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英译综述

2015-03-17 15:45周莹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典籍牡丹亭译本

周莹

(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河北石家庄 050043)

《牡丹亭》英译综述

周莹

(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河北石家庄 050043)

《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之作,其译介活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世纪之交达到高潮,先后出现了多个完整的英语译本,译本风格各异,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都能传递原文的精髓,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国内外前辈翻译家的共同努力下,《牡丹亭》成为我国戏剧典籍对外推广的亮点。

文学翻译;《牡丹亭》;英译本;翻译策略

戏剧是与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并列的文学体裁。中国戏剧既非纯粹的戏曲(舞台表演艺术),也有别于西方的戏剧艺术(play,theatre,drama),实际上是指剧作家按照戏曲舞台演出的要求而创作的书面戏剧样式经典;中国戏剧典籍融会贯通了诗、词、赋、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中的艺术成分,是我国文学艺术的集大成者。中国古典戏剧典籍既可用于阅读,也可用于表演,但又不以可表演性为最终目的。因此,中国的戏剧被称为“剧诗”——戏剧性的诗,是诗与剧的结合,曲与戏的统一。[1]

中国古典戏剧典籍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和独特的文化特征,是我国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但是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戏剧典籍的译介常被国内外翻译界所忽略,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就其数量而言,中国戏剧典籍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在280多年的中国戏剧对外交流史中,仅有32部戏剧典籍(数据截至2005年,见《京华时报》,2008年10月25日)得到翻译并予以出版,而且多以节译、选译和编译的形式为主,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戏剧典籍译介的不足导致西方人对中国戏剧的认识存在着诸多曲解或误读,很多西方人甚至认为中国戏剧没有悲剧与喜剧之分,根本无法与欧洲戏剧相比,就连热衷于中国文化的伏尔泰先生也认为“中国文化在其他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然而在戏剧的领域里,只停留在它的婴儿幼稚时期”。[2]

本文以中国戏剧典籍中的经典之作《牡丹亭》的英译情况为例,来管窥古典戏剧典籍英译的总体状况和发展方向。

一、《牡丹亭》译介轨迹

本文之所以选择以《牡丹亭》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由其在中国文学和英美汉学系统中的地位,以及所具有的代表性决定的。《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杰出戏剧家汤显祖(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的代表作,全剧共55出,用唯美的笔触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颂扬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作品结构宏大,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国戏剧史上的杰作。

在英美汉学家的眼里,《牡丹亭》这部作品同样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地位。汉学家宣立敦(Richard Strassberg)在评价美国汉学家白之教授(Cyril Birch)的《牡丹亭》英译本时认为,“如果说霍克斯英译的《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小说的最高成就,那么白之英译的《牡丹亭》则是中国戏剧的里程碑。”[3]

早期的《牡丹亭》译本多为节译本和选译本,以介绍为主,不成体系。1939年,英裔意大利学者哈罗德·艾克顿(Harold Acton)首次英译《牡丹亭》中的《春香闹塾》,不仅如此,他还首次详细介绍了《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将《牡丹亭》与《琵琶记》并称为明朝南戏的杰作。哈罗德·艾克顿之后还出现过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1960,1986),美国汉学家张心沧(H.C.Chang)(1973)和宇文所安(Stephen Owen)(1996)等多个节译本。20世纪90年代起,特别是在“大中华文库”“中国国家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国家项目的推动和支持下,《牡丹亭》的对外译介呈现加速的趋势,出现了一个英译的高潮。不仅涌现了新的节译本、编译本,还出现了全译本和舞台本;不仅有无韵体,还有韵文版译本。1994年,在美国汉学家白之完成《牡丹亭》全译英文本(第二版)14年之后,中国科技大学张光前教授翻译的《牡丹亭》无韵体全译本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新世界出版社推出了陈美林改编的英汉对照版本的《牡丹亭》。2000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先后刊印了汪榕培教授英译的《牡丹亭》。2009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了许渊冲和许明合作的英译《牡丹亭》舞台本。同年,五洲传播出版社又推出了滕建民改编、顾伟光等英译的《牡丹亭故事》。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刊印了李真瑜等人改编的《青春绣像版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牡丹亭》(英汉对照)。中外译者对《牡丹亭》的英译活动持续将近百年,国内外先后出现过23种不同形式的《牡丹亭》英译本。其译介涵盖了戏剧英译的所有形式,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不仅如此,《牡丹亭》英文版章节还被选入《中国文学瑰宝》《中国文学选集》《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诺顿中国文学选集》《简明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等权威文学选集中,为西方读者欣赏和接受,也成为西方学者阅读和研究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戏剧的重要来源。此外,《牡丹亭》还被写入《印第安纳中国传统文学指南》《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等重要文学著作,在英语文学中呈现了经典化的趋势。

二、《牡丹亭》主要英译本概述

1.白之的译本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白之教授第一个将《牡丹亭》全文译成英文,该译本于1980年由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白之教授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他的译文不仅语言地道,而且忠实再现了原作的文化内涵,是目前西方最流行的《牡丹亭》译本。白之教授在翻译原作中的人名、曲牌名时都采取了意译的方法;在翻译剧中具有较强文学性和翻译难度的内容——唱词和诗白时,抛弃了传统的格律和押韵,采用自由诗的形式来翻译。这种译法摆脱了原文中格律的限制,避免了因韵害义带来的影响,从而使语言更加流畅自然,更利于英美读者轻松地接受和阅读。虽然这种译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原作的音韵美,没有能全面展示中国古代戏剧典籍的艺术造诣,但总体来说,白之教授的译本忠实细致,而他本人作为译入语的作家和著名学者,更容易被英美读者所接受,事实证明其译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白之教授又在1994年和1999年分别推出了两个全译本,为《牡丹亭》走上世界文学舞台作出巨大贡献。

2.张光前的译本

《牡丹亭》的第二个全文英译本出自国内翻译家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光前教授。该译本于1994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由外文出版社再版。张光前教授长期从事古典作品的翻译,代表作有英译《太平广记选》(1998)和英译《南柯记》(2003)等作品,是我国著名的古籍作品翻译专家。同美国翻译家白之相比,张光前教授的古文功底扎实,在原文意思的理解方面更为准确。在翻译剧中唱词和诗句的时候,他采用莎士比亚的素体诗的格式,以抑扬格为基本节奏来翻译,用西方诗歌艺术形式还原中国的文学作品,更好地保留了原作的艺术价值,而且翻译难度很高。

3.汪榕培的译本

《牡丹亭》的第三个英文全译本是由著名翻译家汪榕培完成的,于2000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汪榕培教授古文功底深厚、治学态度严谨,译本以“传神达意”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原作的风采。在翻译《牡丹亭》中的唱词和诗句的时候,汪榕培教授借鉴了英语传统格律诗的形式和押韵方法来翻译,采取了不同于白之译本和张光前译本的翻译策略,保留原文的音韵、节奏之美,译文更具有可读性,郭著章教授在评价汪榕培教授的译本时认为“汪译是迄今最令人满意的全译本”。[4]

4.许渊冲、许明的译本

《牡丹亭》第四个英文全译本是由北京大学的许渊冲教授和其子许明共同完成的,于2009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许渊冲教授是我国典籍英译领域的大家,著述颇丰,其《牡丹亭》英译本充分体现了许老一直以来提倡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原则。两位译者把《牡丹亭》的唱词和诗句翻译成韵式整齐的诗体,充分发挥了译入语的优势,语言流畅,再现了原作的音、形、意方面的美学价值。

通观以上四个英文全译本,各位翻译家采用的翻译策略各不相同,其译文风格各具特色,但是都做到了语言流畅,又都能较为全面地展现原著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都不失为中国文学典籍外译的经典之作。各位翻译家策略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译者发挥其主体作用,对译文读者的不同考量,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和不同翻译资助者对翻译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和要求,都在情理之中。

三、结语

概观《牡丹亭》的23个英文译本,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在英译推广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就整个中国戏剧典籍而言,这样的亮点还很少;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译学界对《牡丹亭》一类的戏剧典籍译本和译文的研究还很少,中国知网(CNKI)上收录的相关期刊论文只有十几篇,硕博论文数量不多,目前还没有专著问世。同另一部著名中国文学典籍《红楼梦》的翻译和研究比较,相差甚远,而且对《牡丹亭》译本的研究还局限在文本信息转换和翻译形式选择等微观层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英国翻译理论家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曾指出,戏剧翻译是最受忽视的领域之一,并用“迷宫”一词比喻戏剧翻译领域的研究现状。[5]这一描述也同样反映了我国戏剧典籍翻译和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牡丹亭》近百年“西渐”过程中,形成了国外汉学家和华裔学者“译入”模式和国内学者“译出”模式,这些成功的模式都可以复制到其他戏剧典籍和文学典籍的翻译工作中,进而促进整个中国文化和文学典籍的翻译事业的繁荣;译学界探讨国内外《牡丹亭》译文和译本,也能对今后戏剧典籍译介及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

[1]张庚,郭汉城,何为.中国戏曲通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237.

[2]刘珺.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跨文化障碍[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0(2):47-50.

[3]Richard Strassberg.Review of The Peony Pavilion by Tang Xianzu;Cyril Birch;The Romance of the Jade Bracelet and Other Chinese Operas by Lisa Lu.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Vol.4,No.2(Jul.1982):278.

[4]郭著章.谈汪译《牡丹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56.

[5]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Third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19.

Review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u Dan Ting

ZHOU Ying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43,China)

Mu Dan Tingis a classic work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The translation of it begins from 1930sand primes arou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millennium.There are so far several complete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book which vary in styles as well as in translation strategies.But all of them can reproduce the aesthetic and literary essence and value of the original work.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previous translators at home and abroad,Mu Dan Tinghas become a successful exemplification of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lassic dramatic works to foreign countries.

literature translation;Mu Dan Ting;English version;translation strategy

I106.3

:A

1008-469X(2015)01-0039-03

2014-11-17

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主体间性关照下的河北民俗文化英译研究》(2014041008)

周莹(1980-),男,河北承德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翻译学和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典籍牡丹亭译本
牡丹亭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读《牡丹亭》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