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彭 伟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电针配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泌素的影响
王 莹,彭 伟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GAS)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雷贝拉唑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给予电针配合雷贝拉唑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3组疗效、治疗前后GAS和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 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0%,雷贝拉唑组总有效率为8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电针组和雷贝拉唑组(P均<0.05),雷贝拉唑组疗效优于电针组(P<0.05)。治疗前3组症状积分及GA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雷贝拉唑组和电针组(P均<0.05),雷贝拉唑组优于电针组(P<0.05);治疗后3组GAS水平均有所提高,治疗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电针组和雷贝拉唑组(P均<0.05),雷贝拉唑组高于电针组(P<0.05)。结论 电针配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好,可明显促进GAS的分泌。
电针;雷贝拉唑;胃食管反流病;胃泌素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食管括约肌发生功能障碍,导致胃蛋白酶、胃酸等胃部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症状和并发症,是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根据食管黏膜破损程度可分为糜烂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2种。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肥胖、缺乏运动和高脂生活方式等因素使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1]。目前治疗该病主要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抑酸,效果较好[2]。胃泌素(GAS)由胃窦黏膜产生,它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刺激胃黏膜细胞的生长,维持黏膜的完整性[3]。本研究观察了电针配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及对GAS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120例符合《2013 国际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和管理指南》[4]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年龄20~59岁,治疗前1周停用影响本试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胃肠动力药等,排除伴肝胆疾病、糖尿病及严重的心肺疾病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雷贝拉唑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 针刺组给予电针疗法治疗。取穴:膻中、上脘、中脘、下脘、脾俞、胃俞、期门、足三里、内关、太冲。期门、膻中等穴不可直刺、深刺,应平刺0.3~0.5寸,其余诸穴常规针刺。以上穴位得气后,通电针治疗,采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1次/d,每次25 min,14 d为1个疗程。雷贝拉唑组给予雷贝拉唑口服治疗,每次20 mg,1次/d,连续治疗14 d为1个疗程。治疗组给予电针配合雷贝拉唑治疗,14 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采用中国胃食管反流疾病研究协作组制作的耐信量表评分系统(RDQ)[5],记录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的发作频率和症状程度。症状总积分=反流症状程度总积分×症状出现频率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的积分变化。患者在治疗前后于清晨空腹抽静脉血2 mL,混匀后4 ℃离心,取血浆-20 ℃以下保存,采用放免法检测GAS水平。
1.4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拟定。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内镜分级判断为0级;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内镜分级减少1~2级;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内镜分级无变化或增加。
2.13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3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雷贝拉唑组和电针组(P均<0.05),雷贝拉唑组优于电针组(P<0.05)。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②与治疗组比较,P<0.05;③与电针组比较,P<0.05。
2.23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电针组和雷贝拉唑组(P均<0.05),雷贝拉唑组优于电针组(P<0.05)。见表3。
表3 3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治疗组比较,P<0.01;②与雷贝拉唑组比较,P<0.05。
2.33组治疗前后GAS含量比较 治疗前3组GA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GAS均有所提高(P均<0.05),治疗组明显高于电针组和雷贝拉唑组(P均<0.05),雷贝拉唑组高于电针组(P<0.05)。见表4。
表4 3组治疗前后GAS含量比较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治疗组比较,P<0.05;③与电针组比较,P<0.05。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有效的治疗也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降低,导致食管反流,反流物引起食管损害,导致食管黏膜屏障作用下降[7]。致病因素有吸烟、饮酒、抑郁、感染、胃酸分泌过高等,其中胃酸分泌过高是较重要的致病因素。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主要包括促胃肠动力、抑酸药物等,质子泵抑制剂具有快速而有效的抑酸作用,从而减轻、消除胃食管反流症状[8]。临床上,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可迅速缓解[9]。雷贝拉唑作为新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具有起效快、抑酸效力更强、个体差异小等优点,可降低胃内容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作用,减少溃疡、糜烂发生,加速食管黏膜的愈合[10]。GAS主要由胃窦黏膜产生,它不仅可以促进胃酸分泌,还可以提高幽门泵的活动,使幽门舒张,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11]。
胃食管反流病按其症状归属于“反胃”“吐酸”“呕苦”等范畴。其病位在食管,属于胃,多由于肝胆失疏泄,脾运失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医学入门·针灸》中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治疗上针灸选用中脘、脾俞、膻中、胃俞、期门、足三里、内关、太冲等。中脘为胃之募、胆之会,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两穴相配,可以通调腑气、和胃止痛;内关穴沟通三焦,理气降逆;脾俞、胃俞健脾和胃,化湿降逆;配合膻中、太冲等穴共奏疏肝利胆、健脾和胃、降逆止呃之功效。韩丽凤[12]研究认为电针刺可以改善食管体部的运动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宋国增等[13]认为电针刺激脾胃经穴,可增强胃蠕动,加强胃排空能力;刺激肝胆经穴,加强胆囊收缩力,松弛胆管括约肌,利于胆汁正常排泄;刺激足三里增强胃张力,降低肠张力,使胆汁循常道而行。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组GAS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P均<0.05),治疗组GAS水平明显高于电针组和雷贝拉唑组(P均<0.05)。而且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改善及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电针组和雷贝拉唑组,说明电针与雷贝拉唑并用可显著提高胃食管反流病患者GAS水平,调节胃-食管运动,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防止食物反流,并可改善症状,此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1] 戴开霞. 奥美拉唑、威地美、莫沙必利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82-83
[2] 郜元军,吴清明,王小虎,等. 雷贝拉唑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J]. 临床内科杂志,2005,22(7):493-494
[3] 许琦,王建华,王汝澎,等. 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大鼠胃泌素受体结合作用的影响及其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机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1):51-55
[4] Philip O,Lauren B,Marcelo F.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 Am J Gastroenterol,2013,108:308-328
[5]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 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J]. 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1):651-654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7] 危北海. 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与展望[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2):69
[8] 邹科文,谢远辉,叶向明,等. PPI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68-69
[9] 寇继光,张雷,钟敏华,等. 雷贝拉唑试验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J]. 临床消化杂志,2003,15(5):205-207
[10] 马赛. 雷贝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54-55
[11] 王捷虹,张咏梅,王沧文,等. 半夏泻心汤加味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6例[J]. 四川中医,2013,32(2):92-94
[12] 韩丽凤. 针药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50例疗效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6):16
[13] 宋国增,苏国琳,张忠惠,等. 中西医分组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4例[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6):345
彭伟,E-mail:526965003@qq.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5.07.013
R57
B
1008-8849(2015)07-0720-02
201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