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解析不等于语文教学的全部

2015-03-16 22:47李永生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文高中语文课文

李永生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有着顽强的“课文至上”的追求,把吃透课文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恰恰相反,教师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审美或人文的熏陶,而不是让学生充分消化课文的情节。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文 人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3B-0054-01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放眼当今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方式究竟是不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认为大可商榷。语文课堂应富于人文性与趣味性,但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缺少活力与灵性。语文课的要义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优美地表达,而真实情况往往是学生视作文为畏途。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这些看似琐屑的细节,是为了说明“课文至上”的取向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普遍性。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已然是出色而富于创新的,但亦能看出吃透课文仍然是教师的自觉追求,因此大量的练习与设问基于此目的而生。

一、课文情节不应是讲授重点

在语文课堂上将情节作为讲授重点是一种颇有意味的现象。总的来说,情节是课文里最易把握的内容。在把握情节的同时,通常都会触摸到所有要素:音、形、义、字、词、句、篇等。对陌生的词语,对重点的句子进行拆解,从而形成对课文的理解,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模式,也是众多语文教师的“杀手锏”,成为在课堂上“杀时间”的不二选择。在对课文的反复揉捏中,我们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抓住了情节,就掌控了整篇文章。这也是大多数读者的状态,读完某篇文章,仅仅是知晓情节。字词句以外的因素,情节以外的因素,对文章的更丰富的内涵的领略与觉悟,则常处于缺席的状态。

二、要注重语文课的传统

长久以来我们丢失了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倾向于将课文肢解,把语文课上成了生物的解剖课,使原本完整的课文碎片化,毫无美感。在“课文至上”的课堂里,学生往往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原话,教师也倾向于抓住一些现成的、客观的知识,毫无必要地反复翻弄情节。在语文课中缺少文学的内容,缺少思想与情感的投入,教师的个人魅力与为人师表的精神力量无从体现,语文课因此变得呆板枯燥,让人生厌。

三、高中语文教育中“课文至上”表现与缘由

一是教学的功利化倾向。在目前教育体制下,满足高考的要求成为课堂的出发点,却忽视了语文教育规律。一切以高考为指挥棒,与高考无关的东西得不到重视。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导致了教学的功利化倾向。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其中识记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比如,汉字的书写、经典诗文的背诵。这在日常教学中是最基础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中,课程教授按照高考的要求展开。在讲解知识点时,以“空穴来风”为例,教师习惯于强调成语的意义并举例说明,很少有老师向学生谈及成语的出处是宋玉的《风赋》,在教学中一味强调记住成语的用法,只重视识记内容,却淹没了丰富的内涵。

二是课堂的程式化倾向。高中语文唯高考马首是瞻,在教授课文时很多学校倾向于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识字、解词、分段、总结大意,重视知识点的串联形成,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完全预测到教师的上课环节,毫无新奇感可言,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与惰性,失去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讲解课文《蜀道难》,通常是首先介绍作者李白,以及课文的时代背景,然后让同学们默读课文。接着疏通字词、读音、意义和重点字词,古今异义,活用等。之后,老师总结文章大意,可能还会让学生背诵或完成练习,至此,这节语文课结束。这种学生熟悉、老师熟练的程式化教学,扼杀了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和个性。

要从根本上改变高中语文教学死守课文、“课文至上”的倾向,我认为首要的是应该搞活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教学内容形式。教师应该明白吃透背熟并非语文教学的目的。课文只是一个媒介,在教授一篇课文的同时,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解释分析当然有其必要性。但课堂教学必须有其他方向的拓展。教师应该加强文学素养,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和了解文化的大门。同时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过去的教学多遵循相似的步骤:解题、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中心思想。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局面有了很大变化。然而,在语文教改的引导下,如今似乎又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新的公式化程序。在高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真正主动开放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课堂的良好氛围,在开放的氛围中学生得以积极思考,而在课堂之后,学生的思考也会继续下去。

其次应摒弃功利的语文教学目标,重视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掘。以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眼光来看,高中语文教学的去功利化刻不容缓,应改变高考的考核模式,改变“应试教育”中实用主义的功利观,改变过去忽视学生成长一切直奔考试的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在教育中的独立地位。

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是对课文中字词等知识点的掌握,也不能只以工具性为旨归,更应以丰富的人文知识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通过耳闻目睹与人文趣味教会学生融会贯通,通过长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才是语文教学之本。

参考文献:

[1]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启亮.制约课程评价改革的几个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猜你喜欢
人文高中语文课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