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育静,何超明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供应室,海南三亚572000)
脑卒中是一种因脑部血管发生病变引起的全身性功能失调的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慢性疾病[1]。脑卒中有着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2-3],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早期识别脑卒中高危人群,对其实行规范化的管理,针对高危因素进行健康指导,提高健康意识,能够降低或延缓脑卒中与其并发症的发生[4]。本次研究对海南省3 300例黎族老年人群通过问卷调查、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进行脑卒中筛查,通过对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以及制订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将筛查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海南省南半边乐东、东方、陵水、五指山、保亭、三亚、琼中、昌江八县市黎族自然村3 300例老年人(≥60岁)作为调查对象,于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进行初步筛查,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开展相关实验室和(或)颈动脉超声检查。
1.2 方法
1.2.1 危险因素评估指标及标准(1)高血压病史(≥140/90 mm 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2)吸烟与被动吸烟:抽(吸)烟量大于或等于1支/天,并持续1年以上;(3)房颤和心瓣膜病;(4)高血脂:总胆固醇浓度大于5.17mmol/L,或三酰甘油大于2.3mmol/L;(5)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大于或等于3次、每次大于或等于30min、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有体育活动);(6)糖尿病;(7)有卒中家族史;(8)肥胖(体质量指数大于或等于28kg/m2)。
1.2.2 脑卒中高、中、低危人群标准 高危人群指:(1)有高血压、吸烟、房颤和心瓣膜病、高血脂、少运动、糖尿病、有卒中家族史、肥胖8项中3项及以上者;(2)有短暂脑缺血发作时和(或)脑卒中史。有上述8项危险因素中的2项则为中危人群。存在上述8项危险因素中的1项及以下且没有脑血管的先兆则为低危人群。
1.2.3 颈动脉超声检查相关指标(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为中层外膜界面与管腔内膜界面之间的距离,正常距离为小于1mm,1mm≤IMT<1.5mm则为内膜中层增厚;(2)管腔内膜中层局部无规则向管腔内隆起,IMT≥1.5mm为颈动脉斑块形成,根据组织病理学研究和斑块回声分为硬斑、软斑、混合斑。(3)颈动脉的管腔狭窄程度分级(以“1-颈内动脉最窄处血流宽度/颈内动脉膨大处模拟内径”计算):轻度狭窄为动脉内径缩小小于30%、中度狭窄为动脉内径缩小30%~<70%、重度狭窄为动脉内径缩小70%~<100%、完全闭塞为动脉内径缩小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值均取双侧概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情况 本次筛查共3 300例,其中男1 432例,女1 868例,男女性别比为0.77∶1.00;年龄60~93岁,平均(72.4±8.32)岁。共筛出脑卒中患者541例,占16.39%,高危人群2 000例,占60.61%(其中男1 204例,占60.20%,女796例,占39.80%,男女性别比为1.50∶1.00;城市739,占36.75%,农村1 265例,占63.25%,城乡比为0.58∶1.00;检出颈动脉内膜增厚706例,占35.30%,颈动脉斑块形成568例,占28.40%,颈动脉狭窄43例,占2.15%);中危人群700例,占21.21%;低危人群259例,占7.85%。
2.2 不同年龄组脑卒中高危人群劲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不同年龄组间的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以及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以及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脑卒中高危人群劲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n(%)]
2.3 合并不同危险因素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合并以下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与被动吸烟、房颤和心瓣膜病、糖尿病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以及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合并以上危险因素者(P<0.05);合并高血脂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合并者(P<0.05);合并少运动、有卒中家族史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合并者(P<0.05);合并肥胖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合并者(P<0.05),见表2。
表2 合并不同危险因素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n(%)]
脑卒中是人类目前首要致残原因和第二大致死原因,中国目前约有7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每年死于中风的患者约达160万,平均每15秒钟就有1例新发患者,每21秒钟死1例[5]。脑卒中的发病、发展、转归和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生活方式以及度疾病的认知程度密切相关。对脑卒中的筛查目的在于创建一个预防性的卫生服务体系,帮助筛查出的脑卒中患者、高危人群以及中危人群全面识别并治疗有关的危险因素,提高一般人群的自我管理能力。
本次共筛查3 300例黎族老年人,男女性别比为0.77∶1.00。共筛出脑卒中患者541例,占16.39%,高危人群2 000例,占60.61%(其中男女性别比为1.50∶1.00;城乡比为0.58∶1.00;检出颈动脉内膜增厚706例,占35.30%,颈动脉斑块形成568例,占28.40%,颈动脉狭窄43例,占2.15%);中危人群700例,占21.20%。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的暴露危险因素的人群男性高出女性,提示性别也是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与冯彩忠等[6]的研究结论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社交活动更多、工作压力更大、生活节奏更快、时常精神紧张、焦虑、郁闷等导致男性交感神经的活性增加,有效地促进了高血压甚至脑卒中的发生,同时,男性抽烟、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分布远高于女性,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将引起血管疾病、肥胖以及高血脂,都将加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还提示,脑卒中高危人群在农村分布较多,与王强等[7]的研究结论一致,原因可能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以及对脑卒中的认知程度均较低。
本研究对共对2 00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不同年龄组间的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以及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以及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年龄是脑卒中的一个高危因素,与高宇等[8]的研究结论一致。这是由于年龄增加引起动脉弹性以及缓冲能力下降,从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以下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与被动吸烟、房颤和心瓣膜病、糖尿病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以及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合并以上危险因素者(P<0.05),合并高血脂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合并者(P<0.05);合并少运动、有卒中家族史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合并者(P<0.05);合并肥胖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合并者(P<0.05)。结果提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以及颈动脉狭窄的发生于高血压、吸烟与被动吸烟、房颤和心瓣膜病以及糖尿病密切相关。血管内的持续高压将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并损伤机体血管内皮,将加大脑卒中的风险,而血压随着年龄的上升将增高,因此,定期对老年人群进行高血压的筛查并有效控制血压对预防脑卒中有重要意义。有关研究表明,吸烟和被动吸烟不仅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同时还能加强其他有关危险因素的影响[9],吸烟和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都有明确的相关性[10],脑卒中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与吸烟量和时间成正比,因此,倡导老年人群戒烟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干预措施。有文献报道,心房颤动引起的脑卒中的风险在80~89岁时是50~59岁的15.6倍,高达23.5%,需对心房颤动的老年人采取及时有效的抗凝治疗[11]。有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血糖等是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通过互联机制将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进一步加重脑卒中的危险性[12],应强化降糖治疗的同时严格控制血压。而糖尿病、少运动又是肥胖和高血压的高危因素,肥胖将加大心血管疾病的易感性,特别是脑卒中,肥胖不仅加大了患脑卒中的风险,同时和血压、血脂、血糖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13],应通过指导老年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适当限制能量的摄入、调节饮食结构,促进体重回归正常、避免肥胖,鼓励其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从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脑卒中是可防且可治的,应扩大对老年人群的筛查范围,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提倡脑卒中防控的全民共参与[14]。根据个体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对人群进行分层,采用分层干预的规范化管理的三级预防网:对筛查结果显示的脑卒中低危人群采取一级预防,积极治疗其存在的危险因素,倡导其遵从健康的生活及行为方式,同时定期对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筛查结果显示的中危人群和高危人群采取二级预防,给其早期诊断并进行早期治疗,防止其发生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筛查结果显示已患脑卒中的人群采取三级预防,采用早期甚至超早期的治疗,从而清除或治疗相关危险因素,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程度。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是切实有效的,超声动态观察颈动脉情况,降低或避免脑卒中事件的发生。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在降低脑卒中患者自身的痛苦及其对家庭及社会带来的负担方面有重大意义。
[1]吴承龙,钟芳芳,章燕幸,等.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结果的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4):549-550,553.
[2]赵静,姜文浩,罗艳侠.北京市某社区中老年人脑卒中患病风险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1971-1973.
[3]张红梅.颈动脉超声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1 965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20):2522-2523.
[4]佘瑞芳,唐丽敏,欧永昌.50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临床资料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93-1594.
[5]钟宇,李兰,刘婷婷,等.社区脑卒中高危个体筛查与干预管理模式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27):2903-2904.
[6]冯彩忠,王伟伟,赵春霞.343名某社区居民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结果分析与干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1):67-69.
[7]王强,毛宗福.甘肃省某脑卒中基地医院脑卒中筛查现状及防治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27(4):60-63.
[8]高宇,雷晓春,布凡.北京市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患病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6):4261-4264.
[9]高建梅,刘彩霞,张海燕.北京市怀柔区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9):784-786.
[10]章松,毕育学,范志刚,等.汉中地区1 148例脑卒中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4,25(2):81-83.
[11]钟代曲,蒋晓江,沈盈盈,等.脑卒中高危人群规范化筛查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重庆医学,2014,43(12):1428-1430.
[12]乔建宏,邢韵,刘玉红.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605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06-107.
[13]李军,刘一,高毅军.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结果分析及健康教育干预——以北京市 W社区为例[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44-46.
[14]刘芹,施燕红,牛晓兰,等.社区脑卒中筛查的意义及规范化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