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新解*

2015-03-18 04:01陈春华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泛音协和音程

陈春华

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新解*

陈春华

斯克里亚宾作为一位将神秘主义哲学为追求目标的音乐家,在他的晚期创作时期,所使用的“神秘和弦”为主要特征的一整套和声体系,在音乐史上散发着独特的神秘“芳香”。对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的研究和诠释,大多从“神秘和弦”中的音程关系、和弦音和非和弦音、调式和声、非三度和弦、“神秘和弦”中的音高在泛音列中的位置、音响色彩等角度展开研究。对此,若以协和性为基本考察方法,以亥姆霍兹“拍音论”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将融合音作为揭示其神秘性的方式,将对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的神秘性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

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泛音列;拍音论;第一融合音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ievitch Scriabin,1871-1915),俄国钢琴家、作曲家、俄国新音乐的先驱者。作为一个神秘主义哲学狂热追求的梦想家,他的创作往往缺少人性化、描绘性的元素,在作品中更多体现出以宗教为表现目的的音乐特征。他一个人举起了“神秘主义”的旗帜,在20世纪初各流派的音乐中独树一帜,很少有作曲家去模仿他。他的这种独到之处,形成他独特的美学追求,也使他的创作风格大大有别于其他作曲家,超出了当时人们所能接受的程度,再加上他个人在人生哲学、艺术审美取向等诸方面的特殊主张,致使当时的社会对他不够理解,不够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对他作品的认可、理解和赞赏。这样的现象在音乐史上较为罕见,引起了现今国内外学者对他的重视。

《音乐大百科全书》条目对斯克里亚宾记录道:“由他的OP.1(1885年)算起,至最后创作OP.74(1914年)止,他的创作生涯只有短暂的29年。他的创作历经三个时期,早期(1885-1900,OP.1-OP.27,28),中期(1901-1909,OP.30-OP.57),晚期(1910-1914,OP.58-OP.74)。”作为神秘主义者的斯克里亚宾,他的和声体系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在他短短的43年寿命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他个人特性的音乐语言风格。斯克里亚宾早期继承浪漫派后期的音乐手段和风格开始他的音乐创作生涯,经过不断地探索,使用了他自己独创的一整套和声体系。所谓“神秘和弦”,也逐步建立在以“神秘和弦”为基础的调式和声进行创作。

著名交响诗《普罗米修斯》(op.60)可以作为斯克里亚宾中晚期作品的分水岭。在这部作品中产生的“神秘和弦”宣告斯克里亚宾和声体系的诞生,他曾对该作品中所使用的属七和弦的真正意图作过这样的描绘:这不是一个属和弦,而是一个主和弦。就如同协和和弦一样,在他试图建立的调性体系中,已赋予了属七和弦作为主和弦的意义,从而将传统调性中属于“不稳定”功能的和弦转换成了“稳定”的并具有主和弦作用的核心和弦。

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排列如下[1]:

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之所以有“神秘”之称,是由于其特殊的音高构成和奇特的音响效果。我们也可以从斯克里亚宾的文字描述中窥见神秘性的特点。在标题为《白色弥撒》的钢琴奏鸣曲(第七号,op.64)中,斯克里亚宾对此曲有如下的描述:此曲“充满了大气的芳香,这是属于神秘世界的,请洗耳恭听这静谧的喜悦”。斯克里亚宾要求“以天使般感官化的喜悦”,要“极纯粹、极柔和地”描述出“感官至福”的境界。

对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神秘性的研究和诠释,大多从“神秘和弦”中的音程关系、和弦音和非和弦音、调式和声、非三度和弦、“神秘和弦”中的音高在泛音列中的位置、音响色彩等角度展开研究。较权威的理论说明记录在《简明牛津音乐史》一书中,将神秘和弦称其为“合成和声”:“合成和声”为基音构成的和弦与它们上方以四度排列所形成的音高是由泛音列中的第9、10、11、13、14分音的组成,应当是“完美的”声音组合。但这样的连续排列缺少第12音分,也未解释其音响效果“完美的”原因。

本文将从协和性分析角度展开研究,即从经典协和理论——拍音论为基础对其展开研究和观察,并提供一种新的微观研究视角。

一、协和性理论:融合音理论

著名声学理论的奠基人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从“拍音”的角度提出融合音理论,即“拍音论”,该理论可以解释如下:每个音都有着以各自基音为基础音高的泛音列,基音为我们熟知的音高,其余泛音(分音)则隐形客观存在。当两个音同时发出声音构成音程时,两个不同基音泛音列之间会产生相互抵触的个别泛音,这些相互“抵触”的个别泛音(分音)的数目,强度,以及分音所处的位置[2]67,决定这个音程的协和程度。抵触的分音越多,所形成的“粗糙感”越强,就越不协和,这些抵触的音会形成“拍音”,这些拍音的具体情况是决定音程协和程度的主要原因。

亥姆霍兹在其著作On the Sensations of Tone中论述到:乐音经耳膜传至内耳后,会在内耳耳蜗的基底膜上的相应部位产生振动。乐音中的泛音与基频一样会刺激耳蜗上基底膜的相应部位,对人的听觉产生影响,使人产生音高和音色的感觉。亥姆霍兹考察认为音程之间的泛音关系,是造成音程协和感的差别重要原因。此后,很多研究人员以此为依据,认为“拍音”不同情况造成音程感知的具体差别:以两个不同频率的“纯音”(自然界的音高都具有泛音)为例,当两个音(纯音,以下同)频率相同时,则不会产生拍音,若当一个音高频率固定,一个音高频率发生很小的变化则会产生拍音,这时的拍音呈现很缓慢的波动,两个音的音响是协和的,若该音继续发生变化,拍音的波动将变得更快,我们会感觉到两个音的音响有些不愉快的快速喧闹的波动;若继续将一个音的频率继续发生变化,两个音构成的响度将逐渐稳定,但此时的音响包含有一种粗暴、不愉快的性质。继续改变这个音的频率,我们将听到两个相隔的不同音,两个音之间将不在互相影响,这时的两个音的音响将呈现协和[2]65。这个分割点,在耳蜗也呈现分解和分割。从频率相同的原点到这个分割点构成一个临界宽带[3]67来分割音调,而四分之一处的临界宽带是最不协和的地方[3]127。从以上经典研究可以看出,音程泛音之间的拍音关系直接影响音程的协和性。

二、第一融合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融合音:十二平均律是我们应用最广泛的律制,以此为基础,音程之间第一对产生抵触的拍音,也就是说第一对产生拍音的泛音称为第一融合音。如下图中纯五度音程为例,C为基音的泛音列标示在图中上部键盘中的小圆点,和G为基音的泛音列标示在图中下部键盘中的小圆点,它们之间会形成若干相互抵触的拍音,即不同融合音(如图中所示的1,2,3,4等),所有融合音实际上都产生了抵触的关系,其中第一对融合音造成粗糙感,较明显地影响音程的协和性。

纯五度泛音关系比较:

第一融合音因为音程间“拍音数”不同也会产生不同差别,物理概念中,分子的不同造成物质不同的张力,乐音之间分音(泛音)的不同也导致了音程张力的自然作用力变化,形成了不同的程度“粗糙感”,从而导致音程间不同程度的协和性。

第一融合音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所决定:

1:第一融合音是除基音以外,相对泛音能量较突出的位置,较明显影响主观听觉,是造成“粗糙感”的主因,所以主要影响音程协和感。

2:如谱表1所示,将所有音程从低到高,按照主观协和感从纯八度到小二度排列,将其中第一融合音(以棱形符头显示)挑选出,并且排列其顺序,将会发现是基本按照泛音列的排列顺序排列的,这说明第一融合音本身就吻合自然的客观规律,而且与人们长期积累的协和感体验相一致,继而论证其合理性。

谱表1:从以下音程融合音总表可以看出,第一融合音与泛音列的排列顺序基本一致:

谱表2:第一融和音的排列顺序与泛音列基本一致:

注:◇为第一融和音

图中显示,从纯八度到小二度的第一融合音排列与泛音列顺序基本一致,并且其音程协和感与主观经验相吻合。

另外,以声音振动原理,泛音能量呈现的是逐渐衰减特性,第一融合音不但首先显现,而且所处声音振动能量冲突的首要位置。可见第一融和音造成了隐形的“作用力场”,它对协和感产生了隐性的作用,而这种隐性的作用力对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神秘和弦”新解

首先对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中特殊的三音组(谱表3阴影处),既为神秘和弦的“基础三音层”,其余音高可以看作为“可动层”。神秘和弦的“基础三音层”基本保持不变,将三音组进行融合音分析,融合音分析的结果如下图。

谱表3:

谱表4:神秘和弦谐波关系:

从谱表4可以看出,神秘和弦的“基础三音层”三个音所形成的泛音列中,第一融合音相互作用,产生的粗糙感,形成了“神秘和弦”的神秘感。

对神秘和弦的解密:

用融合音解释神秘和弦:通过上面的分析,论述了融合音(第一融合音)在音程、和弦中所起的隐形结构力的作用。而神秘和弦形成的“基础三音层”第一融合音位共同为降b,在泛音列中相对较远位置,与基音(也可以不作应用)同其他上方音形成的共同融合音构成了:降b—c—e—g,形成c音上的属二和弦,成为不稳定的隐性结构。他与基音形成稳定与不稳定,调性清晰与模糊,矛盾与统一的整体。

谱表5:第一融合音所形成的属和弦:

将所有融合音包括融合音(即第一融合音)整体考察(谱表6中虚框内标注),将融合音依次排列,可以发现是由泛音列中的第9、10、11、12、13、14分音的组成。并且形成了“合成和声”所缺少的第12分音(g),形成完型构成“合成和声”,更加符合自然泛音的规则。

谱表6:谱例为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中的所有融合音(谱例方框内):

将神秘和弦的第二种情况(谱表3之b)分析会形成融合音升f。所有融合音与基音一起形成降五音的属七和弦的第三转位,会导致稳定中的更加不稳定(谱表5)。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神秘和弦的外在音响是由神秘和弦内在融合音的隐形作用的影响而决定的,斯克里亚宾以神秘和弦为中心成分,所形成的这种自我矛盾结构的变形体,是在第一融合音隐性作用下,而形成了独特的音响效果。第一融合音起对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音响效果有较合理的解释,并且较客观地揭示出“神秘和弦”的特殊音响效果的内部隐性结构。

结 语

在对神秘和弦“神秘性”的诠释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艺术和科学如同硬币的两个面,密切相关。当瓦莱斯“预言”——未来的音乐只有靠作曲家和科学家合作才能产生[4]时,我们身处数字时代,更应以学科交叉为视角,观察和解决艺术学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现代数字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精彩纷呈,20世纪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在美国出现之后,学科交叉趋势和现象愈演愈烈,成为现代学科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成长领域。而现代技术在发展中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以基础自然学科新成果为先导的高新技术成为新的研究领域的带头技术,同时,各门类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并在某些领域围绕一个问题或目标的解决和实现形成综合技术群”[5]。自然学科和人为学科以及相关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已表现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既可以提供科学的研究对象,又可能提供多种研究手段和工具。法国大文豪福楼拜对此也曾有著名的论断:“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参考文献:

[1]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宋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48.

[2]华天礽.双音协和原理探究[J].音乐艺术,1998(2).转引自:唐林,张永德,陶纯孝.音乐物理导论[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235.

[3]David M.Howard.Acoustics and Psychoacoustics[M].陈小平,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65.

[5]何立松,等.现代科技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2.

(责任编辑:黄向苗)

Analysis of Scriabin's Mystic Chords

CHEN Chunhua

As a musician in pursuit of mysticism philosophy,Scriabin created a harmonic system in his late period with“mystic chords”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The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of“mystic chords”is mostly carried out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interval relationships of mystic chords,harmony,the position of the pitch of mystic chords in the harmonic series,sound color,etc..The mystique of Scriabin's mystic chords can be more reasonably explained if the harmony character is investigated as the basic method,Helmholtz's“beat note”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fusion sound as the way to further reveal the mystique.

Scriabin;mysterious chords;harmonic series;beat note theory;first fusion sound

J614.1

A

2015-10-10

陈春华(1977— ),女,甘肃武威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演唱和音乐理论及教育教学研究。(西安710061)

*本文系2015度陕西省教育厅课题《当代音乐“数字化”分析与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JK1642)

猜你喜欢
泛音协和音程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我们班的“运动健将”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协和学子“爱星”献爱心
音乐游戏玩起来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
协和-霍普金斯老年医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