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孙 文
论“幸福”非“日本造的汉语”词
河南大学 孙 文
汉日同形词探源不仅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汉日词汇对比研究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助于了解汉语和日语中常用词的形成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跨文化交际实践和二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从“幸福”在中日两国文献中的用例及其成词过程来看,“幸福”的来源是汉语中同形的动宾短语,不是“日本造的汉语”词,其成词表现为一个由动宾短语逐渐降级为词的词汇化过程。在“幸福”的词汇化进程中,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幸福;来源;文化交流;汉日同形词;词汇化
中日两国存在着长达十五六个世纪的以汉字和汉籍为载体的文化联系,汉字传入日本之后,一直作为记录日本语言和文化的载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语中的汉字和汉语词特别是汉日同形词一直为中日学者所关注。但研究者一般热衷于探讨汉日同形词在现代日语和汉语共时层面的语义和语用差异,对探察汉日同形词的历史来源和演变缺乏兴趣,笼统地认为明治以前主要是日语对汉语词汇的借用和吸收,明治以后主要是汉语对日造汉语词汇的借用和吸收。其实,日语和汉语对彼此的词汇借用和吸收既有明显不同的时代特点,也存在非常复杂的交融与回流,借入之词会在各自的语言词汇体系中发生不同的变化(孙文 2012: 258),有些还会再被借回,同时还要特别考虑明清时期在华传教士著作中的一批汉译词与日源汉语词的复杂关系。因此,研究汉日同形词,不仅要进行共时层面的对比研究,更要结合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对每个词尤其是常用词的来源和演变做深入细致的历时考察,不能一看到汉语中表达近、现代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概念的词语,就轻易地认为是“日源词”或“回归词”。
幸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幸福”都是常用词。关于现代汉语“幸福”一词的来源,国内现有的几部有关外来词的辞书及论著虽均未专门论及,但在一般人的概念中,基本上都倾向于认为“幸福”是日源词,日本学者兴膳宏(2001: 143)也认为“幸福”是“日本造的汉语”词。
从中日两国大型语文工具书的记录来看,《辞源》(修订本)未收“幸福”一词,《中文大辞典》有词无证,《汉语大词典》中“幸福”的最早用例是《新唐书》“幸福而祸”的例子,但表示的是“祈福”,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所举则为20世纪以后的用例。查检日本辞书,《古语大辞典》未收“幸福”一词,《大汉和辞典》有词无例,《广汉和辞典》只有上田秋成18世纪末的一例,《日本国语大辞典》列有四个用例,最早是上田秋成的用例,其余则为明治时代的。由是观之,兴膳宏的怀疑不无道理,但《汉语大词典》书证多晚出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想考究“幸福”一词的来源,仅根据现有工具书的记录是不够的,必须依据文献用例,弄清“幸福”在中国古典文献和日语文献中使用的时间及含义,对其成词的时间和成词过程进行历时的考察和深入探究。
“幸福”是中国文化中最古老的概念,在上古汉语中是作为两个单音词分开使用的,而且“幸”、“福”的含义较为宽泛,用法也比较丰富。“幸”的本义是“吉而免凶也”(《说文解字》),在具体的语境中,因“幸”所处的语法位置也可用作动词,表示“祈求、希望”。
(1)霜露惨凄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
(战国楚宋玉《九辩》)
(2)(窦)婴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召见。颜师古注曰:“幸,冀也。”
(《汉书·灌夫传》)
“幸福”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并连使用大概始于三国两晋时期,但此时“幸福”并不是一个词(为醒目起见,在例子中加了下画线)。
(3)无故而居可占,犹龙颜可相也;设为吉宅而后居,以幸福报,无异假颜准而望公侯也。
(《全三国文》卷五十一, 嵇康《答张辽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4)元亨利贞,卜之吉繇;隆准龙颜,公侯之相者,以其数所遇而形自然,不可为也。使准颜可假,则无相;繇吉可为,则无卜矣。今设为吉宅而幸福报,譬之无以异假颜准而望公侯也。
(《全晋文》卷六十五,
《释嵇叔夜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以上两例中“幸福报”和“望公侯”结构相同,都是“1+2”式的动宾短语,“幸”与“望”是单音节动词,意义相近,表示“祈愿、希望”,“福报”和“公侯”分别是“幸”和“望”的宾语。
宋代文献中的“幸福”虽仍未成词,但由“1+2”式的动宾短语变为“1+1”式的动宾短语,为短语向双音节词的演变奠定了语音基础。
(5)至宪宗世,遂迎佛骨于凤翔,内之宫中。韩愈指言其弊,帝怒,窜愈濒死,宪亦弗获天年。幸福而祸,无亦左乎!
(《新唐书·李蔚等传赞》)
(6)幸福而为善,惧祸而不为恶。 (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卷五《敬天》)
“幸福而祸”中“福”与“祸”相对而言,表示“祈福反得祸,事与愿违”。例(6)中“幸福”与“惧祸”结构相同,语义相对,可证“幸福”是一个动宾短语。
在明代文献中,“幸福”的结构和意义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些用例中的“幸福”虽仍有一定的分立性,但短语义已大为减弱,词汇属性明显增强,处于短语向词演变的初级阶段。
(7)乃若斋醮布施罔利幸福,亲见奸黠为群诳诱痴愚不啻盗窃,曾不以为非,又从而为之嚆矢也。
(《明文海》卷一百三十七,
方弘静《诘儒》一)
(8)故有旷达之士振诸无竟,而冯生之庶溺于幸福,彼恶知先生所以修身立命乎哉?
(《明文海》卷三百四十五,
侯一麐《欧东先生遗事》)
以上两例中的“幸福”语义和结构已趋融合,可理解为名词,表示“使人心情舒畅的生活、境遇”。下例中的“幸福”,可理解为形容词,表示“心情舒畅”。
(9)太阳阳盛必须衄,衄已解时何幸福。
(《医方类聚》卷三十四,
《伤寒百证歌第五十五证衄血歌》*《医方类聚》又名《御修医方类聚》,是朝鲜金礼蒙等人汇辑152部中国唐、宋、元、明初的著名医书及1部高丽医书而成,并且大多辑录原文,保存了不少我国明以前失传医书,始撰于1443年,初刊于1465年,原为365卷。原书已佚,1592~1598年间日人从朝鲜获得此书残本,约于1852年间,日人丹波元坚将家藏本书残卷请人参考诸书加以补充,并仿原本活字铅印,于1861年刊行了266卷本,国内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排印本。此例虽不能确定其具体时代,但据此书汇辑古代医书的时限及初刻时间,并结合“幸福”在文献中总体的用例情况,似可视为明代的用例。)
到晚清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献尤其是笔记小说中,成词后的“幸福”十分多见,而且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略举几例如下:
(10)然而比到你铁拐师叔,幸福的深浅,仙缘的厚薄,又不可同语了。
(无垢道人《八仙得道》,第30回)
(11)那么还是让他们受这一时的痛苦,反得享永久的幸福。
(无垢道人《八仙得道》,第47回)
(12)小姑娘是天地间刚正最乐之人,也是人间世上最有幸福之人。怎知道同一天地,同一人世,更同一人生,自少而长,会得无缘无故,不知不觉,突然走入人类所走不通的绝路上去。年轻时节所谓欢乐,所谓幸福,一概得个相反的结局。
(无垢道人《八仙得道》,第73回)
现代意义上的“幸福”在日语文献中的最早用例,目前仅见18世纪末上田秋成的随笔《胆大小心录》中的一例。
(13)すべて忠臣·孝子·貞婦とて名に高きは、必不幸つみつみて節に死するなり。世にあらはれぬは必幸福の人々なり。(所有忠臣、孝子、贞妇之声名高者,则必不幸,终将死于节。不显于世者必为幸福之人。*例出諸橋轍次等著《広漢和辞典》,大修館書店,昭和五十七年(1982),第1174页。括号中的中文为笔者对日文的意译,下同。
此例中的“幸福”,义为 “(生活、境遇)称心如意”,是形容词。此后在19世纪晚期出现了用同现代汉语名词“幸福”的用例,义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如福泽谕吉所译《美国独立宣言》*福澤諭吉:《亜米利加十三州独立ノ檄文》,《西洋事情》卷二,尚古堂,慶応二年(1866)。中的用例:
(14)天ノ人ヲ生ズルハ億兆皆同一轍ニテ、之ニ附与スルニ動カス可カラザルノ通義ヲ以テス。即チ其通義トハ人ノ自カラ生命ヲ保シ自由ヲ求メ幸福ヲ祈ルノ類ニテ、他ヨリ之ヲ如何トモス可ラザルモノナリ。(天之生民,亿兆皆同一辙,赋之以不可与让之权利,即人自保其生命、谋求自由、期望幸福之权利,乃不依他人动摇者也。)
(15)右布告ノ趣旨ハ、余輩天道ノ扶助ヲ固ク信ジテ、幸福ト栄名ヲ此一挙ニ期シ、死ヲ以テ之ヲ守ルモノナリ。(上述布告之旨趣,吾辈坚信天道扶助、期幸福与荣光于此一举,并以死守卫之。)
综观上文,在中国明代(1368~1644)文献中,“幸福”的句法属性大为减弱,词汇属性明显增强,有些用例中的“幸福”处于由短语向词演变的初级阶段,如例(7)、例(8)两例中的“幸福”语义和结构已趋融合,甚至可理解为名词,表示“使人心情舒畅的生活、境遇”;有些用例中的“幸福”已经成词,且与现代汉语中的“幸福”意义和用法相同,如例(9)中的“幸福”可理解为形容词,表示“心情舒畅”;到清代尤其是晚清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用同现代汉语“幸福”的用例明显增多,如例(10)—(12)中的“幸福”用作名词,表示“使人心情舒畅的生活、境遇”。而“幸福”在日语文献中的最早用例,笔者管见仅为例(13)所引的18世纪末的一例,用作形容词,义为“(生活、境遇)称心如意”,用作名词的用例都在19世纪晚期以后,如例(14)—(15)。在没有发现新的更多用例的情况下,说现代汉语中使用的“幸福”一词是“日本造的汉语”恐难以成立。从“幸福”在中日文献中的使用时间,及其在中国典籍中的总体使用情况和语言演变规律来看,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使用的“幸福”一词的来源,应该是汉语中同形的动宾短语,它是由动宾短语发生词汇化演变而来的。
“幸福”由动宾短语演变成词的词汇化过程,是一个短语属性逐渐降低、词汇属性逐渐增强的渐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首先,“幸福”在语句的表层形式上相邻近,并由三国两晋时期“1+2”式的动宾短语“幸福报”(如例〈3〉—〈4〉),发展为宋代“1+1”式的动宾短语“幸福”(如例〈5〉—〈6〉),构成了一个基本韵律单位,为其演变成为一个双音词奠定了语音基础。在汉语双音节音步的框限作用下,心理上的组块过程很容易把经常相连使用的、原来分立的两个成分作为一个意义整体来理解,使原结构的较为清晰的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以致最终消失。经过从宋到明的逐渐演变,“幸福”的词汇属性不断增强,终于在明代由动宾短语演变成词。
其次,动宾短语“幸福”不是典型的动宾结构,导致其句法特征逐渐淡化并最终失去。研究表明,动作性动词和具体性名词是动词和名词中典型的成员,它们构成典型的动宾结构,动词和宾语是句子的两大主要成分,句法关系十分明显,不容易被理解成一个单位。而弱动作性的动词和非具体性的名词构成的非典型的动宾结构,其间的句法关系容易被淡化而发生词汇化(董秀芳 2002: 179)。 “幸福”作为动宾短语时,“幸”表示“祈愿、希冀”,是一个心理动词,意义比较抽象,动作性不强,宾语“福”的意义也是抽象的,动宾影响度很低,是一个非典型的动宾结构,经过从宋到明的演变,使得“幸”和“福”变得黏着,意义上的分立性逐渐降低而演变成词。
再次,外来因素的影响对“幸福”的词汇化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幸福”虽在明代已成词,但用例较少(不排除文献记录的不充分和笔者查检文献范围的局限),并且直到晚清文献中才重见其较多的用例,其间“幸福”在18世纪末的日语文献中有过比较典型的用例,如例(13),19世纪末更出现在对西方政论的翻译文献中,如例(14)—(15),这对于“幸福”的词汇化程度及其今义的形成,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本留学归国的中国学者的著述中出现更多的、现代意义上的“幸福”一词,应该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日之间存在着将近两千年的交流,其中书籍(学术界惯称为“舶载书”)、文物、人员的交流既久且繁,两国文化表现出的联系引起了学界持续广泛的关注。在文化交流史领域,研究者一方面着力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日本文化的建构及学术思想的影响,一方面着重考察近代以来吸收了欧洲的科学文化之后的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孙文 2013: 128),而对于明清时期接受了在华传教士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的中国学者的著述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乃至对日本的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杉木孜 1990: 240),却少有关注。这种“两重一轻”的研究局面也存在于汉语和日语词汇的对比研究中。
汉日同形词是中日双方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在词汇上的表现,研究汉日同形词,不仅要进行共时层面的对比研究,更要立足语言事实,依据文献用例,弄清每个词在中国古典文献和日语文献中使用的时间及含义,对其成词的时间和成词过程进行历时的考察,同时,还要结合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对每个词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演变进行深入探究。
从“幸福”在中日两国文献中的用例及其成词过程来看,“幸福”的来源是汉语中同形的动宾短语,不是“日本造的汉语”词,其成词表现为一个由动宾短语逐渐降级为词的词汇化过程。从三国两晋时期“1+2”式的动宾短语“幸福报”,演变为宋代“1+1”式的动宾短语,为其成词奠定了语音基础。又因“幸福”这个动宾短语的非典型性,使其短语属性不断弱化以致消失从而演变成词。在“幸福”的词汇化进程中,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汉日同形词尤其是常用词的来源进行历时调查和考证,不仅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汉日词汇对比研究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助于了解汉语和日语中的汉语词的形成与演变的规律,也可以为跨文化交际实践和二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对汉日同形词辨析辞典的编撰也具有参考价值。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学者、投入更多精力对汉日同形词,尤其是其中的常用词的来源和演变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丁喜霞. 2006. 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M]. 北京:语文出版社.
丁喜霞. 2009. 释“反故”“反故纸”“反披故纸”[J]. 中国典籍与文化 (3): 96-99.
董秀芳. 2002.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日]福澤諭吉. 1866. 西洋事情(卷二)[M]. 東京:尚古堂.
[日]杉木孜. 1990. 近代日中语言交流史序论——方以智《物理小识》考[A]. 陆 坚,王 勇. 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C].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240-268.
孙 文. 2012. 汉日同形词对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励耘学刊(语言卷)(2): 257-264.
孙 文. 2013. 重构东亚古典文明的理论尝试——“汉籍比较文献学”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28-135.
王金山. 2014. 现代汉语对日语新汉语的受容[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 亮. 2013. 关于日制汉语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日]兴膳宏. 2001. 中国人的幸福观——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A]. 饶芃子. 思想文综: 古典文化研究专辑[C].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2-148.
郁 生. 1984. 日本固有词汇、汉语词汇、外来词汇——日本语言统计之一[J]. 日语学习与研究 (1): 112-113.
[日]諸橋轍次等. 1982. 広漢和辞典[K]. 東京: 大修館書店.
(责任编辑 兰立亮)
通讯地址: 475001 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舶载书目》研究”(13BTQ030)、河南大学第十三批教学改革项目“《高级日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HDXJJG2013-96)阶段性成果。
H36
A
2095-5723(2015)02-0033-05
2015-02-27