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办高校的差异化发展目标

2015-03-17 08:20马燕平马玉龙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民办高校办学

马燕平, 马玉龙

(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创新驱动发展对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民办高校尽管同“211”“985”大学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有显著差异,但在促进国家科技、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却同样重要, 如何承担与一流大学有相同社会责任的差异化发展目标, 是民办高校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经济全方位竞争向高等院校分级分类提出严峻挑战

关于高等学校的分级分类, 国内很多专家学者都有关注。 我国的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学校的分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1]武大校长顾海良教授主张“高等教育应该分级分类分层”,[2]高等学校应该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所流行的“社区大学”,以培养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为主。 2009年3月他在一次与武大毕业生的见面会上讲道:“不同大学的培养目标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高等教育应分类分层分级,当然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2]

改革至今,中国社会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碰撞的时代,各领域矛盾重重成为必然。在高教和科技领域,矛盾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专利申请有数量,无质量。 即发明的专利实用价值较小,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二是科研论文有数量, 无质量。 科研领域的论文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被引用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三是科研的后备力量不足。 国家发展的现实是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而科研领域的实际状况是愿意选择科研并且为之坚持的年轻人甚少。因此,研究型大学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中责任重大, 需要面对经济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自己支撑和引领的作用。

当前高校在面临外部挑战的同时,内部挑战同在。高校内部, 体制与机制建设尚存在一些难以迅速解决的难题,如急功近利风气盛行等等,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变着对结构化人才的需要,使得大学的职能也在逐步实现结构化的功能演进。但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按照大学履行职能的不同,正在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 以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为基础, 确立处于不同层次大学的社会使命与发展定位,是推动高等教育系统在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环境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治理机构的关键,实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根基所在。

从提升国家科技原创性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出发,一批以培养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成果为标志的研究型大学,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同时也面临着该如何处理大学使命和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问题。 有资料表明,在国家“211”“985”大学对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问卷调查中,愿意选择“科研”职业的比例正在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动摇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地位和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的发展定位。

民办高校需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立足自身实际,确立与一流大学责任相同的差异化发展目标,顺势而为,谋求发展。

二、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师资是学校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按照高等学校分级分类标准, 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

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认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大学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人才者,必然在竞争中取胜。民办高校发展的支撑点在于拥有一支素质优良、 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水平。纵观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其对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有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的关键,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然而,时下的现状令人担忧。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重视科技等物质层面的成果,而忽视了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要性,“见物不见人”,忽略了人的价值,忽略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是大学的危机所在,少部分教师功利化的价值观逐渐形成, 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淡泊名利和勇于创新等价值观则趋于淡化。

顾海良教授认为, 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 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队伍人数在增加,但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未必是在不断提高, 有些地方出现了很多令人感到沮丧的事情。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障碍。[3]

一直以来,大部分的高校都是把科研作为硬指标,使得教师大都承担着较重的科研任务。 重视科学研究理所当然,但科研与人才培养到底哪个“为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第一要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让教师真正回归课堂,上好每一节课是当前要务。

因此,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为民办高校建设提供保障是首选。 师资队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师德建设,一手抓业务水平提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倡导学术道德,树立学术正气,切实做到以科研促教学。 当一名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标准时,就会坚持学术道德,鄙视学术造假;坚持敬业爱生,鄙视玩忽职守,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从而推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 用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校园文化建设之核心

每一所大学都拥有自身教育实践长期积累和沉淀的内容,能够体现自身整体面貌、综合水平、办学特色,体现自身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即通常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则是每个大学校园文化的永恒主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4]。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是重要的环节,各大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理应发挥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用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其校园文化建设之核心。

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对大学生思想冲击显而易见。受其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对是非的判断甚至失去起码的伦理道德标准。 他们更多的注重现实,追求利益,功利思想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其学习带着明显的功利性目的。因此,一要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以师德带动学风,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二要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教育学生不断地充实自身,加强自身的修养,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激发其为实现理想而学习的热情,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 大学制度和大学章程建设是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

治理一词最初是在政治学领域中较多使用, 一般用来指国家治理, 即政府如何运用国家权力来管理国家和人民。 后来拓展到商业领域,延伸到公司治理,用来指公司等组织中的管理方式和制度等。[5]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是这样界定的,“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法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 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6]其中包括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非正式制度安排,前者是指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后者则是指人们同意的或者符合其利益的。[7]任何组织都需要治理,大学亦如此。 自从治理理论引入到高校,在高校管理中开始探讨大学治理的议题。简单讲,大学治理就是探讨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大学目标和大学理念的实现,其实就是一种制度安排。

大学制度和大学章程建设是大学治理的重心,大学制度建设的重心在于大学章程的建设, 大学章程其实就是大学校内的“宪法”,是高等学校依法办学的基本准则,大学章程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大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立志发展的民办高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 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 必须有自己的章程。通过章程的制定,获得自主办学权,规范各方关系,规定办学的各项重大事项。 例如,校长的权利与义务、学校和举办方之间的职能分工、 重大事项采取的决策程序、职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参与管理,等等。 从而充分体现高校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实现政校分离、管办分离、以治理代替管理,依法治校。 通过适合于民营大学的制度安排, 实现民办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实现民办高校的发展。

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是学院发展之本

高等学校的职能不仅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还在于服务社会。 就各地实际而言,地方高校是区域内知识积累、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载体与平台,区域经济发展则是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共生关系。 “实用为本,学有所用”是地方高校应该注重的教育理念,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就是地方高校应该着力设置和建设的学科专业,民办高校只有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突出应用性、 实用性,才能充分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可以把深度融合、 协同创新理解为是一种特色办学,这种特色是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特色。

国内大学可借鉴的模式如清华大学、中科大、安徽农大和苏州大学等,都有其鲜明特色。清华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大学, 走的是一条把一流大学建设和国家发展大目标相结合的路子。 把自身创建世界一流和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相结合, 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跨越发展的创新之路。中科大则更注重自身理科优势发展,科研成果的应用性,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安徽农大在长期办学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富民、育人、兴校的“大别山道路”,凝练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UPEG 办学模式,即大学(U)+农业园区(P)+龙头企业(E)+地方政府(G),为地方高校的办学模式创新作出了有益探索。

当纳米技术新材料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时,苏州大学以此为切入点,成立了纳米与软物质实验室,进而成立了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同苏州市工业园区、加拿大滑铁卢学院联手共建,成为全国首家以培养纳米材料和技术产业应用型、学术型、复合型人才为主的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因此也使苏州大学能够在与拥有诸多传统优势学科的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其独特性可见一斑。 而其与苏州工业园区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需求之间对接的协同创新模式。

民办高校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深度融合、 协同创新发展之路,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这应该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立足之本。 一所不接地气、象牙塔式的学校,它的发展前景、提升空间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结合自身优势,选择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方向,整合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逐步建立起一套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为地方企业提供服务,同时获得学校的长远发展。

民办高校承担着和其他高等学校相同的社会责任,但又有不同于其他高等学校的差异化发展目标。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这是民办高校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关键; 以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建立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的大学制度和大学章程, 这是民办高校治理的重要内容; 深度融合、 协同创新为地方经济服务,这是民办高校的发展之本。

[1]潘懋元.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2]王怀民.顾海良:高等教育应分级望武大一半本科生考研[EB/OL].搜狐新闻http://news.sohu.com/20090324/n262965923.shtml,2009-03-24.

[3]顾海良谈高教改革必须跨过的三道坎[EB/OL].慧聪教育网http://info.edu.hc360.com/2011/08/220941440722.shtml,2011-08-28.

[4]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5]张贵群,张欣.公共危机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治理[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6]王忠瑞,王忠波,靳厚忠.治理理论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评价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构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4).

[7]赵欢春.“国家治理”理念下意识形态安全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民办高校办学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