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姬
(甘肃医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
甘肃省回族地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研究
何亮姬
(甘肃医学院,甘肃 平凉744000)
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已成为英语教学界的一项共识。从甘肃省回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缺失,从跨文化意识与英语语言、与国际交流、与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关系三方面,详细探讨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转变英语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文化素养、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对比方法、创新英语教学环境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旨在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所启示。
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方法策略
甘肃省回族主要聚集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及散居于平凉、定西等地市。日常交流语言为汉语,书写以汉字为主,其民族语——阿拉伯语仅限于清真寺礼拜和阿拉伯语学校使用。为了加强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从2001年起,国家教育部决定把英语正式纳入民族地区的课程体系。自此,回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了汉语、阿拉伯语后,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第三种语言——英语。但是,相较于其他的少数民族学生,回族学生在“第三语言”的习得中,较少受到民族语的迁移影响。这是因为在使用汉语作为媒介语的英语课堂上,以汉语为母语的回族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仅受到汉语语言迁移的影响。因此,其学习英语要比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受自己民族语、汉语双重语言影响而导致的学习困难小得多。但即便如此,据笔者调查发现,回族学生在学习英语上仍有困难,主要体现于教学观念落后,教师只是为“教英语而教英语”,学生为“学英语而学英语”;教学手段落后,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仍停留在对单词的读音、拼写、词形的变化、字面意义等方面的表层掌握。学生因而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厌学情况。同时调查发现,对在英语课堂上穿插文化背景知识,养成跨文化意识是否有助于英语学习时,大部分师生持赞同意见,认同文化教学和训练跨文化意识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意义,认为中西文化教学融入对英语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语言学习,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应用语言,利于有效沟通。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者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认知敏感性,并根据目标用语文化的不同,自觉调整语言以适应目标语进行交际活动。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意味着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思考问题并作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从而保证整个交际过程中的有效性。
1.培养跨文化意识是语言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
英语,既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众所周知,语言中所蕴含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底蕴,是语言最为核心的部分。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反映。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董亚芬(1997)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工具,英语的功能就是通过它将英语系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价值观等传递给持不同语言的人们,从而达到增进了解、顺利交流的作用。因此,回族学生要学好英语,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语言所蕴含的特定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跨文化意识,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2.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国际交流的客观需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延伸,国家之间的交流持续加深,世界进入了“地球村”时代。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文字,已经成为了国际间人文交流的通用载体,国际上对英语的普及和使用日益频繁,致使对英语文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甘肃省回族地区仍处于低收入、欠发达地区,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化思潮的影响。对于回族学生,仅仅通过单纯、机械地学习英语单词、语法和句式已经根本不能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因此,解决英语教学范畴内的文化教学问题显得日趋紧迫,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迫在眉睫。
3.培养跨文化意识是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本质需要。
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学习者的交流语用能力是检验其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汉语与英语各属两个不同的语系,两者产生并使用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及价值追求等各有不同。反映到学习过程中,就不能简单进行完全等值的词汇转换,特别对涉及一些典故、俚语和约定俗成的东西时,更要考虑到它所承载着的是不同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属性,要区别对待。只有结合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既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性,更要了解两种语言不同的逻辑思维和表达方式,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语言转换,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1.转变英语教学理念,凸显语言文化作用。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参与者经常将英语教学单纯看作是语言能力的学习过程,将考级及其通过率作为英语教学的目的,很少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来传授,忽视了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要认识到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包括地域环境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思维习惯的差异以及价值观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对背景文化的传导和教育,引导学生挖掘语言的文化内涵;学生也要认识到,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新的交流工具,而是为了学习和了解其内在的文化,以便更顺利地进行交流。只有真正站在英语系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准确把握背景资料,弄清楚语言的文化属性和背景含义,才能获得更加客观和准确的观点和见解,最大化地减少不必要的偏见和歧视,以避免出现沟通障碍。
2.注重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增强文化主导意识。
英语教师是英语文化的直接接受者和诠释者。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必须既能掌握本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又能学习、了解和传播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只有具备了这样较高的双重文化理解能力,准确把握和洞察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语言知识和学习技巧的讲授,更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英语系国家的社会历史、人情风貌、价值规范、语境习惯等各方面的文化和各个领域知识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对背景知识的认知渴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属性;从而加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理解能力。而这一切工作都必须建立在教师自身跨文化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的基础之上。
3.积极实践新型教学模式,促进文化导入顺利开展。
作为一种语言,英语的学习非常适用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授课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导入途径,例如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也可给学生布置一些背景知识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来讲述他们所了解的英语系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风貌、逸闻趣事等方面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使他们有兴趣去了解和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产生简单的跨文化交流意识。这样既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全面掌握英语知识,进而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应用能力。
4.突出应用对比方法,准确把握词汇文化内涵。
介于文化的差异性,在语言教学中采用对比法教学是一种最为常见且成熟的教学方法,是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通过中英文两种表达方式对同一种事物进行比对,以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这在词汇的学习上表现最为明显。作为语言的基础和相互交流的最小信息单元,在教学中,要重视词汇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将词汇教学提升到文化的层次,了解它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最经典的莫过于对“龙”Dragon的解读。在中华文化中“龙”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祥瑞和顺的化身;然而在英语系文化中,“龙”却被视为一种类似蜥蜴的丑恶生物,具有强烈攻击性,是邪恶的化身。如《圣经》中魔鬼撒旦就被称为the old Dragon。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对比分析中,学生在对母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了然于胸的基础上,参照与之截然相反的文化知识,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又能潜意识地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5.创新英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有效的交流是语言学习的目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语用能力,只靠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训练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局限,英语日常运用的环境具有先天性不足,缺乏有效外部条件,限制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展诸如英语校园文化节、举办英语角活动以及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英文佳作诵读竞赛、英语戏剧表演、观赏英语原版影片等,使学生在提高英语语言水平的同时,从多方面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二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搭建有利于师生互动、学生自学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三是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搭建平台,加强与省外优质学校沟通联系,借助他们的师资、教学资源优势,更新资源,提升英语教学水平。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最终达到有兴趣学、有条件说、有能力说的最佳效果。
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通过学校、老师和学生三者的相互配合和良性互动,让学生既能学习和掌握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英语学用能力,又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认知彼此文化间的差异,消弭不同文明间的矛盾,从而达到有效交流、共同促进。
甘肃省回族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外语教育意识、学校建设、师资培训、生源素质、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相对落后于省内及省外其他地方,尤其在培养跨文化意识方面极为欠缺,而这又是英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跨文化意识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从教育体系、师资力量、文化融合等各方面进一步探索,更需要在这些领域的专家学者做出不懈的努力。
[1]郭会茹,曹程.文化导入与英语教学[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43-44.
[2]尚秀叶.注重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3(3):72-74.
[3]杨萍,侯民吉.中英文化差异与民族地区英语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233-234.
[4]龚金霞.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121.
[5]徐敏.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40-51.
[6]韩学金,韩潇.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J].海外英语,2015,(1):197-198.
G642
A
1671-2862(2015)02-0086-03
2015-01-26
本文系2014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回族地区外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4YB1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何亮姬,女,甘肃岷县人,硕士研究生,甘肃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