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军,吴沛奚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哲政阐赜】
弱化与提升:新时期道德观念嬗变的趋势与评析
周武军,吴沛奚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新时期道德观念的嬗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变化的趋势是宏观政治层面的愈益重视和明晰,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弱化,新兴的道德观念在提升。道德观念宏观叙事环境的嬗变,展示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应及其作用。人格尊严的弱化与生命(生理)价值的提升,精神鼓励的弱化与物质激励的提升,人际关系的弱化与人物(自然)关系的提升等方面,皆有值得肯定之处,但同时也都有需要关注并引起重视的问题。关键是要做到审时度势,把握好事物发展的度,掌握事物相互之间矛盾统一的和谐系数,更加旗帜鲜明地大力倡导主流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航向稳步向前。
关键词:道德观念;社会道德;价值观念
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道德观念的嬗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道德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的热点,并长时间保持较高的温度。2002年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2006年南京彭宇案,20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等,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由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社旗下《小康》杂志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2011最受关注10大焦点民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社会道德风气”位列第七,首次进入国人关注的问题前十名,接近8成的中国人为社会道德风气担忧。实际上,“社会道德风气”在2005年就已进入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排第九)[1]。这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新时期最根本的变化是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化改革。经济体制的变革引起社会全方位的深刻变化。30多年过去,社会转型趋于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3,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基本判断,说明我们的制度建设、制度文明、政治文明已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亦应趋于稳定。藉此,我们该回过头来进行反思,社会的道德观念有哪些重要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进一步引导、规整社会的道德观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都是需要进行认真梳理分析的话题。
一、道德观念嬗变的宏观叙事环境
如果以代表人物为标志,1949—1978年的中国社会可以约略地称之为毛泽东时代。那个时代是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时代。全社会都奉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最响亮的口号。那个时代非常重视道德建设,树立模范典型是其主要做法,雷锋就是那个时代树立的典型,是道德领域的英雄。虽然以后的历程中有些波折,可我们今天仍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向雷锋同志学习”。
改革开放以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208小平同志还直接强调道德问题:“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3]367道德问题已经显现,观念变化就在其中。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4]“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是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之后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进步,它丰富完善了新时期的治国理念,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它突出强调了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5],即“八荣八耻”。“八荣八耻”的内涵很丰富,其主旨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属于道德的范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影响更深刻、更明晰。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想,其第三个层面主要表达的也是道德要求。习近平同志也非常重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多个场合予以强调。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6]习近平还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7]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已显而易见,新的更加简明扼要的道德观念业已进入人们的脑海之中。
回顾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道德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道德观念嬗变的一种趋势:从邓小平的“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江泽民的“以德治国”,从胡锦涛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到习近平的“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愈来愈凸显,愈来愈直接,从潜在、深层的位置逐渐发展到现实的直接表述,新时期稳定、简明而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人格尊严的弱化与生命(生理)价值的提升
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年代,人的生命是服务于社会政治理想,服务于更高的超然的人生追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不食美国救济粮、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朱自清等等都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价值追求的典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以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等伦理道德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关于人格与生命的道德观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人们主体意识、个体意识的增强,生命(生理)本位的价值理念逐渐确立。社会上曾出现这样一种论调:女性在遭受强暴袭击的情况下,宁可失身、失财,也要忍辱保命。此观点好像强调了生命价值,却漠视了人格尊严,不可作为主流价值观念广泛宣传。万俊人教授亦认为:“现代人对贞洁等并不看重,情感越来越简单化。”[8]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切不可过分。人不仅是物理生命、物质的存在方式,还是心理生命、精神的存在方式,人还要活得有尊严、有气节。对待传统的贞烈观,我们应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夫死守节而不改嫁,甚或未婚夫死而守贞都是迂腐的观念,是对女性的压抑、摧残和迫害。但忠贞节操的观念,纯洁美好的两性观念,人类追求圣洁情爱的愿望应予留存。所以,我们还是要大力宣扬勇斗、智斗歹徒的事迹,而对于某些所谓的新观念要持谨慎的态度。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2014年8月22日播出一期“125个红手印”的故事,说的是四川省威远县少里村125位村民共同签名按手印上书县法院,为一位稍有智障的杀人嫌犯李水平求情,因为他用铁锹打死了好逸恶劳、嗜赌成性、打骂父母的弟弟李建平,村民们希望法院宽大处理,放他回家照看82岁的孤身老母。但最后威远县法院仍然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李水平有期徒刑4年。
村里人认为李水平打死李建平是除了害,对他本人、家人和社会都是解脱。但法院没有采纳村民、亲属的恳请,没有采用有期徒刑缓期执行的刑罚,仍然判李水平要在监狱里服四年劳役,体现了法律的尊严,维护了人的生命的尊严。实际上,法律和道德遵循的精神价值是统一的,都要追求正义,抑恶扬善。法律的立法精神与司法实践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追求,那就是生命第一,他者为辅,统筹兼顾才能法治和谐。此案的判决正体现了这样的社会观念。
进入新时期,自杀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关注。虽然我们这个社会对自杀问题还讳莫如深,鲜有公开报道,然而还是有一些统计资料。“从世界范围来看,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为其10—20倍。在我国,据卫生部门统计,每年约23—25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9]并且,“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自杀人员以15—30岁青壮年最多,对国家损失巨大”[10],“15—34岁死亡人群中,自杀成为首位死因”[11]。虽然近几年公布的数字表明我国的自杀率有下降趋势,但自杀问题还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问题的出现说明在我国的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教育、认知、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因为自杀的主观原因是身心的冲突、分裂、对立以致达到无法调和的程度,人就以结束生命的形式结束一切。我国的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学校机关等组织已开始重视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数都成立了精神卫生、心理咨询等机构。人们对生命的关注较以前有大幅度提升, 从以前的不察觉、不重视到日益重视,所以,新时期的道德定义也把个人的身心关系纳入其中[12]。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生命价值的提升。
人们的性观念从比较保守纯净到日趋开放复杂。女性着装越来越暴露,年轻人在公共场所的亲昵行为司空见惯,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已见怪不怪,互联网上鱼龙混杂、乌七八糟的东西不时露头,情人现象在公布出来的腐败官员中十有八九[13],社会上甚至出现笑贫不笑娼的观念。此等现象、此等观念绝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虽然人类的性道德观念会愈来愈开明,愈来愈符合人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绝不是没有底线的“性自由”“性解放”。开放与开明是两个层次的概念,理性的开放是开明,没有节制的开放就是“性泛滥”。所以,对上述现象我们应区分情况或引导或批驳或鞭笞或禁止或打击。
东西方腐朽没落思想的影响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生蔓延,使一些人满足于一时的冲动,一时的私欲,一时感官的刺激,在满足生理生命需要的同时,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受到损害,这不能不说是某个方面某种程度的倒退抑或是经济社会进步而付出的某种代价。在道德与法律之间,道德的区域本来就很宽泛,但社会的道德有底线,主流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必须确定,必须旗帜鲜明大力宣传。
三、精神鼓励的弱化与物质激励的提升
物质匮乏的年代只有以精神鼓励为主。一张小小的奖状,一本薄而简的笔记本,这就是对先进、优秀的奖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活力在增加,物质财富在积累,人们的物欲也在膨胀。房子、汽车甚或别墅、游艇,物质的诱惑刺激着每一个人。社会变得越来越讲“实惠”,什么“理想”“崇高”等词汇已难觅身影,理想的荒漠化(社会政治理想)事实上成为社会精神领域的严重问题。人们更多地看重自身的物质利益,而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愉悦日渐淡化。
一方面,“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观念受到冲击,人们不再十分看重官员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辞官经商者大有人在;另一方面,我们的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有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家位列其中。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各级工商联已经拥有271万民营企业成员。全国工商联第八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发现,51.1%的大陆民营企业主担任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两类职务[14]。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私企代表不过50人,到了2003年,十届人大选出的2 900多名代表中,非公有制经济代表逾200名,占代表总数近10%。其中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江苏、广东以及湖南省人大代表团中,私营企业老板当选人大代表的都超过10人。[15]200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大约有100位民营企业家当选,2008年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有100多位民营企业家当选。[16]从现有的资料完全可以看出,不论是党代会代表,还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民营企业家数量都呈增加之势。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主担任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两类职务,这部分人,主要凭借其经济贡献而获得政治地位和荣誉。当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物质激励的提升与精神鼓励的弱化。人们的经济、财产、物质地位愈来愈重要。中国正在从官本位社会向政商争雄或政商交叉、合作的方向发展。
见义勇为成为一个争论的议题。面对跌倒的老人,面对处于危难当中的人们,其他人为什么不敢、不愿施以援手,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愿、不能承担不能承担之重,他们害怕个人经济利益受到不该有的损害,宁愿舍弃正义、英勇等精神意义;而身处险难的人为何会产生讹人现象,除了他们自身的道德素质有问题以外,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缺乏应有、可靠、完善的社会保障作支撑。其根本还是个人物质利益问题。
物质激励的提升是好事,因为以前我们太漠视人们的物质利益。它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物质第一性的基本原理。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类经过若干万年的进化发展,除了物质的形体以外,还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精神存在,形成了一套社会运行的规则体系,包括宗教、道德、纪律、法律等,用以调整人们的物质存在和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之间必须平衡协调,必须有一个和谐系数,任何一方的过分强调,都将打破这个平衡,都不符合自然社会的运行规律,都是人类的灾难。而道德是人类社会规则体系的核心,它将伴随人类社会永久存在,是人之为人的既基本又崇高的言行要求,是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它既可以要求人们不撒谎、不偷盗,又可以期望人们为了民族、国家等整体利益,为了美好的未来社会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就是美国学者富勒所阐述的“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如果说愿望的道德是以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界作为出发点的话,那么,义务的道德则是从最低点出发。”[17]因此,道德作用的空间非常广阔,甚至是最广阔的,尤其像我国这样缺乏宗教的国家更是如此。所以,更多地对人们进行道德鼓励、精神鼓励同样是必须的,并且要逐渐形成进行道德宣传和精神鼓励是一种“自然义务”这样一种观念。“对于奉献自己、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其他人有义务不在他们光荣努力的道路上唱反调和设置障碍。进一步讲,即使没有其他的方式回报贡献,至少应该高度评价他们的贡献,宣传他们的美名,以此作为对努力的主要回报。”[18]
四、人际关系的弱化与人、物(自然)关系的提升
这里的人、物关系可以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人与物质自然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人与物质产品、商品的关系。后一种关系的提升已在上述有关内容中有所阐发,此不赘述。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道德定义没有涉及人与物质自然环境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活力四处迸发,大规模经济建设强力推进,工厂拔地而起,道路步步延伸,人口增加,消费升级,市场为了赚钱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就必然生产出过剩产品,这就加剧环境污染,森林滥发,山体破坏,大气时常被沙尘暴、雾霾所笼罩,这一切都使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政府专门成立了环保机关,各种民间环保组织也大量涌现,中国的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专门重点研究人与物质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道德定义[12]。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切都说明人与物质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的道德观念中地位得到提升。我们认识到,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不能杀鸡取卵,不能竭泽而渔,吃了自家饭、断了子孙路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
而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正在从“熟人社会”“乡土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城市化社会”转型,人口流动与迁徙的政策愈来愈宽松。2014年,户籍新政《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中国将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城乡分制体制,统一使用“居民户口”规范中国公民。当然,“农民工”还是新时期出现的典型词汇。据统计,1983年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约为200万人[19],到2013年全国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外出农民工达16 610万人[20],30年间增加了80多倍。再加上学生等流动人口,全国有一两亿人背井离乡工作、生活在陌生之地,他们大约占到了中国总人口的1/7—1/6,然而他们又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这对中国人际关系的影响可想而知。所以说,“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已呈必然。
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21]发展到2013年的53.73%[22],增长了3倍多;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亿[23]发展到2013年的7.3亿[22],增长4倍多。如此众多的人生活在一起,却是高楼林立、铁门(防盗门)紧锁,真可谓“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章》)。这样的“城市化社会”代替传统的“乡土社会”必然带来人际关系的淡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直至爱护人类制造、创造的一般物品都值得肯定。自然之物是人类生命、生活的来源,制造/创造之物渗透着人类的辛勤劳动和汗水,都应十分珍惜。对大自然盲目、肆无忌惮、毫无节制地攫取、掠夺以致破坏,都应予以谴责、惩处乃至打击。爱护公物(人们一般都爱护自己的物品)更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然而,人际关系的弱化、淡化乃至疏远应予引起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隔肚说话,心存戒备,缺乏人间的真诚和温情,互不信任,乃至猜忌、仇恨、敌对、战争,人类的悲剧悲哀就这样产生。而人是感情动物、群居动物,最怕的就是孤独寂寞,任何现代的通信联络手段都代替不了人们相互之间的直接交流。反面的教训深化了我们对宇宙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人、物(自然)关系的提升虽在情理之中,但人类必须要反思检讨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经常问一问生产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而调整生产生活的节奏,使人类生活在更幸福快乐的世界之中。樊和平教授研究指出:“伦理道德问题影响意识形态安全。”[24]问题的进一步蔓延与深化,同样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此论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国家、社会是一个整体、系统,量变的积累叠加会使质的部分或整体产生崩溃。人与人之间,阶级、阶层之间的伦理关系本质上是利益、经济关系,经济是政治的现实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影响是必然的,变是必然的。加强沟通是增加互信的有效方法,社会心理学早已证明,熟悉可以增加喜欢。所以,人际关系不能弱化,应在新形势下研究提升。我们切不可见物不见人,让物欲的横流湮没人间真情。
道德观念的嬗变是历史的必然。唯物辩证法讲,事物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深刻变化,上层建筑亦必然发生变化。道德处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较深层次,但其变化是迟早之事。道德观念宏观叙事环境的嬗变,说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政治层面对社会变革的反映,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应及其作用。政治在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这是一种历史现象和规律。人格尊严的弱化与生命(生理)价值的提升,精神鼓励的弱化与物质激励的提升,人际关系的弱化与人物(自然)关系的提升等方面,皆有值得肯定之处,但也都有需要关注和引起重视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要做到审时度势,把握好事物发展的度,掌握事物相互之间矛盾统一的和谐系数,更加旗帜鲜明地大力宣传倡导主流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航向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苏枫.2011最受关注10大焦点民生问题[J].小康,2011,(12):50-5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17.
[6]习近平.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人民日报,2013-09-27(1).
[7]习近平: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光明日报,2013-11-29(1).
[8]彭定光,左高山.当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访万俊人教授[J].现代大学教育,2003,(4):3-7.
[9]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23.
[10]答旦.中国自杀研究五十年[J].医学与社会,2001,(4):15-17.
[11]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45.
[12]周武军.基于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定义看道德定义的充实与发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89-93.
[13]赵喜斌,习楠.被查处的贪官95%有情妇[N/OL].北京晚报(2013-01-28)[2014-07-21].http://bjwb.bjd.com.cn/html/2013-01/28/content_44258.htm#.
[14]周学良.民营企业家政治身份晋升路线图:工商联成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是一个民营企业家政治升迁的传统三阶段[EB/OL].[2014-07-19].http://blog.renren.com/share/201135004/10163461517.
[15]新华网.人大代表比例提高民营企业家参政“新生态”[EB/OL].(2004-03-12)[2014-07-19].http://www.huaxia.com/sw/cjzx/jjdt/00185814.html.
[16]叶铁桥.100多位民营企业家当选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EB/OL].(2008-02-04)[2014-07-19].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02/id/287434.shtml.
[17]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
[18]塞缪尔·普芬道夫.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M].鞠成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4.
[19]《我国农民工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总体趋势:观测“十二五”[EB/OL].(2010-10-19)[2014-07-21].http://www.gygov.gov.cn.
[20]刘铹.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同比增2.4%[EB/OL].(2014-05-12)[2014-07-21].http://news.sina.com.cn/c/2014-05-12/170130119182.shtml.
[21]高云才.中国城市化观察:城市化不能“大跃进”[N/OL].人民日报,(2011-02-14)[2014-07-2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2/14/c_121072377_5.htm.
[22]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EB/OL].(2014-01-20)[2014-07-21].http://news.163.com/14/0120/10/9J1BQSN700014JB5.html.
[23]佚名.中国城镇人口从 1978年的 1.7亿到 2012年的 7.1亿[EB/OL].(2013-12-15)[2014-07-21].http://www.lailook.net/kxfz/09/2013-12-15/34716.html.
[24]樊和平.伦理道德问题影响意识形态安全[N].中国教育报,2014-03-14(6).
Weakening and Promotion—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Evolution of Moral Values in the New Era
ZHOU Wu-jun,WU Pei-xi
(SchoolofEconomics,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23,China)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moral values in the new era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people’s traditional ethics has been weakening, and new moral values have been promoted. The evolution of micro moral narrative environment reflects the reaction and effect of political superstructure and ideology on social ethic and morality. There are some points deserve affirmation but also some problems deserve attention with weakening of personal dignity and strengthening of biological value, weakening of spiritual incentives and strengthening of material incentives, and weakening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trengthening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he nature. The key is to master the harmonious coefficients between opposites, and to publicize the mainline moral values.
Key words:moral values; social morality; values
作者简介:周武军(1963— ),男,河南偃师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和哲学相关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10027)
收稿日期:2014-12-06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15)05-0026-06
DOI:10.15926/j.cnki.hkdsk.2015.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