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钲
(闽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尚武精神视角下的高校武术教学路径探究
阎 钲
(闽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又兼具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保健作用和提升竞技水平的现实意义,依然活跃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当中。探寻武术教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武德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武术教学现代价值的所在。
民族意蕴;尚武精神;体育课程;武术教学
中国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其经历千年传承,不但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武术体系,也使得国术成为一种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文化形态。本文试从以爱国精神为核心的民族意蕴和以尚武精神为内涵的武德教育体系出发,探寻新时期武德建设的现代价值。
在历史语境当中,武德专指习武者特有的行为指南,其以仁义为准则,以锄强扶弱为标准,是习武者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在冷兵器时代,习武者由于经历特殊的体能训练和格斗技巧的专业培训,在当时的社会体系当中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其超出常人的个人能力,往往让其容易凌驾于世俗道德法律之上,而难以被约束。所以古代有“侠以武犯禁”说法。因此,武德这一行业性的道德约束,便具有行为准则的意味,不断规正习武者的行为。经历了长久的积淀与发展,习武者通过武德框架的道德体系建构实现了自我规范。武德其实是武术学习者共同遵守的行业操守,其本质是一种行业性的社会契约。在传承过程当中,经过历代习武者的丰富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习武者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
武德的形成与发展亦是受制于当时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以当代的眼光回溯,古代武德体系当中的理论框架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外现和具化,其主要包括“仁义礼勇”等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治者又为其注入“忠君、爱国”等内涵。
武德体系的形成及发展的过程当中,深深融入了具有独特中国元素的民族情绪和民族文化内蕴当中阳刚劲健的精神内涵。作为侠义的化身,其精神结构当中是以辅助弱小、除暴安良为核心,习武者以此建构起侠义的精神世界。恃强凌弱、以武迫人在武德体系中是不被允许的,习武者的境界在于奉献而非凭借自身卓越的武力条件去索取。探寻武德体系的内涵,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武道的核心在于对“仁”这一儒家核心理念的坚守。“仁心仁术”“以德服人”的观念下,技艺的博弈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比拼,而上升为道,则是包含武术修为、武术道德素养在内的全面考察,而“仁者无敌”则构成武德体系的核心所在。
在冷兵器时代,武德体系作为习武者的道德约束和行为规范,其不但是法律的重要补充,能够让习武者在法律之外,有行业组织及道德来约束其个人行为;亦作为武学内涵的形而上的哲学价值,去引导修行者去练习武术,并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武德作为习武者自我净化、自我超越的标准,对习武者的精神层面的砥砺亦起着重要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在武德体系的传承当中,中国武术的文化价值亦融入其中,进而成为所有武术练习者共同的精神图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尚武精神是构成民族文化坚强骨架的基础所在,其代表了民族精神谱系当中热血、激进和豪迈的元素。尚武是对武术、对力量的崇拜,其具体表现为对英武男子、军人、边关的崇尚。在古代文学的范畴当中,尚武精神并不鲜见,如唐代的边塞诗、宋以来的豪放派等,其在审美意识当中都无形地受到尚武、崇武的影响。
尚武精神是习武者在练习武术过程中,实现对自我体能极限和精神极限超越之后所获得的超然的心理体验和精神快感。尚武情结的产生源自对个体能力的超越。众所周知,练习武术首先是对个体体能的超越。从弱小到强大的状态演变过程当中,练习者通过刻苦训练和严格考核,其能力亦逐渐积累至常人所不能抵达的境界。随着身体机能的稳定增长和个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其精神世界也经历从弱小到强大的成长。在武术学习环境当中,所谓尚武便是将练习过程当中的苦楚和疼痛视作学习过程的必经阶段,这个阶段是每个练习者必须用意志去克服,才能取得其自我能力升华。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意志和心理的超然体验,去克服练习过程中的磨难,并将其视为具有正面意义和作用的心理行为便是尚武。
随着尚武精神外延的不断扩大,尚武情节由狭义的个人体验逐渐演变为习武者群体的集体意识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从尚武的文化意义上讲,崇拜武者、崇拜力量所赋予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成为最主要的外在形态。而在战争不断的古代,人们对于战争实践当中善于运用武术进行搏击进而成为英雄人物的崇拜亦成为尚武情结的精神图腾。在传统文化信仰当中,门神崇拜和财神崇拜正是尚武精神的直接表现。历史人物秦琼和尉迟恭逐渐成为门神信仰的心理过程 ,亦是民间尚武精神发展的一大缩影。至于武圣关羽武财神形象的确立,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尚武精神的直接体现。尚武精神并非武术体系形成过程当中的衍生物,而是寓于其中的核心文化特质。一方面,人们在习武过程当中所获得的能力提升,是通过苦难的方式获得,这种痛楚的克服不但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亦离不开精神力量的参与;另一方面,习武者仍要获得社会主流的认可,其行为才有意义和价值。尚武精神分解开来看,是习武者自身应对练武过程当中出现的困难的信念,亦是社会层面上对习武者社会定位和社会角色扮演的认可程度。因此,其在武德体系当中的地位也尤为重要,绝非可有可无。
武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过漫长的变迁和不断修正的历史过程。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传统师徒相授、门户选择的传承模式已经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普及推广意义的大众教学。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环境当中,武术传承本身则具有伦理层面的社会意味。师徒之间往往被视作父子关系的延伸,其在传授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对技术手段的倾囊相授,更是通过言行举止和说教,来实现对武德体系价值的传承。但在普及教育的环境里,这种私密性、具有父子意味的教育模式不复存在,传统的武德教育体系亦失去了生命力。
但是,武德作为规范性质的教育活动,在现代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仍不可小视。首先,以尚武精神为支撑,习武者可以从中获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来实现自我意志的砥砺、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内心的修炼。第二,武德作为习武者道德约束能力的作用依然没有减弱,习武者的潜心修炼的目的并不是为以暴制暴。在武德体系中,重塑“仁”的回归,将现代体育精神当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现代精神融入其中,可以激发其生命力与活力。
为武德体系注入现代性因素的关键是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赋予具有人民大众情怀的武德价值标准。现代武德是脱胎于传统武德体系,但又是对传统武德体系的超越。作为新形势下武德体系的确立,应该摒弃传统文化元素“愚忠愚孝”等消极因素,为其注入“爱国守法、诚实友爱”等具有现代行为价值标准的社会因素。
在新时期,以大学课堂教育为基础,积极发挥武术文化对人的积极因素,传播正能量。武术文化作用于人,可使人的身心得到不断的完善发展。一方面,通过练习武术,广大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实现提升人民身体素质的作用。另外,武术文化可以有助于青少年人格的塑造、生活情趣的丰富,健康意识的树立,竞争意识的增强,从而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高尚的文化意识,推动社会积极健康发展。习武之人,往往在思维方式和行为处事上,更加积极阳刚,受刚劲的武术文化影响,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性作用。
那么,如何在大学课堂上为武术文化和武德体系赋予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因素呢?第一,把武德体系从行业性规范开拓到更为广阔的范畴和社会群体当中。武德体系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其群体的广泛性和普适性上。在当前,为武术文化体系赋予爱国的民族意蕴和民族情怀,不但能使武术文化由行业性理想上升到民族精神层面,更能让练习者从更为广阔的层次上展望其理想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竞技搏击的技能,更要引导鼓励其树立爱国为民的远大理想。第二,为传统武术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历史的推移、深化及发展,也带来了武术文化内涵的推移、深化及发展。武术教育者对于传统文化因素当中的扶危济困,可以为其赋予其爱心慈善的现代意义;对于除暴安良的传统主张,要引导学生树立对法律的敬畏,培养起助人为乐的好习惯。也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为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武术教学才能够与时俱进。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的时候,还要通过武德体系的教育影响其日常的为人处世,教育其在社会当中遵循社会规范与社会价值。第三,积极探寻尚武精神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将其转化为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动力。尚武精神的内涵有百折不挠、勇猛精进、奋勇无前等积极意义。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验,有助于不断提升抵御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升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也是其时代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教师通过对武术内容的传授和灌输,为学生打开对武术认知的大门,而学生又在学习的实践里,深刻领悟到武术文化层面当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刚劲有力的尚武精神,并能够使之逐渐成为影响自我精神世界的价值理念。
第一,从课堂内容来讲,在教学安排上,要加大对武德和爱国思想等内容的讲授。现在武术课堂出现的弊端是只注重对技术层面的传授和指点,而忽视对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熏陶。若武德缺失,则学生无法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内蕴。因此,加大武德教育和武术文化层面的引导,在武术教学实践中处于优先地位。在课堂教学环节,要以优秀的武术家积极入世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武者真正的社会价值及社会角色定位。
第二,活跃课堂气氛,转变教育模式。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方式,来实现对传统武术教学的提升。在传统武术教学体系当中,注重根基的训练方式往往容易让初学者陷入厌学、惧学的尴尬境地。这很容易影响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现代武术教学实践当中,要采取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其学习的动力调动起来。鉴于学生的学习程度和领悟能力存在着差异,根据掌握程度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在不影响学习进度的情况下,检验其教学成果。
第三,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尚武精神教育和英雄主义精神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形成新时期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民族精神意蕴与尚武精神的融合,应在武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完成。在武术教学的课堂之中,学生与教师应致力于加强对课堂模式和课堂内容形式等层面的探索,积极将教学——学习——感悟等环节融为一体。教师在教授学生武术的同时,亦应该着重向其阐述习武者的价值和意义的所在,爱国主义是习武者的灵魂、尚武精神是提升自我能力的途径,而英雄主义精神是实现习武者自身价值的情结所在,三者之间的融合,共同构成新时期武术精神的内蕴。
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武德内涵的更新发展,推进武术教学的现代化,对于武术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门派之别的武术传承模式走入大学课堂教学的现代教育活动当中,如何在现代课堂教育当中,汲取武德教育体系的营养,挖掘其现代价值,重塑其现代意义,是做好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2095-4654(2015)04-0096-03
2015-02-03
G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