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艺术文化学视角的思考
陈岩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摘要:内容德江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本文主要从艺术文化学视角探讨德江傩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追忆德江傩戏傩文化的心理生理根源,并且从艺术文化学视角反观德江傩戏传承与保护,以期为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搭建可操作框架。
关键词:傩戏;傩文化;德江;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简介:陈岩(1988—),男,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德江傩戏,土家人称为“杠神”,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仪式。但在长期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已渐演变成土家族祭祀、祈福、驱邪的民间风俗活动。德江傩戏历史悠久,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多年来,德江傩戏由于特殊表演形式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其背后折射出的傩文化,更是备受追崇。此外,在2006年,德江傩堂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意义深远。所以,对于德江傩戏傩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德江傩戏傩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
傩是一种戏剧形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在我国,傩文化圈分布广泛,尤以四川、贵州、广西为最。德江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使得德江傩戏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特别是在2006年,德江傩堂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德江县傩戏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团结民间、联合高校的传承与保护模式。
首先是政府主导式的传承与保护。德江县政府是傩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多年来,德江县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政府的推动下德江傩戏在美国、韩国、日本及国内专家学者表演了上百场,傩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2006年5月20日,德江傩堂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此外,德江县政府还开展文化旅游节,规划和修建傩戏文化自然保护村等。在此基础上德江政府积极加强文化建设,德江县城包含傩戏元素的广场、建筑、雕塑随处可见,政府安排专人来从事傩戏研究,为傩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还着力打造傩戏形象,传播傩文化品牌。德江县政府的多项举措使得边缘化的傩戏在制度上得到了传承和保护。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德江傩戏的传承与保护主要依靠政府,保护方式是“博物馆”式的保护。德江县在民族宗教事务局建有一个小型的博物馆,条件很简陋,博物馆中收集了傩戏的面具、服饰、书籍、字画、演出的道具,但缺乏专业人员来管理这些文物,傩文化文物堆积成山,特别是一些珍贵的金属物品管理随意,也没有规范的场所来存放文物。
其次是民间群体自觉式的传承与保护。民间自觉式的传承与保护是傩戏傩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点。民间自觉包含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民间傩戏爱好者的自觉,另一方面传承人的自觉。首先是民间傩戏爱好者的自觉。在德江有许多民间人士收集傩戏的面具、服饰、道具等物品,这些人对于傩戏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方式较为“粗糙”,不系统,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从长久来看,对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其次是传承人的自觉。传承人的自觉主要集中在技法的传承,也就是“傩戏”戏的部分。傩戏大师传承弟子要经过严格的程序,遵循一些仪式,这种传承是自觉的,自制道具、面具、法器等,是傩戏传承的主体。
最后是专业院校的传承与保护。贵州省内的高等院校对于傩戏的研究也很突出。高校对于傩戏的传承与保护主要集中在理论建设和当地傩文化发展策略选择。高校与德江县政府积极合作,组织专家学者召开傩文化研讨会,多次编写有关傩戏理论著作;并且极力把傩文化向外界传播,取得巨大成果。贵州民族大学有专门的“西南傩文化研究院”,贵州大学艺术学硕士点也专门对傩文化进行研究。大多专业教授深入德江县实地考察傩戏,观看傩戏演出,为傩戏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综上看来,傩戏作为戏剧源起的一个环节,通过政府等各方努力,在形式上保存了傩戏的表演样式;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却没有落到实处。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任何艺术样式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思维和群体意识中产生的,“这些不同的思想观念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价值追求,便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从原始社会的傩祭、傩舞,直到傩戏的形成,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的傩坛、傩歌、傩坛师、傩面具等都留存着傩的观念和影响”。[1]这些观念所带来的“文化圈”与人们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相比较而言,德江傩戏更多的展现在“技”的保护,而忽视文化传承。一方面是在政府财力和人力的支持下,德江傩戏传承和保护队伍不断扩大,包括对于傩戏创作而言,出现了许多新的剧目。另一方面傩戏的受众面在不断缩减,也就是看傩戏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现代社会文明不断推进,广播电视、传媒、新媒体技术的大力推广,在不断地压缩傩戏的生存空间。政府部门对于傩戏的“金字招牌”往往以“绝技”面世,像“开红山”、“踩平刀”、“炫技”成为传承要领。最终结果还是政府“势单力薄”的传承,而受众越来越少。基于此,从文化视角探讨傩戏存在对于人的生存意义,以及之后对于人生发展的现实可能,切中德江傩戏传承与保护的本质症结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德江傩戏文化传承保护的症结阐释
自从德江傩戏相继被确立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无论是在技艺、传承人发展上,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取得空前发展。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注重傩戏的艺术样式保护,也就是戏的传承,而对决定傩戏传承的软实力“傩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则置之不理。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怪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德江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无论政府与高校多么费劲的发展傩戏,傩戏的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减少,甚至看傩戏的人除了年长者之外,很少有年轻人参与。也就是说政府的付出与社会期望值相背离,所以必须对现有的傩戏传承与保护重新考量,尤其是从傩文化传承的视角反观傩戏产生的文化心理,以及从保护模式上探析利益市场下的傩文化传承。
(一)文化心理起源追忆
德江傩戏从地域上来说是区域的, 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讲则既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傩戏是一门戏剧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要想深层次的去传承与保护傩戏傩文化,必须要探索傩戏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从艺术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傩戏产生得益于人类意识的未开发。人类世界包含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人类最初的生活是平静的,没有危机的。所以人的精神世界是安全的。最初与人相关的就是生存,所以需要劳作。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最初对于外部环境无法认知,因此自身的精神世界感到恐惧。由于自然界的力量过于强大,超出了人类想象力的范围,人类的主体意识屈服于外部环境,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得到一种释放或者妥协,这时自身文化意识抉择就选择了巫术作为对抗外界的手段,使自身的过分强烈的情感得到释放。人类最初的艺术的发展追其起源则是自身苦难的文化抉择。换句话说,由于傩戏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所以才有了这门艺术形式。
这样的文化事件只是偶然,但意义深远。随着德江经济建设的发展,德江人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接受自然的能力增强,对于外界的恐惧可以运用科学得到解决,使身体过分激烈的情感得到平静,这对于傩戏的生存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德江依然保留着最为古老的傩戏,这说明土家人对于傩戏表现出来的图腾崇拜依然存在。种族对于神灵的敬畏外化为文化信仰,整体的文化大环境继续选择傩戏作为载体实现人神对接,傩文化才能保留至今。所以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依然需要群体文化选择。换句话说,傩戏是在人类对抗自然中产生的,由于德江一直处于未开发的地域,所以这成为傩戏流传至今的原因,但是德江经济在发展,这样的优势即将消逝,是否还需要人神对接的载体傩戏。真正决定傩戏去留的,决定傩文化是否消亡的不是研究者或者管理者,而是土家族部落。如果土家族的本能意识中已经没有了“傩文化”概念,那任何传承与保护只是理论上的。所以德江县政府要重视傩戏傩文化自身建设,以傩文化影响力土家人,最后由土家人延续傩戏傩文化的火种。
(二)经济效益与傩文化传承
如今在市场化的大潮下,德江傩戏的传承与保护出现了一种错误的导向。对当地政府来说,政府方面依旧是“重申遗、轻保护”,“傩戏被批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德江政府就迫不及待地将该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产业资源。”[2]傩戏本该受保护的民族文化却沦为发展德江经济的工具;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德江文化主管部门极力在把傩戏往外推,着眼自身的经济建设,把傩戏当做一个产业来发展,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傩文化传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法没有错,物质是基础,物质的发展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从艺术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抉择才是傩戏发展之要。在丧失文化信仰的情况下,傩戏只能是“博物馆”式的保护。傩戏自产生之初就是文化选择的结果,在土家族聚居的德江,科学的认知无法对接土家人的意识,所以在面对疾病、灾难时选择用傩戏来为自己以及家人祈福,只是土家族面对自然的方式。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抉择是一种需要,源于土家族自身文化的群体无意识选择。在这种文化环境之下,德江在偶然的保存了其它地方已经消失的傩戏。
对于德江傩文化与当地经济的关系应该重新考量。从傩文化自身发展角度来说,德江傩戏的发展需要与当地经济产业联系,但不是本末倒置。德江是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的贵州唯一的“傩戏之乡”,多年来,德江傩戏在美国、韩国、日本及国内专家学者面前表演了上百场,在海内外获得很大反响。德江县应该借此为契机,不断加强自身的傩文化建设,借助自身的文化影响力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当地的旅游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说到底,傩文化传承与保护是一份文化事业,应当做文化产业发展,只有打造出傩文化这一品牌,德江的人气指数才会提高,当地的旅游产业才会发展。
三、德江傩戏傩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本体思辨
任何艺术门类的传承都不能只局限于艺术形态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艺术形态背后的文化感召力。相比德江县的傩戏保护,应该既重视傩戏的技艺与传承人的培养,也关注傩戏背后的傩文化塑造,尤其是在傩文化圈的影响下,探析傩文化的传承仪式,傩戏的传承方式以及德江土家人自身的傩文化观念,以此寻求傩戏发展的的可能之路。
(一)强化傩戏傩文化传承仪式
傩戏仪式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天地人对接的神性空间,“在人类文化中,仪式是普遍存在的,是人类文化心理的表述。反过来说,仪式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建构形式”[3]。也正是由于傩戏大师所制造的仪式神圣感,造就了傩戏大师在德江土家族心中的崇高地位。所以传承傩戏,发展傩文化,需要制造仪式感,保留傩戏传承中的传统意识。
对于的德江技艺与传承人的培养,傩戏传承至今是由民间主导,由傩戏大师传授,主要是一些绝技。傩戏有很多巫术的成分,所以对于傩戏师的传承也很重仪式,这也是傩文化的重要体现。“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被公众认可的傩坛掌坛师(巫师) , 一般都要经历投师拜法、 跟班学艺、抛牌过职三个环节, 死后还要经过“开天门”等仪式的特殊葬仪。”[4]可以说巫师的一生都是在特殊繁杂的仪式中渡过的, 没有仪式也就没有巫师和巫术。对于傩戏师来说,从生到死几乎都要在仪式中度过。仪式算是傩戏师身份的象征和载体,傩戏大师借助仪式创造图腾文化,进而增强德江人的神性崇拜,推动演者与观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傩戏大师一般的传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家传”,一种是“外传”;前者是传给自己自己的儿子,后者是传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传授的主体在于傩戏师,徒弟的学习要经过傩戏师的允许才能够进行。
此外,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傩戏师还需要艺术实践,也就是要有几年的跟班学习,之后才能当众表演。傩戏学习中特别重视礼仪,也就是师德,这是傩文化很重要的部分。对于傩戏的传承与保护不只是传授技艺,而是傩技与傩文化并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血与肉的关系。傩技是肉,傩文化是血。傩戏只是一个载体,是连接土家人与自身图腾崇拜的载体,而真正对与傩戏起推动作用的是傩文化;傩戏传授的仪式可以使人产生神圣感,是接通人与神的桥梁。对于傩戏的传承对“道具”保留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传承方式。只有两者并重傩戏才能生生不息。再者说,如果德江土家族对于傩文化的存在已经不再需要,那傩戏传承与保护只能是“博物馆”。
(二)傩戏傩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文化遗产想要保留下去,关键是人去传承”,[5]所以傩文化传承关键在于人。但德江傩戏传承人缺少傩文化的理论素养。大多傩戏大师对傩“文化”是一片空白,理论修养较为欠缺,在对后人的传授当中更多的是着眼于技艺方面,而忽视傩文化的熏陶。德江的傩戏大师以“上面传下来的”回答傩戏的一切,由此可以看出德江傩戏文化传承已经出现问题,对于许多问题都是“无解”,这对于傩戏的发展不利。
德江傩文化传承人包括老一辈的傩戏表演大师和新一代的傩戏传承人。对于前者由于自身的思维限制,对于傩文化的传承主要是演的方面,包括一些绝技、仪式等方面,对于他们主要是做好戏的传承,这也是当今傩戏传承与保护的重点。新一代的传承人就要注重“傩文化”的理论素养。这其中包括傩戏的历史,有关傩文化的理论以及有关傩文化的评论。需要依托高校,举办傩文化传承人培训班,建立傩文化艺术研究所等,利用高校的资源培养一些理论素养较好的人,把傩文化整理成为书籍,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为傩文化的发展寻找生命之源,这对于傩戏的传承与保护至关重要。德江傩戏的传承与保护主要是对傩戏大师、面具以及绝技等方面的保存而忽视自身的傩文化的理论知识建设,德江现在缺少新一代的传承人,所以许多傩戏的剧本、典籍在不断的流失。
傩戏创承人首先是要有一种综合能力。德江作为贵州一个县城,经济较为落后,这就导致了政府不可能花太多钱来供养傩文化研究的人。所以表现在傩文化理论传承的培养上,“民族艺术传承人需要具备挖掘、开发、表演、展示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以及研究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政策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6]这对于德江傩戏发展非常重要。其次要具有兼容并蓄的创新精神。傩文化传承人要纵向上能够把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横向上要能够包容多民族艺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髓,发展自身文化。最后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傩戏中较为成功的剧目,要找到历史上的文化根源,对于不同剧种能够从理论层面来解释,对于傩戏的发展要有一个清晰的文化定位。
(三)土家族本土身份认同感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意识
“土家族傩戏作为民间宗教艺术形式,相较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它充分地凝聚与强化了土家族民众的思想和观念,实现了自身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7]傩戏主要用途是用于消灾、祈福和祭祀。在傩戏起源之初,是由于傩戏自身“有用性”才起到作用。但是真正的传承更应该归为土家族自身认同,如果土家族认为傩戏已经对自身是去意义,那傩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政府的保护只能是把傩戏当做一件工艺品保留下来,让后人瞻仰,而民间的传承则需要民族自身的文化选择。尤其是对于傩戏师来说更是这样。傩戏从表演上来说接近巫术,而巫术是土家族人对抗自然的群体自觉,这是一种文化认同。傩戏师只是土家族人文化认同的载体,傩戏师依托土家族这一群体存在,而土家族把傩戏师当做与神灵交流的载体,借此为自己消灾祈福,傩戏师借助傩戏完成人神之间的沟通,这三者少一个都不行,是一个文化圈。傩戏的传承与保护与土家族人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由于德江自身的条件,土家人依然相信有着神灵的传说,所以傩戏这样一种仪式得以保留。傩戏作为土家族身份认同的一个载体,体现了一种民族的群体意识自觉,对于傩戏保护关键在于增强这种文化群体意识。传承与保护所要做的就是发挥民族群体意识自觉,使土家族之间的文化圈良性循环。土家族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选择傩戏,选择自身的信仰,这也是傩戏发展的最好方式,而不仅仅是把傩戏放进博物馆。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保存傩戏是在延续土家人所建立的傩文化。傩戏傩文化从地域上来说是德江的,但是从文化传承来说却是国家的,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能够从文化的视角对待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德江傩戏为代表的傩文化定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也会“更有生命力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结语
傩文化的传承对于德江傩戏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与高校的作用,重视傩文化的创建,积极地认清傩戏传承的文化心理起源,处理好市场利益与傩戏发展的关系。此外,当地傩戏文化管理者还要强化传统的傩戏仪式,发展具有傩文化传承人,增强土家人本体意识和自身身份认同感,以此促进傩戏傩文化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智联忠.傩文化的保护现状与策略[J].艺苑,2011,(3).
[2]王静思.浅谈贵州德江傩戏文化保护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3]吴秋林.仪式与傩戏的神性空间[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6).
[4]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难题[EB/OL].http://www.ccdy.cn.2010-03-15.
[5]陈玉茜,何清新.关于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人的思考[J].艺术评论,2011,(3).
[6]庹修明.贵州傩戏傩文化[J].文化遗产,2008,(3).
[7]杨婷.土家族傩戏的审美特质[J].艺术百家,2011,(5).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Nuo Opera and Nuo Culture
CHEN Yan
Abstract:Dejiang nuo Opera was hailed as "the living fossil of China drama".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culture investigate the heritage and conservation of Dejiang nuo cultural, recalling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oots of nuo Opera and nuo culture in Dejiang,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and culture in contrast Dejiang nuo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and culture on nuo culture heritage ,this paper hope to building operational framework for the Dejiang nuo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servation.
Key words:nuo opera; nuo culture; Dejiang;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