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感悟心随意动

2015-03-17 13:37杨玲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动笔工具性爬山

杨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往往力图通过安排动笔的环节来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细细推敲很多“写”的环节,又会发现有些漫无目的、脱离文本,写出来的话是空话、套话,不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性。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动笔环节呢?以下教学实践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在重点处,感悟中动笔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重点之处。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细心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的同时动笔,即可以看出学生感悟的深浅,也向学生传输了心笔合一的含义。如:《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一老一小是如何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文中只有对“我”爬山的描写,而没有对这位老者爬山的具体描写。老师就抓住这个“爬”让学生充分感悟,并在此处设计动笔环节。

师问:“我”是怎么爬的?生答: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师问:你能想象老爷爷是怎么爬山的?生答:老爷爷不仅是手脚并用,还用上了拐棍;老爷爷不能像小猴子一样灵活,但他的步伐却很稳健;老爷爷身子前倾,只看着脚下……

此时,老师让学生动笔写出老爷爷爬山的动作,并想象我会怎样鼓励老爷爷。

生:老爷爷一步一步向峰顶爬去,一会拽着铁链,一会拄着拐杖吃力地向上爬。我回过头对老爷爷说:“爷爷,加油!”老爷爷冲我摆摆手,又拽着铁链向上爬。

此处的动笔,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为学生学会读书铺石搭路,让教学落在实处。

二、在难点处,理解中动笔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文章中有学生比较难懂的地方,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句子。教师会选择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突破难点。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不妨在难点处安排动笔,能巧妙地化难为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风筝》一课时,“憧憬”一词不好理解。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但这个答案依然比较模糊,似懂非懂。一位老师在此处设计了动笔。

师:回忆你做过的最好的手工,你们一边做,心里一边美美地想着什么呢?动笔写下来。

生:我一边精心地做着风筝,一边美美地想:我做的风筝一定能飞过树梢,飞得最高。

师:我们一边做一边美美地想,这美好的向往就是——

生:憧憬。

这位老师紧紧抓住“憧憬”这个有价值的词语,让学生动笔,充分挖掘了词语隐含的意思,即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啊!

三、在精彩处,动情中动笔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动笔设计: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想对谁说什么?请你写下来。学生写来写去,无非就是一些老掉牙的东西。究其原因,学生不是有感而发,而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写。这样的动笔毫无意义,也没有达到训练语言表达或者升华情感的目的。

情动而辞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带着学生以情入文、入文动情,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如:《给予树》写的是圣诞节前夕,女儿金吉娅看到了援助中心的给予树,用给亲人买礼物的仅有的二十美元买了一个漂亮的洋娃娃,送给了援助中心的女孩。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自己收到的最感动的礼物,在学生情绪激动、动情讲述的时候,话锋一转,你们非常感谢给你们送礼物的人,那么,现在你就是文中那个小女孩,请你对金吉娅说说你心中想说的话。

生:谢谢你,金吉娅。你送我的洋娃娃真漂亮,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生:金吉娅,你是不是圣诞老人派来的啊,给我带来了幸福,谢谢你!

这个恰到好处的动笔就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了。在充满温馨的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动情地朗读着自己的动笔作品,真情流露、质朴无华,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和人情味,课堂也因此变得富有诗意。

其实,在教学中,听写、标画、批注、补白、续写、仿写等都是动笔的一种形式,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思考的痕迹,让学生把对阅读文本中的思索和感悟、欣赏和质疑、愤怒和感动等适当地进行动笔,就是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最好的统一,也是老师整体教学素养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钱俊元.论学生阅读过程中旁通思维的培养[J].天津教育,1998(2).

猜你喜欢
动笔工具性爬山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难忘那次爬山
爬山
爬山
毛毛雨
春天的雨
有趣的爬山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多写创意日记激发动笔兴趣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