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困境与出路:“就地城镇化”的推进路径研究

2015-03-17 15:20胡恒钊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发展

程 洋,胡恒钊(江西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城镇化的困境与出路:“就地城镇化”的推进路径研究

程洋,胡恒钊
(江西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西 南昌330045)

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城镇化路径的必然选择,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推行的一种新型城镇化道路,它在解决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病问题和农村社会问题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法制等多方面综合着手,积极探索我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推进路径。

就地城镇化;农村;困境;推进路径

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是一种“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是“在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农民不再盲目地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在原居住地以中心村或小城镇为依托,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改变生活方式等,逐步形成新城镇,实现就地非农就业和就地市民化的城镇化模式。”[1]农村“就地城镇化”,强调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进一步通过发展当地经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城乡共同繁荣的目标。

一、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困境

传统的城镇化理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对城镇化历史进程的概括与总结。传统的城镇化理念认为,城镇化的进程是随着非农产业集中而发生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因此,它把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推动力量,把非农人口所占的比重,看作是城镇化的重要指标。然而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正因为过分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出现了严重的大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均衡

改革开放后,户籍管理制度的放松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等原因,使得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开始向城市拥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内陆向沿海,中西部向东部的人口流动现象。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在给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大城市人口的压力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困扰,尽管已经通过拓宽道路、改善公交系统、限号出行等措施缓解压力,但情况依旧严峻。据相关数据统计,“交通拥堵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每年达2000亿元人民币。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例,每天用于处理交通拥堵的相关处理费用达到10亿元人民币”。[2]人口向大城市的过多积聚,使得城市环境承载力与人民对生活舒适度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增大,水、电力、住房等资源短缺现象频频出现。与此同时,在我国农村地区却存在着另一种景象。青壮年劳动力缺失,大量的农田遭到闲置,妇女、老人和儿童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这种现象产生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协调

东部沿海农村地区因其有利的自然条件、地理优势、便利的通信设施及就近经济圈的带动作用,因此东部地区在进行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较好的成绩。而位于内陆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道路交通不便、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民受教育文化水平低、经济水平较差等问题,给中西部地区推进农村城镇化之路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走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是一味地模仿和照搬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之路。西方国家的城镇化理论的确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全盘接受,缺乏联系实际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脱离本地实际情况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同时损害了村民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行。因此,我国在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因各地发展状况的不同出现了城镇化水平高低差异的现象,造成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三)乡镇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乡镇工业的发展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成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乡镇工业分布分散、规模较小,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这种现象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浪费现象严重。乡镇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决策的制定和长远的规划,导致以经验为主,脱离实际;不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了大量环境污染的现象。“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1/2以上”,[3]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乡镇工业发展的困境,使借助其发展的小城镇发展出现了萎缩的状态。

(四)城乡户籍制度差异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户籍差异给农村居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阻碍。首先是造成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身份差别,对个人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城乡户籍制度还造成在社会待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在城乡子女教育问题上也存在很大不利,农村教育条件的有限和随迁子女入学难现象,都给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阻碍。农村居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村城镇化的积极性。

(五)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浪费是我国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环境的破坏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一种特殊手段,给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短期的发展过程中看,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推进农村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然而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种以牺牲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不利于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但给人民的生活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外来资本对当地的投资选择。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城镇化过程中困扰人们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雾霾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华北等地区的重要环境问题。2013年12月,我国出现了一场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全国陆续有25个省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雾霾不但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同时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农村地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应积极探索一条既有利于保护当地环境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路,推进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出路:“就地城镇化”

农村“就地城镇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与西方传统城镇化理论不同,我国的“就地城镇化”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就地城镇化”体现了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通过在原居住地完善和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其次,“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探索城镇化的进程中,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时期的传统城镇化理论,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时代情况,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我们要在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国内成功的经验,利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法制等路径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推进路径

(一)发展农业现代化,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经济动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村地区在推进“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通过现代科技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农业装备的完善化、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促进农业的发展,我们更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其现代农业知识,用科学的力量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农业的生产销售要注重社会化和商品化,以农村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以山东寿光为例,该地区通过科技创新,结合市场化需要,积极发展蔬菜产业,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蔬菜之乡”。通过利用农业优势发展当地经济,又通过农业现代化带动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4]成为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就地城镇化”的积极案例。对于我国中西部有农业发展优势的地区,在进行“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可以把自然优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把农业与服务业发展相结合,形成集合农业生产、旅游、观光、教育为一体的特色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政府职责,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科学引导

当地政府在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和推动当地“就地城镇化”的进程。当地政府在“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协调好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决策。道路和决策问题处于事关当地发展的核心地位,对开展其他工作起到重要的引领性作用。当地政府在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走符合当地情况的“就地城镇化”道路。切忌在进行“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脱离实际、模仿抄袭的现象。以江苏省为例,在进行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不同的城镇化主导形式,如“城市辐射型”“乡村工业引导型”等。[5]只有坚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其次,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重要保障。基础设施包括生活设施、交通运输条件、邮电通信设施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条件,同时有利于加强对外交流和沟通的渠道,节约生产和运输成本、互通有无,缩小时空距离,有利于进一步引进优秀的技术和人才,吸引资金的投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全面性、及时性等特点成为人们日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也应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农村地区在进行“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也要把完善网络设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开拓视野,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加强农村与外部的沟通与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吸引投资,扩大本地区的影响力。

(三)完善农村教育发展,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内在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推进我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要完善当地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推动农村“就地城镇化”储备后备军。扩大教育范围,普及教育成果,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得到知识的增长和人格的培养;同时建立培训机构,加强当地村民的素质教育、技能教育,使得当地的整体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南北合作”的方法,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科技人才,在引进、吸收、利用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不足。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原有居住区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素质的增强,及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农村居民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

(四)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优质环境

生态环境关乎当地居民的生活健康和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面对“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生态破坏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应提高当地居民环保意识。通过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让人们自觉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提高居民参与力度,自觉做到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第二,政府加大监督和惩罚力度。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环境保护等相关制度建设,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企业、个人进行严厉的处分。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净化企业排放物,促进当地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四,强化法律手段。把环境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内,运用法律的强制性推进当地生态保护的进程。第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环境保护。例如,“意大利通过引入一种全新的生态认证体系,有效改善了自然环境;澳大利亚一些地方采用市场化手段对环卫进行管理”[6]。第六,扩大农村绿化范围。通过相应地增加植树造林面积,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五)建立健全法制体系,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律制度的建立是推进我国农村“就地城镇化”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在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尚未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法律制度的缺失将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因素。针对我国目前在进行“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权责不明等问题,建立法制体系,已成为我国农村“就地城镇化”顺利进行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全国人大应尽快加强全国性的法律制度建设,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指导性的文件。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法规条款,推进本地区“就地城镇化”的顺利进行。此外,我们还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调节器,同时在维护社会稳定、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完善和建立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保障范围、保障项目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城乡社会保障差异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我国要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作为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印发,进一步推进了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实行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扩大就业、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覆盖面,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为推进我国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在缓解城市病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地城镇化”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而推行的一种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式,是我国未来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1]焦晓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困境、重点与对策探析——“城市病”治理的另一种思路[J].城市发展研究,2015,(1):108.

[2]张元亮,卢鹏.基于粗糙集的城市交通拥堵预警算法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2):74.

[3]高雪莲.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5.

[4]张建云.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就地城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5.

[5]赵青宇,崔曙平.转型期关于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思考[C]∥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6]新玉言.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75.

The Dilemma and Outlet of Urbanization: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In-situ Urbanization’

Cheng Yang,Hu Hengzhao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45)

‘In-situ urbanization’in Chinese rural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future path of urbanization,and a new-type urbanization path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ractical situations.I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city diseases and rural social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we can actively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In-situ urbanization’from the aspects of politics,economy,culture,ecology,law,etc.comprehensively.

In-situ urbanization;rural;dilemma;development path

C912.81

A

1671-2862(2015)03-0028-04

2015-04-12

本文系2014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推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C1432)的研究成果。

程洋,女,山西长治人,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胡恒钊,男,江西九江人,博士,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农村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家乡的城镇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