”的不一定都能“呈现”。因此只有在教学设计中深入探究,挖掘出教材文本独特的意蕴,才能使育人的价值更为恰到好处和淋漓尽致地得以实现,并在此基础上构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重价值。

《石壕吏》是杜甫叙事诗中的杰作,在鲜明简洁的形象之下有着深广含蓄的情感和思想,是极富学科育人价值的文学作品。杜甫作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所流露的忧国忧民情怀在诗歌字里行间得到了彰显,这对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诗歌仅仅用了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其精妙简练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为我们挖掘人物背后“潜台词”,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进而触摸历史背景,达到以诗证史的目的,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实录:

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圈划描写差役和老妇的诗句,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诗歌文本谈谈理由。

差役:

生:“吏呼一何怒!”一句可以看出差役的凶神恶煞。

师:你抓住了什么关键字词?

生:比如说“呼”和“怒”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差役的凶狠蛮横,气势汹汹。

师:实际上这一句直接刻画了差吏的丑恶狰狞的嘴脸。这句还有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一何”,加重感情色彩,渲染了如狼似虎,气势汹汹的蛮横气氛。文章仅用5个字就将狠毒阴险的悍吏刻画得入木三分,语言何其精炼。

师:实际上还有一句刻画悍吏得诗句,出场第一句“有吏夜捉人”。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

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应该补充兵力,可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壮丁,而说“捉人”?“捉人”为什么会在夜里?

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生:“捉”与“征”“招”的区别,前者是被动,后者是主动。政府号召百姓自愿叫招兵,而此时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异于常理,连征兵性质已经发生改变,人如蝼蚁,任人宰割,不论老弱病残,男女老少,见人就捉,这都归咎于战乱纷争给百姓带来的空前浩劫、巨大灾难。

生:“夜”,是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白天躲避逃难,抓不到,于是晚上行动,体现了差役的阴险狠毒。

师: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不凶恶?

生:当时朝廷腐败,前线战事缺人,官府命令捉人,军令如山,为完成任务,也是被逼无奈

师:其实差役得出身也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所劫掠得家户或许也沾亲带故,甚至就是亲朋好友,此时的捉人行为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残忍的,他们当然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同自己一样穷苦地百姓蒙受战乱之苦,但是他们也无能为力,因此在他们凶狠阴险地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痛苦、无奈、矛盾的心灵。

教学片段二

“我”即作者杜甫

生:“暮投石壕村”的“暮”:古人外出常未晚先投宿,异于常态,体现仓促,兵荒马乱的现状。

生:“独与老翁别”的“独”: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人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抓走了,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体现无奈、同情、悲哀和沉痛。

生:“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了,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突出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师: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

生:因为这是一场正义之战,国难当头,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需要补充兵力资源,老百姓理应顾全大局,为国效力,诗人表示支持;但是常年战争毕竟为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民苦不堪言,甚至已经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诗人对此表示不满。

师:其实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他那精妙简练的诗歌语言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反思:

《石壕吏》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如下三个方面的育人价值。

一是育人价值的体现要注重文道统一、文言相融。文学作品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获得语言学习的策略,并且在语言的感受鉴赏中获得审美的感受,培养审美的情趣。育人目标离不开“言”,德育精神的传递,是一个细致长效的过程。一堂课中德育精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又不能拔苗助长,矫枉过正,更不能机械灌输。本课教学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来概括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独到见解和对内容的准确把握,都得意于对诗歌字词语言的深入解读和精细剖析,同时也为下文剖析人物“潜台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育人价值的体现要注重“言外之义,弦外之音”。如果语文只在那些没有生命的字词句上反复“折磨”学生,不愿为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的生长奉献智慧,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语文有打动心灵的力量。因而在课堂上,提出差役、老妇和“我”的大量充满矛盾的“潜台词”。作为教师,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要让学生明白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是深沉而痛苦的,他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拳拳之心,是超乎人性的,具有极高人格的感召。正为他不讲忠孝,不讲道德,只把日常人生放进诗去,而却没有一句不是忠孝,不是道德,不是儒家人生理想最高的境界。所以杜诗的高境界,还是在他不著一字的妙处上。

三是育人价值的体现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倾注毕生精力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歌,渗透了三个方面的人文精神:忧患意识、和合意识和人本意识,在当今社会,这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一个人“立志、培智、陶情”的关键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呼唤人文精神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石壕吏差役人物形象
论晚清差役在禁毁小说戏曲活动中的执法与犯法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刍议音韵学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差役多嘴泄天机
差役多嘴泄天机
三读古诗之我教《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案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