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香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科学,在很多人看来很难掌握。尤其是小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如果一味地强调知识,势必造成死学知识,对于知识的掌握必然会死板,不会变通。而如今的数学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不断的实践中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对于强化知识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也是21世纪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而数学实验教学恰恰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
过程。
一、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感受数学的乐趣
数学本身学起来就很枯燥、乏味,若没有兴趣,一味地灌输知识,势必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厌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知识学起来就会轻松,而且视野也会开阔许多。尤其对于小学生,培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二、数学实验能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
数学知识的呈现尤其是概念的出现,往往让学生很难理解。
因此数学操作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具操作学会知识,使抽象学习变成具体学习,使数学知识变得有本有源。如在讲“角的分类”时,让学生用活动角摆出锐角、直角、钝角。在直观的操作中学生感受到不同角的大小关系,在视觉上对这几种角有了认识。然后通过一副三角板自己尝试着拼出锐角、直角和钝角。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就像是在拼图,学生左拼右拼,头脑里就会有这些角的特征,结合在一起,拼起来也就容易了一些。然后再让每组同学合作,用两副三角板能拼出什么图形呢?有了上面的经验,学生拼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三、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分散知识重点,突破难点
每一节新知识的教学都有重点难点。学生每节课学习的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通过知识迁移获得的。有些知识很难理解,必须借助教具学具直观理解。例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如何理解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当十再减?如23-8=?学生运用手中的小棒,发现从个位上的3根中拿走8根不可能,只能从十位上借,这就需要把十位上的一捆拆开变成10根,(这就是借1当10),把这10根小棒跟个位上的3合在一起就是13根,此时13-8=5。这个过程完成后,借助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着说说算理,难点迎刃而解。
四、数学实验体现了生活化的数学,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联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还有利于解答多解的应用题。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节课时,我给了学生一个形状不稳定的平行四边形,再给出问题:如何让这个四边形稳定下来不再晃动?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并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一根木条经过不同形式的摆放,最终让四边形稳定下来了。经过对比发现,原来经过对角线固定时是最稳定的,此时平行四边形就分成了2个三角形,学生会发现三角形真的很稳定。在直观的基础上三角形的稳定性牢固地记在心里。于是老师就此提出了生活中的问题:椅子晃动了,该怎样解决呢?学以致用,这个知识自然而然地用到了生活中。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大脑也灵活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了。
五、动手操作,让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
动手操作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直观教具的演示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讲授“一个饼的四分之三和三个饼的四分之一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自己制作了四个圆
当作四个饼,把其中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三份,即3/4。另外的三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即1/4,然后让学生把这个1/4再重新拼一拼,学生会发现它就是一个饼的四分之三,得出结论:一个饼的四分之三和三个饼的四分之一是相等的。很复杂的知识在学生的操作演示中得以理解、深化、吸收。
六、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现代的教育理念下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教学的主人,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数学实验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得到课堂教学的重视。它不仅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手段,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我们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味。同时数学不再难学,不再是童话。运用手中的教具学具,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参考文献:
李秀云.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