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婉欣
摘 要: 李安执导的电影《推手》是跨文化交际典型范例,体现了中美跨文化交际的种种冲突,这些冲突可以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分析和解释。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看,其中的价值观冲突主要可分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五类。
关键词: 《推手》 霍夫斯泰德 文化维度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李安执导的电影《推手》是跨文化交际典型范例。故事发生在美国,计算机博士朱晓生在美国娶妻生子,为尽孝道把父亲接到美国生活。洋儿媳玛莎是自由作家,觉得公公的到来侵入了她的私人空间,干扰她写作。以父亲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和以洋媳妇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引发了系列冲突,体现了中美价值观的不同。我们从跨文化交际角度,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标准探讨电影反映的中美价值观差异。
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是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吉尔特·霍夫斯泰德于20世纪60年代末对IBM跨国公司的40多个国家分公司员工进行文化价值观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文化维度理论从提出到拓展完善,总结了研究和对比分析国家民族文化的四个维度,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松散联系的社会:人们只照顾自己及其核心家庭”[1]80。集体主义是指“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紧密的群体当中,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身的保护以换取人们对于该集体的绝对忠诚”[1]81。这一维度用个人主义指数衡量,指数数值越大,社会个人主义倾向越明显;反之,社会集体主义倾向越明显。
2.权利距离
霍夫斯泰德将权利距离定义为“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弱势成员对于权利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纳程度”[1]49。任何社会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但不同社会的弱势群体对权力不平等的分配状态接受的程度不同。对不平等状态接受程度高的国家为高权利距离国家,这样的国家,下级直接与上级商讨问题的可能性很小;反之是低权利距离国家,这样的国家,下级容易与上级商讨问题甚至反驳上级的观点。
3.不确定性规避
霍夫斯泰德将其定义为“某种文化中的成员面在某种不确定的或未知的情况时感到威胁的程度。此外,这种感觉经常通过紧张感和对可预测性的需求表现出来”[1]177。具体表现就是文化中的成员对成文和不成文规定的需求,高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比低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更重视和依赖成文规定。据调查结果,中国和美国的指数都较低,中国大陆指数为30,美国指数为46。中国是低不确定规避国家,美国是高不确定规避国家。
4.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
这组术语是指“由社会和文化决定的性别角色”[1]123。阳刚气质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别明显,男人表现得自信坚强,具有竞争力;女人则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相反,阴柔气质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互相重叠。这一维度用阳刚气质指数衡量,阳刚气质指数数值越大,该社会阳刚气质越明显;反之,该社会阴柔气质突出。结果显示,中国社会阳刚气质指数为66,美国社会为62,都是阳刚气质突出的社会,相对而言,中国文化更加具有阳刚气质。
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长期导向文化的社会更倾向于社会稳定和长期利益的获得;短期导向文化社会则更倾向于当下需求的满足。中国在调查的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美国排名第31,中国是长期导向国家,美国是短期导向国家。
三、霍氏理论与电影《推手》
接下来,我们结合霍夫斯泰德五个文化价值维度理论,分析电影《推手》的中美跨文化交际冲突。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据霍夫斯泰德的调查结果,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美国文化是个人主义文化。朱晓生将父亲接到美国,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凸显了朱晓生重视大家庭关系的集体主义文化特征。在美国,个人主义意味着追求对个人自由,尤其注重隐私,人们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玛莎不希望公公和他们一起住,但朱晓生不理解妻子对父亲到来的过度反应和排斥。
“自然环境是文化特质的历史缘由”[2]30,从自然环境差异出发,我们能逐渐理清中美两国个人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区别。中国文明是大河文明,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明,这样的经济形态下,人们安土重迁,团结协作从事生产并以集体力量抵御自然灾害,自然而然形成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社会文化形态。“在血缘关系至上的宗族集团中,道德是建立宗族内部秩序的主要工具,其中‘孝道更是维系家庭中长幼尊卑名分和体现个人对家庭人身隶属关系的基本原则”[3]53。《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夫孝,始于是亲,中于侍君,终于立身。”[4]6这正是儿子朱晓生在美国取得事业成绩以后将父亲接来颐养天年的思想缘由。相反,美国文化属西方文明,西方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海洋文明中孕育成长的工商业文明奉行独立自由平等的处事准则。西方不是没有“孝”,但这种“孝”以个人本位为基础。《圣经》是西方社会的道德规范,也要求信徒孝敬父母,这种尊敬“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平等”,“他们虽然也敬父母,但父母的位置在神之下”[5]291。不同于传统中国三世同堂的联合家庭模式,最早的北美殖民者从欧洲大陆移民到北美大陆,“由于移民家庭的不稳定性,……三代同堂从移民时期一开始就很少存在”[6]36。美国文化中,孩子长大成人后不管结婚与否,都会搬离父母家分开居住。关于赡养老人,有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大多老人也不想依赖孩子的赡养,这正是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的反映。
受集体主义思想影响的朱晓生将父亲接到美国的家中居住,必然遭到信奉个人主义的妻子的反对,夫妻间冲突无可避免。
2.权利距离
影片中,儿媳妇玛莎和公公老朱的冲突最明显。老朱看电视会把声音开很大,使儿媳妇无法专心写作,儿媳妇便把耳机给老朱,示意他安静一点儿。两人单独在家吃饭,玛莎没等老朱上桌就自己吃起来。全家人一起吃饭时,老朱夹肉给她,希望她补补身体,她却不领情说“NO”,夹给孙子,她也拦着说这不适合孩子吃。老朱和儿子说话,玛莎在旁争夺话语权。在老朱看来,玛莎不懂孝敬父母,不会关心长辈。
不仅是生活相处方面,对孩子的教育方面,老朱和儿子儿媳的分歧也很大。如杰米在吃饭,突然想看电视,玛莎说喝完牛奶才能看。老朱则“批评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宽容,缺乏家长的权威”[7]108。老朱教杰米家乡的颠倒话娃娃调时,念到“出门看到人咬狗”,孙子立刻反驳,应该是“狗咬人”,但老朱硬是纠正孙子念“人咬狗”。相反,西方家庭教育目标是“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大人只起引导和帮助的作用”[8]173,影片中,杰米给玛莎讲自己编的故事,玛莎虽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尊重孩子的创意,由衷夸奖儿子。
传统中国重视宗法人伦和等级秩序,讲究礼法和“三纲五常”,其中的“父为子纲”足以体现中国是典型的父权社会国家。因此父亲会因为洋儿媳不礼貌的行为生气。也是在这种家长权威思想影响下,老朱不认同儿子儿媳对孙子“客气”的教育方式,他教育孙子时,按照“中国家长喜欢包办一切,总是强制性地要求孩子顺从长辈的意愿和看法”[9]247的做法,不允许孙子进行独立思考。相反,美国是一个低权利距离的国家。玛莎认为,公公虽是长辈,但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来源于清教主义的个人主义思想让玛莎坚信个人意志的独立性和神圣性。“在理想的家庭中,成年人是相互独立的”[1]55,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父母,因此玛莎不会像中国儿媳一样毕恭毕敬地对待公公。教育杰米时,她也更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对世界的看法。因为在她的观念里,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完整个体,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孩子。
3.不确定性规避
从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出两国文化由此产生的交际冲突。电影中,孙子杰米不想吃饭,突然想看电视,玛莎说喝完牛奶才能看。老朱感叹美国人教育孩子就像做买卖,什么都谈条件。相反的例子是,玛莎生病住院,只有老朱和孙子在家,孙子担心妈妈和埋怨爷爷而不想吃饭,老朱则关心地用勺子喂他。
美国文化传承了发源于海洋的商业文明思想而具契约精神,这可追溯到《圣经》中的契约精神:“一个个人或家庭集团通过与上帝订立契约而成为公民,他们同意遵奉上帝的律令,并慢慢演变为在西方起到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5]292而中国文化孕育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之中,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和情感,重道德轻法律,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教育也是“修身齐家”,“内圣外王”,讲求内在的德行。由于两种不同文化影响,玛莎与孩子沟通时更加理性,习惯用理性的规定和孩子达成一致,而老朱和孩子的交流更注重内心情感。因此老朱自然反对玛莎和孩子的“谈判”,感叹:“美国人教育孩子就像做买卖,什么都谈条件。”
4.阳刚气质——阴柔气质
电影中,玛莎反对老朱的到来,除了受个人主义思想影响,更主要的是她反感老朱不礼貌的行为。玛莎是自由作家,在家写作需要安静的环境,但老朱看电视时总把声音开得很大,这无疑干扰了她工作。老朱虽接受了玛莎给他的耳机,明白玛莎希望他安静一些,但看得开心时,还是忍不住跟电视里的戏曲唱起来。
这一冲突体现了以玛莎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和以老朱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男女性别角色态度的不同。玛莎几乎每天待在家里,除了照顾丈夫和儿子的生活,写作是她最重要的事情,更是她的事业追求,是她社会价值的体现。中国文化比美国文化更倾向于阳刚气质,传统观点认为女性的责任就是哺育孩子,照顾家庭,忽视女性的社会价值。正是这一思想使老朱没有重视儿媳妇的工作,没有认识到她工作的意义。试想朱晓生在家工作,老朱应该会安静很多。
5.长期导向——短期导向
电影中,玛莎因老朱到来而向朱晓生提出买一套大房子,但朱晓生拒绝了,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钱。于是玛莎建议向好友的公司贷款,朱晓生也断然拒绝。夫妻俩买房的不同意见也能看出中美不同的思想文化。
中国自古崇尚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条古训就告诫中国人应该生活简朴,不能只顾眼前享乐而不为长远考虑。美国文化相反,具有较强的消费倾向和享受生活的意识。“在长期导向程度高的文化中,家庭生活是一种注重实效的安排。孩子们学会节俭,不异想天开地认为自己的愿望能够立刻实现”,“在长期导向程度低的文化中……倾向即刻的满足和消费,顺应社会的消费趋势”[1]226。如此,朱晓生和玛莎在买大房子的问题上产生矛盾。但最后因为家庭矛盾激化,老朱离家出走,朱晓生才下决心买了一套更大的房子,希望足够的生活空间能减少家人间的不愉快,这一决定也是为了长远的家庭安定。
四、结语
电影最后还是给了观众较圆满的结局。老朱经历种种冲突后,接受了美国个人主义文化,搬到中国城独居,家人常去看望他。玛莎也经历了跨文化适应阶段,在新家为老朱布置房间,暗示能与中国公公建立较亲密的关系。这让观众看到中美跨文化交际冲突和缓,文化适应融合的趋势。可见,跨文化交际中应摒除文化中心主义,提高文化包容意识,实现价值观的相互理解共通。
注释:
①霍夫斯泰德对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都进行了五项维度的指数调查,为方便比较,本文直接取中国内地的维度指数作为中国社会的指数代表。
参考文献:
[1]霍夫斯泰德.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3.
[4]【唐】李隆基,注.【元】吴亮,编.【元】许名奎,著.陈富元,译注.孝经·忍经·劝忍百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2002.
[5]万敏.从电影《推手》浅析分别以“孝和敬神”为核心的中西孝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3(19).
[6]杨志华.文化价值观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36).
[7]刘政仙.电影《推手》的跨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1(22).
[8]张俊丽,李冬梅.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对比[J].语文学刊,2008(3).
[9]程梦婷.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J].科技风,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