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进行有效备课。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要先备好课,要在备课上下“真”工夫。
关键词:通读;熟读;精读;教法;智慧 提到备课,有些老师认为就是写教案,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现在很多教师写教案都是拿现成教案书去抄,教师的备课书写工整,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教后小记都书写得很“认真”,且有一定的超前量。也有些老师直接到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充当自己写的“成果”。这些成果在教学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是应付各级检查。甚至有些教师课前书都来不及去读就进课堂,在课堂是我行我素,真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味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备课只能是应付检查,并不是为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隐性备课是一个教师的“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诸于文字。那么,教师在课前如何“真”心备课呢?在备课时要注意什么?下面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体会,就如何备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通读课文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都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教师上课前应该像学生一样提前预习,先通读课文,大致了解主要内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清生字的字形结构、偏旁部首,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有时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查找资料。弄懂了,才会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乱。
二、熟读课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读赋予作品生命力;一个精彩的朗读,能让学生理解一半的内容……”因此,要求学生去朗读课文,教师自己应反复熟读课文,把课文读活,读出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和直觉印象,读出自己的味道来,使文章能与自己的心灵交融。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精读课文
精读就是“纤屑不遗”。也就是说,对课文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课文,也就是要充分理解文本,正确领会文章所展现出的遣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用意,细细推敲锤炼文字的独具匠心,细细琢磨文章,找准切入点,以便能够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学习运用。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
四、读宽课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自己首先要有这种能力,如了解课文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作品分析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教师都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只有做到心中无疑,才能胸有成竹地帮学生释疑,面对课堂上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才不会责怪这个学生多事,有时这种声音也会带给你不一样的精彩。
五、选择教法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好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法,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选好的教学方法与学法要以所教的课文、目的、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校的教学设备等几方面综合加以考虑。教师选择的教法要符合学生和文本特点,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顺心。
六、共享集体智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单单一个人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上,我们要学会共享互助。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有差异。有时一个教学上的问题,怎么想都想不通,而开展集体智慧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干瘪苍白,教师的思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为了呈现精彩的课堂,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必须意识到课前备课的重要性,并且坚持不懈地备好每堂课。
参考文献:
于朝盈.在备课上多下点工夫[J].考试周刊,2010(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